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他说:我是木匠出身

把米发酵成酒,这是怎样一个过程?吴克敬说,这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多年来他一直忘不了自己的第一次采访经历,他说那是刚进入报社不久,在坐59路从咸阳到西安的路上,听到俩人闲聊,一个说嫁女儿给女儿准备的嫁妆是一套家具另一个问家具是谁做的,嫁女者回答:“瞎子做的”他说:“我是木匠出身,我知道眼睛对木匠来说有多重要,一个盲人可以成为音乐家,可以成为政治家,但成为木匠,我觉得不太可能”

吴克敬是宝鸡扶风人,常自豪地说自己年轻时“曾是西府最好的木匠”他从不忌讳告诉别人,他学历不高,只读过小学“这是我人生中的缺失,我的知识结构极不完整,所以后来需要用很长的时间去弥补知识上的缺失”

正是意识到自己的缺失,意识到学习的重要,西安晚报注销公告他进入西北大学作家班学习他说:“作家班的学习,是我去偷了一把米,向生活偷,也向命运偷”就在这次学习期间,他意识到文学的神圣:“要完成文学作品,仅有热情是不够的,思想认识、文化积累、艺术嗅觉都必须达到很高的水平,否则就葬送了自己的情感和情怀”所以,他决定暂时搁置文学

“有人问我得了鲁迅文学奖后,下一个目标是不是茅盾文学奖?我的回答是,不想拿奖的作家不是好作家,但拿奖绝不是唯一目的历史是健忘的老人,百年后,留下的只有文字,我想让自己的文字真正流传下来不仅是给我自己一个交代,也给我曾经供职十几年的,我的精神故乡——《西安晚报》一个交代”

也许是命运使然,他进入《西安晚报》,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22年的时间里西安晚报征订碑林电话他没有写作他说:“在西大偷来一把米,如果我不酝酿,不发酵,那就永远是一把米种到地里,长出的还是一把米;蒸成米饭,那也还是一碗米;只有把它发酵了,变成酒了,才会产生质的变化而新闻生涯,就是这种积累,就是让米变成酒的过程这期间,我从一个乡村木匠进行着文化的积淀,文学素养也一步步提升”

于是他向路人打听了盲人木匠的地址,花了80元钱在土门买了辆自行车,骑着自行车就叮叮咣咣到了长安原上恰好盲人木匠正在家里做活,他搭了把手,木匠很惊讶:“你是行家?”他笑了,他说自己是个很有功夫的木匠,这是他最骄傲的事儿俩人很快熟络起来,他问木匠:“既然看不见,为什么还要选择当木匠?”木匠回答:“还不是为了一口饭!”一句话,深深西安晚报订阅电话触动了他:“古语说‘人活一口气’,但在木匠这里,就是‘人活一口饭’‘气’是唯心主义,‘饭’才是唯物主义朴实的木匠说出了最朴素的道理”于是,他回来后写就了一篇消息,他的印象很深刻,只有962个字,但得到了领导首肯

吴克敬十分珍惜他在《西安晚报》获得的文化滋养:“这是一种潜移默化沉淀下来的东西,《西安晚报》很有文化内涵,这是从很早以前就沉积下来的东西,有种神秘的力量,一直渗入到我的骨子里我经常说,宝鸡是我的生命故乡,而《西安晚报》是我的精神故乡这里的每一个领导、记者和编辑,每个人我都很感激,他们在我生命的轨迹中,都打下了印迹”

晚报时光是把米酿成酒的日子

这次成功的采访让他意识到,普通人身上也蕴藏着很多的美,西安晚报春节征联只有真正进入生活,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其实,这也是记者最应具备的眼光,把最朴素的东西发掘并表达出来,就是完整的新闻稿”

有一种神秘的东西渗入了骨髓

之后,他步入领导岗位,虽然不直接在一线采访,但他依然在新闻生涯中积累着无论是帮助记者改稿,还是后来提纲挈领给记者指导,他说在指点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在进行着无可言说的积累,这种积累是润物细无声的,却影响深刻他说自己很少要求记者怎么写,而是让记者自己去体会、去发现,从而发掘自己的潜质

进入生活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

记者张静 实习生徐月悦

在陕西作家圈中,吴克敬是个“另类”上世纪80年代,他在《当代》杂志上刊发了成名作《渭河五女》,而后的20多年里他却没有再写作,90年代成了《西安晚报登报挂失多少钱西安晚报》的一员多年后,他重返文坛,几年间先后摘取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等桂冠忆起在《西安晚报》工作的那些日子,他说那是他积累的过程,没有那段新闻岁月,也不可能有他现在的文学成就

目前吴克敬离开了新闻岗位,成为了专业作家,仿佛井喷一般,屡获国内大奖,长篇、中篇、短篇……他的创作进入了旺盛期,并担任了西安市作协主席,不但要自己创作,还担任着引领西安文学创作的重任


白癜风最好的治疗方法
治疗皮肤病最专业的医院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2-12-20 西安晚报_晚报理念

    电话: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