(据人大师友确认,题图这幅字为雷洋本人所写)
从各种信息判断,尽管尸检结果尚未公布,雷洋案和过去绝大部分类型化案件一样,很难有令人信服的真相。
我从事媒体行业十五年来,参与报道过的黄静案、高莺莺案、戴海静案、杨代莉案、钱云会案、袁利亚案、李启铭案到佘祥林案乃至潘余钧案、海伍德案等命案,几乎没有哪一个案件到最后有能够被朝野各方所公认的令人信服的真相。
成为经典范例的孙志刚案,其实也只是一部分真相。
雷洋案,我相信也不会有例外。
贺卫方师今日仿杜牧之的《江南春》写了一首打油诗,对这种状况有生动而沉重的描绘,获贺师授权后转来此地:
吾友温克坚对此也有一段经典评论,从学理角度做了精确的剖析,获授权后,也转来与各位分享:
普遍的怨恨和不满,塑造了一个带电的社会情绪,任何议题都可能快速发酵。
利益相关群体提供了行动意愿,官僚体系的僵化往往促成议题升级,并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舆论和社会动员。
一轮轮冲击波未必带来可见结果,社会变革的轨迹往往是漫长的突变。
所以,本篇无意谈雷洋案的事实与法律问题,还是从我的老本行出发,梳理与臧否下视野所及众家媒体在该案中的表现。
先说评论:
雷洋案伊始,三家央媒刊发了三篇评论,依次是:
光明网的《人大硕士死亡官方回应含糊,需要逻辑完整的答案》;
人民日报的《只有事实真相才是定海神针——评男子涉嫌被抓身亡》;
新华社的《权威发布不能落在舆情后面》。
这三篇评论尤其是最后一篇赢得一片喝彩,也被小心翼翼报道此事的部分地方媒体拿来作为合法性上的依恃。
这种罕见的敲打帝都警方的评论得以出台,我认为主要是央媒在话语权市场上的积极竞争态势所致(所谓占领两个舆论场的攻势),也有平台个人元素努力的缘故(如新华社的丁永勋兄是我所尊敬的评论人,几乎历次大事件都有发声)。
但这些评论已经很难再像过去那样成为媒体争相对表的口径,更难成为事件最终走向的判断依据。
举一例即可明白。去年此时的庆安案,新华社、中国日报和环球时报都曾发出过相当锐利的评论,但该案随后即急转直下,与此前所谓官媒口径判若两人。
总之,这些评论未必是反右模式中的钓鱼与引蛇出洞,但过多与过高解读为风向标意义,显然已经不合时宜。
央媒之外,澎湃11日发了篇社论《雷洋是怎么死的》,似在仿效民国报人短小精悍的文风,惜有硬伤。
南都11日和12日连续刊发两篇社论《雷洋事件:让过程可见,让证据说话》、《雷洋案关乎公共安全,非正常死亡调查才是关键》。
前一篇以人民日报评论为加持,后一篇重弹程序正义老调,词锋内敛,审慎有余。
总体看来,这三篇都在沿袭十五年来市场化媒体念兹在兹无日敢忘的启蒙话语,与其说是代表平台立场的社论,不如说是努力不缺席的惯性,在覆盖面与影响力上乏善可陈。
视野所及,所有评论里,某网的《雷洋之死撞翻了人心中侥幸的天平》,FT中文网的《雷洋事件能否成为法治国家之始》成为优劣的两极。
后者应该是FT中文网截止目前为止刊发过的最失判断力的评论,既无事实与逻辑基础,也无丝毫现实感,一厢情愿之凭空推演,恍如梦呓。
前文作者如同他的名字,谦逊温和,在经历了山呼海啸的洪仲丘事件后,很少对大陆层出不穷的各种新闻大惊小怪。
但雷洋案刺中了这位力图中正平和的媒体人,他自感“比此前在京的任何一夜都更期待天明”,在这篇文章中尽量克制自己的悲伤与愤怒:
每一桩公共命案的背后,所兑换到的北京治疗白癜风大概需要多少钱治疗白癜风北京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