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刘大卫,-,男,上海市人,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际注册高级人力资源专家(SPHR),兼任上海专才管理顾问有限公司首席顾问暨总经理,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系为数不多的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和丰富实际经验的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年应美国国务院邀请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代表参加"OrganizedLabor"项目组赴美国同15个国家的代表一起研究美国的劳工组织和运动
◆文字编辑:王丽珍,
◆转载声明:如需转载请与小编联系并取得授权
退休人员(除60周岁以下的女性外,均为老年人口)一旦退休后重新进入劳动力市场再就业,就不属于劳动法律的调整范围。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明确“用人单位与其招用的退休人员形成劳务关系”,即属民法调整,退休人员不再享受劳动法律对于劳动者的保护,包括最低工资、加班加点乃至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等,这些均属于劳动标准范畴。而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就会出现劳动年龄人口逐步减少,抚养比逐步上升,社会保障费用捉襟见肘等现象,解决上述问题的一条可行的途径是通过对退休人员再就业保障劳动标准的重构,鼓励退休人员积极参与再就业,鼓励延迟退休,重新开启就业“机会窗”,享受包括最低工资在内的一系列的劳动法律保护。劳动力市场一个奇怪的现象是目前临近退休但尚未退休的人员(如58、59岁的男性)一旦失业,将很难找到工作,相反退休人员,尤其是刚刚退休的人员找工作却是比较容易,主要原因就是使用退休人员的成本较之使用受劳动法律保护的劳动者要大大下降。由此可以推断,一旦延迟退休年龄,将会对临近退休的人员造成极大的就业威胁,藉此通过对临近退休人员或者对延迟退休部分年限就业保障的劳动标准进行重构,探讨延迟退休和就业保障“鱼和熊掌”存在兼得的可能性。
1研究意义我国已于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13.26%,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为70.14%,总供养比为48%。预测年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为15.2%,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为66.0%,总供养比达到51.6%,传统人口统计学认为,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必然导致劳动力资源减少,总供养比上升,不利于经济发展。21世纪我国快速迈向老龄社会大势已定,无法逆转。人口红利的消失、老龄化社会的步伐加快,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带来巨大压力,必然导致劳动力的短缺,也必定会促使部分老年人重新进入劳动力市场,这不仅是老年人谋生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对于劳动力的渴求。中国老年人口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是目前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自身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备受世界白癜风医院排名北京治白癜风那间医院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