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晚报

您现在的位置: 西安晚报_晚报理念 > 晚报广告 > 周本义教授油画展印象欧洲即将举行等

周本义教授油画展印象欧洲即将举行等

发布时间:2019-1-19 15:17:27   点击数:

周本义教授油画展《印象欧洲》即将举行

我校舞美系周本义教授油画展《印象欧洲》将于11月2日—12日在端钧剧场举行。本次展览由上戏老教授协会、上戏舞美创新工作室、上戏离退休工作处共同主办,由离退休工作处处长刘海庆担任策展人。届时,欢迎全校师生员工前往观摩。(供稿:离退休工作处编辑:榕树)

.10.27

迈斯纳方法大师班高级师资研修班圆满结束

10月24日,由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国际表演实验教学工作室主办的迈斯纳方法大师班高级师资研修班,在上海戏剧学院圆满结束。

本次大师班的成功举办,不仅为来自全国知名高校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知名艺术院校的青年教师和硕博研究生带来了一次全新的表演方法训练体验,还从实践和理论总结两个方面推动了我国现有表演理论实践体系更新和发展。

十天来,四十余名学员及理论研究员,在斯科特·特罗斯特(ScottTrost)和威廉·加布里埃尔·格里尔(WilliamGabrielGrier)两位大师的带领下,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认真完成课后作业,终于完成了60个小时的表演训练课程,对“迈斯纳方法”有了全面的认识。

学员们每天都在课堂上发现新的自己,与自己的内心深刻交流,体会“迈斯纳方法”的真谛。刻苦的学员们在课程结束后,往往继续练习、排练到深夜才离开教室。

结业当天,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先生到场,和表演系主任何雁老师一起对学员们表示祝贺,并与两位外教斯科特·特罗斯特先生和威廉·加布里埃尔·格里尔先生会晤,就今后合作达成初步协议。

.10.27

内地、香港、台湾电影编剧研讨会在我校成功召开

10月29日,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当代电影》杂志、上海戏剧学院主办,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学科、上海戏剧学院艺术创作中心承办,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浦东新区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担任指导单位,上海电影家协会、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协办,鑫湖文化产业基金、上海浩林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电影集团、浙江横店影视集团担任支持单位的“世纪之问:我们的银幕主人公都去哪儿了?——内地、香港、台湾电影编剧研讨会”在上海戏剧学院举行,内地、香港、台湾众多一线资深电影编剧、学者参加会议。研讨会围绕“中国电影如何塑造主人公”、“未来中国电影是以人物为主还是以故事为主”、“中国的主人公如何走向世界”等相关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与对话,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在研讨会开始之前,10月28日,研讨会已先行开展了影片展映与对话活动,《黄克功案件》编剧王兴东、《翻滚吧、阿信》编剧王国光、导演林育贤、《京城81号》编剧文隽在影片放映结束以后分别与观众进行对话互动活动。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王兴东,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当代电影》杂志副主编张文燕,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会长朱枫出席开幕式并分别致辞。开幕式由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上海戏剧学院研究生部主任厉震林主持。

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文联主席谭仲池,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黄亚洲,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毛时安,香港金像奖主席文隽,香港电影编剧协会会长、剧角影业高级副总裁、总监制邝文伟,台湾中华电影制片协会理事长李祐宁,台湾知名导演林育贤,台湾知名编剧王国光,

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汪海林、刘毅、宋方金,上海戏剧学院艺术创作中心主任、电影电视学院副院长赵韫颖,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博导石川,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导李建强,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国家一级编剧、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原副会长贺子壮,《文艺报》艺术部主任、编审、中国电影传媒委员会副会长高小立,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赵宁宇,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国家一级编剧何晴,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电影研究》杂志主编万传法,鑫湖资产管理(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冰岩,上海浩林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著名悬疑小说家蔡骏,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学院硕士学位课程高级讲师陈家乐,同济大学电影研究所所长、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剧作理论委员会秘书长杨晓林,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编剧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刘藩,浙江传学院电影学院博士周冬莹等嘉宾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并做专题发言。

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对于人物的重视一直不曾减少。正因如此,世界电影为我们奉献了许许多多的艺术经典形象。曾几何时,中国电影也是佳作迭出、人物鲜明:张忠良、萧老板、小兵张嘎、董存瑞、林则徐、祥林嫂、焦裕禄、梁山伯与祝英台、七品芝麻官……如此可无限延伸的一串名单,曾经感动过多少人?曾让多少人心心念念?又曾让多少人同悲喜共振奋?然而,新的世纪以后,中国电影在产业和票房突飞猛进的同时,却越来越少地“看”到那些感动我们、让我们印象深刻的银幕“主人公”,每年几百部的电影产量鲜有几个能让我们记住的“人物”。于是,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银幕主人公都去哪儿了?

内地、香港、台湾的电影编剧、学者以自身创作实践、中外经典案例等为基础,从剧本的文学特质、剧作生态、剧作采访、类型剧作、主题开掘、人物塑造、剧作细节、演员创造、剧作文化等角度,围绕着“我们的银幕主人公都去哪儿了”这一“世纪之问”进行了积极热烈的交流、研讨,探寻到了银幕主人公“失踪”的原因。

在闭幕式上,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厉震林作总结发言,他说本次会议的主题“世纪之问:我们的银幕主人公都去哪儿了?”实际上是中国电影界的一次“寻人启示”,通过这次研讨,一是基本找到了银幕“主人公”“失踪”的主要原因;二是发现了找回银幕“主人公”的若干重要信息;三是以后全国电影编剧共同努力,一起把银幕“主人公”真正找到。这次会议非常成功,可以概括为信息大、力度强、风采佳,以后内地、香港、台湾电影编剧研讨会还将继续举行。

本次研讨会,吸引了《文艺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东方早报》、上海广播电视台艺术人文频道等多家媒体参加报道。(文:衣凤翱编辑:榕树)

.10.31

新华社:上海国际艺术节“扶青计划”推出五年 成原创作品和青年人才孵化器

新华社-10-27记者:吴霞、孙丽萍

一晃五年,青年导演王翀带着第十部作品《大先生》回到上海。回想2012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首届“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推出短剧《海上花2.0》,王翀感慨万千,“《海上花2.0》在当时没有展示机会,感谢‘扶青计划’提供资金和平台,让我们没有后顾之忧地创作、演出,开始国际戏剧之旅。”

  五年里,34位专家指导59组青年艺术家推出50个作品,借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扶青计划”在国内外演出百余场,从上海起步,走向世界。

  “‘扶青计划’已成为原创作品和青年艺术人才的孵化器,更是国际文化交流中优秀作品和人才的纽带。”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副秘书长刘文国说。

  在今年艺术节上,旅法钢琴家顾劼亭借纪念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之机,与苏州昆剧院联手一起为观众献上了一出《当德彪西遇上杜丽娘》,中西合璧,颇有新意。

  演出中,顾劼亭用一架钢琴、一个杜丽娘、一个小春香,在德彪西的钢琴套曲里“游园惊梦”,打通中西音乐的感官联系。“杜丽娘是德彪西的梦,演出过程是我们和观众的梦。这个音乐事件,是所有人寻美的梦。”顾劼亭说。

  与顾劼亭的“国际范儿”不同,青年导演佟童的浸没式戏剧《双重》颇具“网红”气质。作为“扶青计划”五周年特别委约作品,《双重》颠覆传统观剧体验。观众需要在手机上下载安装移动应用,演出中演员的台词、音乐等所有声音均由移动应用传出。演员与观众共同在设定好的规则下体验剧情。随着疑云重重的故事层层推进,手机会时而弹出新闻,时而接收   “最初它只是我脑海中一个有点小疯狂的想法,能变成具有如此影响力的舞台作品,真的感谢‘扶青计划’和青年艺术创想周。”佟童说。

  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罗怀臻注意到,“扶青计划”孵化出的青年艺术家和作品中西交融、美感互通。“青年艺术家更具备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提纯的能力,他们眼中的传统文化是神韵、美感、精神。在他们的创作中,东西方文化真正生长、融合在一起,产生和谐与包容,且更加充实。”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说,青年人的灵感固然难得,但“扶青计划”能有如此影响和成果,更应感谢“让大师和年轻艺术家面对面、手把手”的机制。

  2012年“扶青计划”首年,音乐家谭盾从美国飞来,北京人艺导演林兆华暂别京城舞台赶来,青年舞蹈家黄豆豆也应邀而至。第二年,“孔雀仙子”杨丽萍、《阿姐鼓》《央金玛》作曲何训田、导演田沁鑫纷纷加入。之后,艺委会的名单越来越长,香港、台湾的现代舞蹈家曹渊诚、林怀民,来自京城的艺术家郭文景、李六乙,等等。

  “他们以自己丰厚的艺术积淀鼓励年轻人,指出作品的不足和修改的方向;他们以商量的口吻,言简意赅,一语中的。”毛时安说。

  “没有年轻人的艺术是会衰老的。”谭盾说。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王隽说:“不少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具有‘二度创作’潜力,要引入社会多元主体,形成后续培育机制。”(编辑:榕树)

.10.31

我校三个文化部科技项目顺利通过文化部验收

年10月26日,文化部文化科技司组织专家在我校召开了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艺术人才在线培训综合服务平台研发和示范》与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项目《全媒体剧场(影院)交互直播平台技术集成与创作应用》、《基于动漫技术的互动娱乐体验系统研发》的验收会议。

本次文化部科技项目验收会由文化部文化科技司乔伟主持,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副司长李蔚、上海市文广局科技处副处长王学勇出席并讲话。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副院长宫宝荣、科研处处长吴爱丽出席本次验收会议。

《艺术人才在线培训综合服务平台研发和示范》项目负责人黄昌勇教授、项目组成员盛思梅老师以及上海上戏艺殿堂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程泉,分别做了项目汇报,介绍了项目平台现状及未来发展规划。验收委员会专家对该艺术类在线综合培训模式的重大意义作出了高度肯定,并提出了宝贵建议,经讨论,同意该项目通过验收。

该项目通过产学研联动机制,引入社会资金,成立了上海上戏艺殿堂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灵活高效的市场运行机制,实现了一站式艺术人才在线培训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该平台通过研发集培训、互动、资源分享于一体的艺术人才在线培训模式,有望逐步实现多媒体、跨平台的艺术人才培训效果。目前,该平台已汇集了6个艺术院校,涵盖了10个专业,完成个示范课件,总时长达到分钟,活动场次超过30场,超额完成预定课题计划目标。

《全媒体剧场(影院)交互直播平台技术集成与创作应用》项目负责人刘志新副教授介绍了项目的建设与取得的成果,现场演示了平台前后端的应用与管理。项目组成员张敬平副教授根据验收委员会专家对该平台的技术架构提问做了分析与解答。验收委员会专家对该项目一致好评,经讨论,同意该项目通过验收。

该项目建立了i-Theatre直播平台,实现舞台演出在不同剧场、影院和环境的实时直播;建设了多媒介、多视窗演播,建立基于无线局域网技术的移动端直播模式;形成灵活多样的舞台演出推送传播方式,运用互联网平台实现演出剧目的直播、录播、点播和交互演播;并构建开放的戏剧教学网络直播系统,通过跨媒体戏剧创作应用,创新戏剧语汇,推进传统媒体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并创造未来戏剧演出与传播的新样式。

《基于动漫技术的互动娱乐体验系统研发》项目负责人胡雪桦教授以及项目组成员牟道广向验收委员会专家介绍了动漫技术的互动娱乐体验系统研发实施的具体情况。验收委员会专家认为该项目研究了体感识别技术,研发了基于Kinect等开发技术的体感应用程序接口,建立了基于动漫技术的互动娱乐体验系统,并有所应用。该项目基本达到了项目任务书的主要考核指标,经讨论,同意该项目通过验收。(文、图:科研处编辑:榕树)

.11.1

卢昂教授导演作品喜获“文华大奖”

由我校导演系主任卢昂教授执导的淮剧《小镇》,在年10月于古城西安举办的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暨第十五届文华大奖比赛中,喜获佳绩,一举摘得“文华大奖”。

三年一届中国艺术节是经国务院批准,文化部主办的我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国家艺术节,文华大奖是中国文化艺术的政府最高奖。第十一届艺术节是习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后的首届,也是文艺评奖制度改革后的首评,奖项设置由以往的余个压缩至总共20个——文华大奖10个、文华表演奖10个。涵盖地方戏曲、京昆、话剧、歌剧、舞剧、杂技、歌舞剧、音乐剧、儿童剧等全部舞台艺术门类,竞争空前激烈。

卢昂教授执导的淮剧《小镇》取材于马克·吐温知名小说《败坏赫德莱堡的人》原创而成,是一出直面现实、触及灵魂、发人深省、饱含深情的具有象征意味的抒情心理剧。正如卢昂教授在其“导演的话”中所述:

这是一出惊心动魄的“灵魂过山车”,一部真真切切的忏悔启示录。我希望席裹着观众一起跌宕、失落、惊悸、叩问、决绝、复归……

灵魂的拷问与自我的救赎,是我们这个民族当下最为缺失的,也是最应召唤的。

这就是我们这个戏所要开掘的东西,也是我们这个戏创排的意义所在。

让我们一起走进剧场,走进我们的心灵……

该剧在本届艺术节上独树一帜、大放异彩,被专家评议组一致认为“其内在的深刻性难以复制!”。在中国艺术节官方网站发表的评议组撰写的题为《无刃的搏杀——看淮剧小镇》的文章中如此评价:“这种灵魂的搏杀随着情节的发展一而再、再而三的推进,几乎要把他的心灵撕碎。万诱饵所引起的心理搏杀还涉及到了镇上方方面面。30年前的“救助”和40年前的“粮票”,这两个事件的相互交错,使这故事悬念丛生、波澜起伏,成为一个带有悬疑色彩的心理探索剧。导演细致入微地把控了舞台节奏和分寸,把整个戏剧情势演绎的一石击水、两岸惊涛、三方演义、四面埋伏、五味杂陈、六神无主、七窍生烟、八面来风、九九归一、十分精彩。”

淮剧《小镇》是卢昂教授继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执导京剧《瑞蚨祥》获得“文华大奖”(榜首)之后,再次获得国家舞台艺术的最高奖项,也是卢昂教授第九个“文华剧目”,标志着我校在舞台导演艺术方面的突出成就与领先地位。祝贺卢昂教授再次为学院争得荣誉,希望他继往开来、不断创新,开拓新的历史高峰,为学院做出更大的贡献。(文、图:导演系编辑:榕树)

.11.1

保持冷静,继续前行——“学生讲堂”第三期圆满完成

10月25日中午,我校“学生讲堂”第三期在新空间剧场顺利开讲,党委副书记胡敏等校领导出席本次演讲活动。“学生讲堂”是我校学工部、团委与教务处联合推出的第二课堂学分制改革的子项目之一,是由学生作为演讲者,向其他学生分享故事的讲演平台。

“学生讲堂”第三期以“keepcalmandcarryon”(“保持冷静,继续前行”)为主题,讲演者由三位来自不同年级、不同院系的三位同学组成。

来自戏文系的13级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侯雪菲同学首先开讲,她与大家分享了自己报考上戏的经历,饱含深情地讲述了自己求学路上的艰辛付出,讲到动情处不禁哽咽,她的经历引起在场所有同学的共鸣,让人心生感怀,眼泪盈眶;第二位演讲者是我校级跨文化交流在读硕士余晖。来自巴西的他,用幽默轻松的成长故事,向大家呈现了他的生活,以及为何要学习艺术。他希望不仅做个“巴西人”,更能够成为“世界公民”,更多地去领悟世界文化;最后一位讲演者是15级戏剧影视导演在读硕士毛梁同学,他用十分诙谐的语言讲述了自己在就读本科时的学习生活,以及他在8年从我校毕业后,前往北京成为北漂的辛酸经历。他从“自信、自律、自省”三个方面告诉大家为人处世的道理。

同学们将赞许和掌声送给了三位演讲者,有的听众更是与三位同学进行了互动和交流。活动结束后,同学们用手机在“青春上戏”的







































北京主治白癜风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费用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ytshn43.com/wbgg/10658.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