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喜欢谈吃,写起美食文章来,总是活色生香,所谓“浙中清馋,无过张岱,白下老饕,端让随园”,除了张岱、袁枚,更近一些的,如梁实秋、汪曾祺等大家,都是饮食文章的高手,他们的美文,比美食本身更加诱人,透过纸卷,色香味扑面而来,经久不散。
美食家,通常都有一副挑剔的舌头,还有那么点“作”劲。因为开过美食专栏,因为《无鲜勿落饭》这本书,有人把我归入美食家之列。实际上,我是个对吃喝不甚讲究的人,我有一副敏感但不挑剔的味蕾,有一个包容并蓄的胃,走到天南地北,不管哪一地的美食,都吃得津津有味,从来没有口味不合、食不知味的感觉。写美食,是我的一种生活态度——爱美食的人,通常爱生活,爱生活的人,一定会爱美食。同时,我也想借助舌尖上的美味,传递一地的风物与文化。
大学毕业后,我在报社度过了近二十年的时光,当过文化记者,编过文化副刊,做过晚报的常务副总编辑,后来又跨界进入银行。我出版了十本书,《无鲜勿落饭》是我的第一本美食书——得益于在报社的那段时光,让我得以有闲心也有闲情记录下味觉的滋味。我喜欢行走,走遍中国所有的省份,游荡过三十多个国家,每到一地,在感悟山水人文之美的同时,总少不了品尝一下当地的美食。如果说,远方和我只有一张机票的距离,那么美食离我,只是舌尖到胃的距离。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实,一方水土也养一方的美食,吃到羊肉泡馍,你会想到西安;吃到过桥米线,会想到云南;吃到狗不理,会想到天津;吃到凤梨酥,一定会想到宝岛台湾。台湾是美食之城,光一个台北,据说就有20条小吃街。这些年,身边的朋友到台湾旅游,除了去台北故宫博物馆、大楼、诚品书店、阿里山、日月潭之外,少不得去品尝当地的美食,什么铜锣烧、蚵仔煎、大肠包小肠、炒乌鱼膘、鱼丸汤、三杯鸡、甜不辣、爱玉冰、凤梨酥、牛轧糖、铁蛋……美食拉近了我们与彼岸的距离,一座原本陌生的城市,因为美食变得可亲可近,它甚至成为很多人爱上台湾的理由。
而《无鲜勿落饭》中的美食,有着最江南的风味。江南有黛瓦白墙、杏花春雨,有竹外桃花、小桥流水,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有山野之珍、大海之味。江南不仅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地理名词,它还是一种意境,一种情怀,一种审美,一种文化上的概念,一种极富美好的召唤,江南是无可争议的华夏文明积累最为丰厚的地区。台湾与江南有割不断的联系,在台湾的浙江人,就有百万之多。台湾诗人余光中有一首流传于两岸三地的诗——“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其实,乡愁有时就在味蕾上,食物是乡愁的载体,味蕾上的乡愁,是最真实的乡愁,味蕾上的思念,是最真切的思念,这就是美食中的人情味。饮食男女,那些乡情亲情爱情,那些无以言说的深情,甚至我们的人生经历,都藏在我们的味觉里,一道熟悉的菜肴、某种熟悉的口味,就会将它唤醒。春风帘外,旧雨跟前,眼波一转,就是经年,当滋味与回忆重逢,美食会唤起内心深处的情感。这些绵延千年,融于血脉中的朴素情感,让你抹不去,忘不掉,让你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无鲜勿落饭》是美食书,但不仅限于谈吃。书中除了美食,还有人文。饮食与文化是水与乳的交融。美食之中,蕴含着万千滋味,这种滋味既来自食材本身,来自烹饪技巧,也来自于风土人情,来自于对那片土地的感恩之情。这片土地,也许你的祖辈生活过,也许你的父辈生活过,也许你的脚步深入过,也许你还不曾驻足却心向往之。希望借助于《无鲜勿落饭》,让台湾的朋友看到一个鲜美鲜活的江南,并从这些美食中,感受到江南的人文地理之美。
定制周边美食?手帐“春天在晴空下盛放,樱花开得灿烂。一个人留在这里,我只感到茫然,想起秋刀鱼之味。残落的樱花有如布碎,清酒带着黄连的苦味。”这是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日记中的一段话,这段话里,有美景有美食,但更多的是人生的况味。从某种角度讲,美食的滋味就是人生的滋味,美食有酸甜苦辣,人生亦如此。
亮相台湾书展年台北国际书展2月16日至21日在台北举行。自年台北书展首次设立简体馆以来,书展已成为连结大陆优秀图书与台湾读者的桥梁。《无鲜勿落饭》也亮相本届书展,因其清新无二受台湾读者热捧。《无鲜勿落饭》作者:王寒,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从业媒体17年,曾为江南某报常务副总编辑。好读书,好音乐,好园艺,边走边吃,且行且摄,乐在其中。交流或投稿请加小编
-END-
有态度的女性公众平台思享时光不止于阅读5长按专科治疗白斑医院北京中科白癫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