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晚报

您现在的位置: 西安晚报_晚报理念 > 晚报广告 > 媒介文化王敏芝1990年代以来中国

媒介文化王敏芝1990年代以来中国

发布时间:2020-7-22 12:09:13   点击数:

中国当代媒介文化样态及其生产体系自年代开始发生整体性的、全方位的更新与嬗变,“媒介文化”成为大众文化发展的新样态并逐步演化为居于社会中心位置的文化形式。同时,媒介文化在生产层面体现出与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双向高度契合,也使得媒介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逐渐被商业逻辑所裹挟与控制。媒介文化生产在场域构成、生产理念、生产方式与话语方式等方面均显示出整体性转向,对当下媒介文化面貌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媒介文化;消费主义;文化生产;文化产业

王敏芝,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当代社会是一个被媒介文化裹挟的社会,这似乎成为一个无需质疑的事实。大众传媒不断地生产与传播各种信息与产品,而这些产品也正在显示着它巨大的影响力:介入日常生活、塑造观念价值甚至创造新的文化形态。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这个时代及其文化,我们必须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媒介文化及其生产。

中国当代媒介文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政策、市场、资本、技术和国际化环境等各种力量的作用下进行着文化形态的全面演进与嬗变,媒介文化的社会功能与内在构成也在进行全方位的重构。这些具体体现在媒介文化的生产层面,也表现出从理念到结构再到生产方式的整体性转型。

一从“大众文化”到“媒介文化”的文化形态演进

20世纪中后期以来的种种事实证明,大众文化已成为一种主导文化并且牢牢占据了社会的主流地位。20世纪八九在中国这同样是事实,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转型,大众文化也适应并迎合着大众的审美趣味和需求,不断侵占和演化着精英文化的生存空间,使原本在文化生产中占据主要地位的精英文化或高雅文化不断退缩至学界的狭小领域。同时,大众媒介在大众文化攻城掠地的过程中功不可没,在大众媒介推动中,大众文化的力量日渐强大并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整个社会的文化格局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实现了文化的整体转向。

这种大众文化转向的最显著特征,是文化由审美性文化向消费性文化转变,从上层建筑向经济基础转变。从传统意义上讲,人们总是将文化和具体的、现实的生活特别是经济生活加以区别,并认为文化是有价值特性和精神内涵的,古典美学也是从人的精神自由与解放的层面上探讨美和艺术的。因此,文化尤其是精英文化的价值具有超越性,超越于具体和现实的功利性。马克思对文化的认识也是基于这样的角度:“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内容,就是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人,因而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把他作为尽可能完整的和全面的社会产品生产出来。”也就是说,文化的价值并不是为了获得某种实际的经济效益,而是为了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但与传统认识截然不同的是,在大众文化时代中文化与艺术的品性有了根本性的巨变,文化不再是人的一切属性的展现,不再是自由自律的存在形式,而是一种作为“商品”的存在。于是,大众文化在进行文化生产时其主要目的就变成了对商业利益的追求而不是精神价值层面上的体现。许多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把大众文化生产称作“文化工业”(CultureIndustry),实际上就是指出了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艺术创作之间的巨大差异。当然,大众文化之所以能够进行大规模的文化生产,主要依赖和凭借现代科技和工业化生产与管理的经验,这些量化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为人们提供娱乐消费。这种生产逻辑已经与传统的艺术创造完全不同:“今天的美学生产已经与商品生产普遍结合起来:以最快的周转速度生产永远更新颖的新潮产品(从服装到飞机),这种经济上的狂热的迫切需要,现在赋予美学创新和实验以一种日益必要的结构作用和地位”。

大众文化正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不断发展变换的物质文化消费需求而诞生。我们也要充分意识到我国大众文化兴起和发展的语境与西方国家有所不同,其发展的特殊语境符合我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态势,并与之密切关联。中国社会的经济与文化领域在改革开放之前都呈现出强烈的封闭性特征:由于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物质匮乏和市场机制缺失的普遍国情;同时,又体现出一定程度的意识形态主导性,这都使得大众文化较难获得大规模繁荣发展的现实条件。但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逐渐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生产力极大提高和物质极大丰富,中国社会也逐渐从生产型社会转变为消费型社会。于是,大众文化在拥有了生长的条件和生存的空间之后迅速蓬勃发展起来。

与精英文化相比,大众文化有着不同的策略:大众文化努力迎合大众的文化趣味,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最大限度地赢得大众的青睐。而人们则像消费物质产品一样消费文化产品,于是文化的神圣性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其渗透至世俗生活各种日常领域与体验的世俗性:“文化产品已经以信息、通信方式、品牌产品、金融服务、媒体产品、交通、休闲服务等形式遍布各处。文化产品不再是稀有物,而是横行天下。文化无处不在,它仿佛从上层建筑中渗透出来,又渗入并掌控了经济基础,开始对经济和日常生活体验两者进行统治”。

在大众文化主导的社会中,除了文化品性改变之外,文化在社会功能层面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文化在传统观念中总是表现出超越性和批判性的意义,因为它总是高于现实并以精神价值追求为核心目标,从而在面对现实生活时表现出对立、超越和批判的姿态。但这一切目标都被大众文化消解了:“通俗艺术的目的是安抚,使人们从痛苦之中解脱出来而获得自我满足,而不是催人奋进,使人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化有它本身体现出的巨大功能,即提供娱乐消遣。文化这种轻松的任务比起传统的负重来说,更让文化的接受者高兴,因为文化不再培育人们的批判意识和超越精神,而只是简单地去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和消费欲望,这一文化在功能性上的转变不可谓不彻底。也正是因为如此,大众文化也引发了学者们的诸多担忧、质疑与批判。法兰克福学派的诸多学者都对大众文化持否定性态度,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认为如此轻松的大众文化会使人丧失精神层面的批判性。比如马尔库塞一再阐释当代西方大众文化的“单向度”,用意就在指出大众文化导致人们原本拥有的否定能力的丧失。

大众文化研究的兴起与大众文化在中国兴起,几乎同步,因为几乎所有人都在20世纪90年代感受到文化样态的巨大转型。新兴的大众文化通过大众传媒广泛传播,在工业化技术和消费社会语境下适应并代表着当代社会的文化旨趣。因此,对这种新的文化形态和文化旨趣进行思考和探究便成为人文、社会各领域学者的本能反应。人们比任何一个时代都强烈地感受到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向正在进行。在大众文化兴起的过程中大众媒介起到了催生、塑造和传播的重要作用;同时,由于“新媒体”(newmedia)的诞生,大众文化的生产、传播与消费更是显现出新的样态。可以说,媒介文化是当代社会大众文化面貌的典型体现,是在技术理性主导下的大众文化,是大众文化发展的新阶段、新形态。媒介文化是当代资本主义不断发展的文化产品,与当代文化转向和生活方式转变密不可分,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的出现与大众传媒技术的发达直接导致了媒介文化的产生,因此媒介文化的形成也有着深刻的经济、政治和技术背景。比如,当今媒介文化越来越强调视觉性要素,显然与新媒介的技术革命密切相关。

道格拉斯·凯尔纳在其年出版的著作中认为,应该直接使用“媒体文化”(mediaculture)这个概念并放弃原有的“大众文化”或“通俗文化”的概念,理由在于:“‘媒体文化’这一概念既可方便表示文化工业的产品所具有的性质和形式(即文化),也能表明它们的生产和发行模式(即媒介技术和产业)。它避开了诸如‘大众文化’(massculture)和‘通俗文化’(popularculture)之类的意识形态用语,同时也让人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ytshn43.com/wbgg/11714.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