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晚报

您现在的位置: 西安晚报_晚报理念 > 晚报广告 > 西安市印发方案打造乡村文化振兴的西安样

西安市印发方案打造乡村文化振兴的西安样

发布时间:2021-1-25 23:03:29   点击数:

记者25日从市政府获悉,《西安市乡村文化风貌塑造工程实施方案》印发,将在全市涉农区县、西咸新区和涉农开发区范围内,实施“乡村文化风貌塑造工程”,从多个方面打造乡村文化振兴的西安样板。

将建成乡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西安市将以乡村文化新风貌塑造为抓手,切实加大对乡村公共文化设施、队伍、活动经费的保障。推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特色化,繁荣兴盛乡村文化,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形成富有新时代西安特色的乡村文化新风貌。

  开展新时代乡村文明传习,并加快乡村文化设施建设。依托镇村综合文化站,整合资源,拓展功能,提升服务,推进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村文化礼堂)建设。鼓励各区县适度提高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经费保障标准和活动经费标准。到年,基本建成覆盖城镇、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乡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开展文化惠民“订单式”“菜单式”服务

  积极培育新乡贤文化,培育发展新乡贤理事会等新乡贤组织,通过“举乡贤、颂乡贤、学乡贤、礼乡贤”,彰显新乡贤道德精神。组织编写“关中传统文化大众化系列通俗读物”“关中传统文化读本”,创作推出一批符合农村群众需求的传统文化通俗读物。积极利用传统节日组织开展花会、灯会、庙会等民俗活动,打造节会品牌。

  创新文化惠民供给方式。加大反映新时代“三农”工作的优秀作品创作,运用“三下乡”“文化进万家”“全民阅读”等活动载体,活跃乡村群众文化生活。创新“千场戏剧惠民演出”的供给方式,开展文化惠民“订单式”“菜单式”服务,引导国有院团、民营剧团文化演出资源向乡村倾斜。

  建立市属文化单位和村镇文化服务机构的结对服务机制。重点推进“书香乡村”建设,精心组织农民读书节、读书月和“三农”主题书展、书市、大讲堂等活动。重点打造“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开展“乡村戏曲文化周”活动。

培育乡村非遗文化传承人

  加大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民居、古树名木保护,分批次开展重点保护项目规划、设计、修复和建设,积极探索保护利用模式,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传承保护传统美术、戏剧、曲艺、民间舞蹈、杂技和民间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支持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展传承、传播活动。推动乡村传统工艺项目纳入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培养乡村特色非遗品牌。推进“乡村记忆”工程,积极鼓励乡村编纂村史村志。因地制宜建设民俗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乡村博物馆。

  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建设特色文化产业示范镇、特色文化街区,重点培育一批特色突出的文化小镇。促进乡村文化市场繁荣。支持蓝田辋川恢复历史文化遗存,整合利用传统工业遗存,打造国际顶级艺术小镇。

  加强乡村文化人才培养。培育乡村非遗文化传承人,加强各类群众文化团队和乡村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加大乡村文化人才培养力度,培养一批基层文化工作者、民间文化能手。

以下为《方案》原文:

西安市乡村文化风貌塑造工程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乡村振兴战略重大决策部署,推进新时代新农村建设,结合我市实际,决定在全市涉农区县、西咸新区和涉农开发区范围内,实施“乡村文化风貌塑造工程”。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服务“三农”为中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提高乡村文明程度,塑造乡村文化新风貌,打造乡村文化振兴的西安样板。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改革创新”的原则,进一步丰富乡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打造文化乐园和精神家园。

(二)明确涉农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和涉农开发区管委会的主体责任,优化整合资源,形成功能完备、内容健康、活力洋溢的乡村文化新风貌。

(三)以文化设施建设为基础,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以文化活动和文化服务为载体,着力推进乡村文明水平提升,良好社会风尚形成。

三、主要任务

以乡村文化新风貌塑造为抓手,切实加大乡村公共文化设施、队伍、活动经费的保障。推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特色化,繁荣兴盛乡村文化,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形成富有新时代西安特色的乡村文化新风貌。

四、主要内容

(一)开展新时代乡村文明传习。

面向乡村干部群众,集中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开展“乡村宣讲”活动,举办系列讲座。编写适应乡村特点的乡村文化振兴战略读本和通俗理论读物。开展乡村理论图书配送,传播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组织开展系列主题活动,推动乡村党的理论、社科知识等内容的普及。开展新时代乡村文明传习示范点建设。

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委讲师团、市委党校、市文化旅游局、市社科院、团市委、市妇联,各涉农区县、西咸新区、各涉农开发区

(二)加快乡村文化设施建设。

深入落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市办字〔〕号)和《西安市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实施方案》(市办字〔〕号),加快推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依托镇村综合文化站,整合资源,拓展功能,提升服务,推进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村文化礼堂)建设。鼓励各区县适度提高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经费保障标准和活动经费标准。到年,基本建成覆盖城镇、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乡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考核办、市文化旅游局、市体育局、市财政局,各涉农区县、西咸新区、各涉农开发区

(三)推进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深入挖掘关中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结合新时代要求,推进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建设。积极培育新乡贤文化,培育发展新乡贤理事会等新乡贤组织,通过“举乡贤、颂乡贤、学乡贤、礼乡贤”,彰显新乡贤道德精神,探索引导新乡贤依法参与乡村治理,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组织编写“关中传统文化大众化系列通俗读物”“关中传统文化读本”,创作推出一批符合农村群众需求的传统文化通俗读物。深挖传统民间文化资源,发掘民间乡土记忆,凸显关中乡土文化底蕴。积极利用传统节日组织开展花会、灯会、庙会等民俗活动,打造节会品牌。

责任部门: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文化旅游局、市文联、市社科院、市博览事务中心、西安文理学院,各涉农区县、西咸新区、各涉农开发区

(四)创新文化惠民供给方式。

加大反映新时代“三农”工作的优秀作品创作,不断推出反映乡村题材的精品力作。运用“三下乡”“文化进万家”“全民阅读”等活动载体,活跃乡村群众文化生活。创新“千场戏剧惠民演出”的供给方式,开展文化惠民“订单式”“菜单式”服务,引导国有院团、民营剧团文化演出资源向乡村倾斜。把乡风文明、移风易俗等重点题材文艺创作、稀有剧种传承保护纳入政府采购内容。推动秦腔等地方戏曲传承发展。

转载请注明:http://www.ytshn43.com/wbgg/12732.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