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人物传记《珍民珍迹》出版啦!
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
作者:吴克敬、袁国燕
书讯《珍民珍迹》——书法家雷珍民的艺术人生作者:吴克敬、袁国燕
内容梗概
xiaomayi
本书由陕西省散文学会纪实文学委员会主任袁国燕女士和西安市作协主席吴克敬先生合著。通过大量细致详实的采访追根溯源,探寻著名书法家雷珍民先生的心路历程和艺术旅程,重现他的人生轨迹、奋斗足迹、思想心迹。是陕西目前较为厚重的书法家传记力作。
封面是雷珍民先生楷书《论茶小道》
雷珍民先生
采访空隙,袁国燕在雷珍民先生书房一起品茶,听先生讲艺术、人生、茶道。
●作家心声●
结语
我敬重的雷珍民先生,脚踏实地的步入他人生的七十岁华诞了。
去年的时候,经由朋友杨宏涛提倡,我即联合袁国燕女士,着手来为先生写传了。我们的想法很单纯,就是想用这样一种方式,来为享誉华夏书界的雷先生庆生。先生的书艺、书品和书道,我在序言里已经说了一些,而且长长的一部传记,撰述的也都是先生书法生涯里,大家知道和不知道的点滴故事,而这些故事,又都从一个又一个的侧面,更全面,也更鲜活的证明着先生好墨如痴的精神,所以我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书品如人品。一代一代的前人,一次一次的这么说,我们谁又敢不承认呢。
在为雷珍民先生立传的过程中,我们更深刻的感受到了各人的结论。因此,就也更为感动先生的精神,是通了古,并融入了今的。我们写着时,由不得自己,血要流得快一些,心要跳得紧一些,时不常的,眼睛里还会扑上一层热烫烫的泪光。史有记载,宋之四家,“苏黄米蔡”,最后那一位蔡姓人物,本来是戴在蔡京的头上的,但他这人的人品太差了,就被舆论摘下来,戴在了书品人品都服人的蔡襄头上了。还有后来的严嵩,有明一季,据说他也有一笔好写,而他的人品赶超着蔡京,差得真是离谱,所以竟连一点声息都没留下来。偏是今日,有些人仗着手里的一点小权力,同时也拿得起一管毛笔,就张狂得不知天高地厚,走到那儿都题字,结果会怎样呢?不言而喻,下场都不怎么好。
把人活失败了,自然就不配书法。
高贵的书法,就是这么任性,不会看谁的官大,也不会看谁的钱多。
书法太认人了,传记里的雷珍民先生,就被书法毕恭毕敬的认了下来,成了书法最真诚的朋友。这是因为,先生非常清楚,人品之于书品的重要性,是最要命的。我们在写作的时候,走访了不少先生的知情人,大家异口同声,在盛赞先生的书品时,是还要大赞先生的人品的。他的书品里融合了他的人品,而他的人品里又融合了他的书品。他的书品是温润高雅的,他的人品是仁厚高洁的,他仁厚高洁的人品滋养着他温润高雅的书品,他温润高雅的书品又还辉映着他仁厚高洁的人品,他是许多人拜为师长而终身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我没有形式的拜师雷先生,但我知道,我的心早已为先生所牵引,也是坚持学习他的虔诚的学生。
参与写作先生传记的袁国燕也是,她是我省近年表现非常突出的一位年轻女作家,锦心绣手,发表和出版了几部让人捧在手中而不想释卷的好书。她参与进来了,亦把先生打心里视为了自己的师长。抱着这样的心怀,写起先生的传记,自然感情饱满,有血有肉,丰富多彩,引人入胜。我可以说,袁国燕为此出力最大,用心也最多。
创办了凤凰网书画频道的杨宏涛,还管理着几家他创办的企业。但他胸怀书画,嗅得懂墨香之妙,识得清画意之绝,他真诚的崇尚和敬拜雷珍民先生,是先生最铁的粉丝!是先生最钢的书友!他是我们为先生立传的强力支持者。他为此心甘情愿,是先生身边徬左徬右的好学生。
将近一年时间的采写,先生的传记《珍民珍迹》就要出版于各位方家见面了,作为写作者的我们,最后还想给先生说一句话,这句话是:
墨香养寿!我们祝愿先生寿比他的书法,永远的鲜活着,永远的高贵着。
吴克敬年3月30日西安曲江
吴克敬,年生,陕西扶风人。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获硕士学位。西安作家协会主席、文联副主席。历任《西安日报》、《西安晚报》副总编,西安市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年当选为西安市作协主席。在工作之余创作小说、散文、随笔余万字,作品见诸多家文学期刊和报纸。曾荣获庄重文文学奖、冰心散文奖、柳青文学奖等奖项。年10月,中篇小说《手铐上的蓝花花》(载《延安文学》年第6期)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雷珍民和他的德馨斋
“人品的高下,不在你有名无名,而是人发自内心的敬你。古人造字时,早都懂这个道理:你看,品是三个口,一口为口,二口为吕,三口才为品;一人为人,二人为从,三人才为众。众人都说你好,才叫品”。
这句话出自书法家、陕西省书协名誉主席雷珍民先生之口。两年繁密的日子过去了,我却一直记着。两年前,我因参与撰写《珍民珍迹---雷珍民先生的艺术人生》一书,与先生接触较多。我常常坐在先生书房的里间,小口小口呷着茶,听先生回忆往事,看先生熟练的洗、冲、泡,将我面前的空茶杯一次一次续满。
我暖暖的品茶,也在慢慢的品人,常常在茶的热气氤氲中湿了眼睛。
先生是一位用笔墨倾吐着对生活、对人生、对艺术探索的书法家。他的人生,分明着坚毅的生命底色和“持笔之手,与笔携老”的笔墨情怀,激荡着峰回路转、海阔鱼跃的瑰丽,流淌着静水流深、水滴石穿的执着。
不管是第一次见先生的人,还是经常和他相处的人,都感觉他儒雅、谦和、慈善、达观。实际上,支撑这些词汇的背后,是一个永远没有尽头的修炼过程。
很多人和我一样,在敬仰之余,一直有一种好奇:此种淡泊虚静,高洁卓越,何处来之?
为了找到答案,在细雨朦朦的那一天,我寻访了雷珍民先生的工作室----德馨斋,探寻精神圆心。
雷珍民先生合阳县黑池镇团结村的老宅
德馨斋隐在古城西安丰庆路一个叫“公园天下”的社区,那里,毗邻现代生态与历史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的丰庆公园。两个公园隔路相望,一个是安居的公园,一个却是皇家林园,然而,梅竹墨香、幽篁雅韵的气质如出一辙。
刚下过雨,草地、树叶颤着晶亮的露珠。踩着草坪上的青石,感受着空山新雨后的静谧,想起刘禹锡的诗: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一路沿着“阶绿”“帘青”之径,走进雷珍民先生的书房,立即遁入一个书、墨、茶的世界.古朴雅致的氛围中,不由地注意起自己的言行。
我最先注意到的,便是靠着落地窗放置的宽大书案,古色古香的桌面铺着深青色毡布,静静地伫立在窗前。可以想像,主人站在这里运笔时,抬头,一眼天高云淡,低头,一地亭台楼阁。天地之景尽收眼帘。仰望高山,俯看人生,主人的心胸气度,翰墨情缘,诗书气韵,便在这一仰一俯间,融合蒸腾。
此刻,先生刚刚收了笔,把宽大的桌面拾缀得整整齐齐,笔墨纸砚各就各位。书案两边堆积着一沓沓宣纸,有平叠靠压在一起的、有卷成筒状簇拥一团的。各种各样粗细长短的毛笔,或栖在笔架上,或垂在笔屏上,或挺在笔筒里憩息,回味着运笔的墨香和主人手指的温度。
一堆形体各异的印章整齐肃立,脚踩各式各样笔刻,气宇轩昂,像列队的士兵,等待主人点将。
雨过天晴,阳光穿过宽大的落地窗玻璃,将明媚的光影铺上桌面,屋内明亮,澄静。书案上三尊“福禄寿”红木雕像,笑看人间。
雷珍民先生和他的德馨斋
书架隔开的一间小厅,光线稍暗,屋里是雷珍民先生为其母设置的灵堂,方桌上供着水果、糕点,还放置母亲微微含笑的一张黑白遗照。我早都听说过,先生在母亲生前逢出必见母面告知,夜归则必去母室问安。母亲去世后时常在灵堂陪坐,重要节日都要献饭跪拜。
先生知道,无论走多远,都走不出母亲注视他的目光,在这双慈爱的目光里,他只有谨记教诲,尽忠孝,行仁义。
书架上,黄帝内经珍藏版、中国书坛纪事、中国古代书法家、中外名家的丛书、朋友的各种集子,分类罗列。在摆放线装古书的专柜里,我发现一本厚重的清代乾隆词典,书页发黄脆损,繁写的古式字体,发酵着陈年的味道,显然已被先生翻阅无数次。
不难想像,它与主人一起辗转奔波,相随相伴的岁月、惺惺相惜的情感。书无语,但任谁看到沧桑的它,都会心生敬畏。
在这平方米的空间里,茶的清香、墨的雅香,室的兰香,人的馨香浑然一体。仰头看到先生手书“南瞻华岳北苑春山”匾额,悬于室顶。不言而喻,主人虽居斗室,却心系华岳,胸怀春山,在四季转换、时光流逝中,用境界和气象,弹奏生命新曲,书写人生华章。
在这样的书房里,处处闻得见主人“莲花破晓白如霜,湖水经秋平如镜”的气息。风雨走过,磨砺经过,彩虹亮过,在跌宕、起伏、探索、攀登的人生风浪中,先生已然抵达了如此境界。
吴克敬为雷珍民先生撰文《绅士赋》
“士有百行,以德为先”。雷珍民把做人的品德和情操,放在了书法艺术之上。“德艺双馨”不仅仅是他荣获的称号,更在文化圈里有口皆碑。著名作家京夫年在《艺坛》第一期发表长篇文章,慨叹先生“先有风骨俊,始得翰墨香”;著名国学家霍松林先生在《水滴石穿》书法集序中赞叹他看准目标不动摇、锤炼书艺不间断、淡泊宁静修品行的精神;著名作家吴克敬欣闻先生获时代人物杂志十大中国绅士荣誉,特意撰写《绅士赋》致贺,诚望先生绅士风范光耀朋辈,辉煌后代。
德国作家席勒说,真正的美德像河流一样,越深越无声。先生的德艺就是这样一条静静流淌的河流,吸引着一颗颗心灵去感知、去探寻。先生的足迹,是中国书法艺术大道上的路标,更是一条向善向美的路径。
年5月于达成馨苑
作者简介燕窝,本名袁国燕,陕西周至人。写作者,评论人,居西安
陕西省作协签约作家
陕西散文学会副秘书长
陕西省纪实文学委员会主任
西安市碑林作协副主席
鲁迅文学院陕西中青年作家研修班学员
获第五届冰心散文奖
出版作品----
随笔集《尘埃花开》、
散文集《亲密有间》;
长篇人物传记《珍民珍迹》。
长篇计生题材小说《亲爱》。
征稿启事
“纪实天地”微公号系陕西省散文学会纪实文学委员会主办,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