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范曾
著名画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南开大学终身教授范曾先生,在央视《爱的奉献——宣传文化系统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中,捐款万元人民币,创下国内艺术家个人为汶川灾区捐赠善款的纪录。央视播出范曾为四川灾区捐款万元人民币后,海内外许多媒体都在称赞他的爱心之举。日前,范曾在其巴黎寓所接受采访时表示,他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
而记者通过他的助手了解到,范曾特别指出,当此国殇之际,艺术家更该看看普通百姓在做什么,他认为直接捐款捐物比所谓义拍义卖更能救急。
汶川地震时,范曾正在巴黎准备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世界多元文化研讨会,接到国内举办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的消息后,立即回国参加了这一活动。范曾说:“地震发生的时候,我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要回国,想法是非常单纯的:在祖国和我的同胞遇到巨大困难的时候,我要和他们在一起。在这个时候,人回来和人不回来是不一样的。据悉,捐款之前范曾没有向任何人透露自己捐款的额度,回到北京后的整个一下午,他都在银行亲自办理转账事宜。返回巴黎后,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讨会开幕式上,范曾还向组织方提议,为中国地震遇难者默哀一分钟。建议得到通过,参加大会的世界各国人士以他们的实际行动,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他告诉记者,在他个人演讲结束的时候,他会代表他个人和艺术家向帮助中国人民的外国政府、人民表达真挚的谢意。
范曾作品与尔同消万古愁
范曾表示,那一刻他非常感动。
当被问及为什么一次捐出这么多钱时,范曾说:“钱要用得其所,小康生活就很好了。我以为捐无多少,同出于爱,它比捐30元的乞丐不为多,比捐几亿元的大企业不为少。人性的善,在这里是不应攀比的。”对于自己捐资万元的义举,他表示只是略尽绵薄之力而已。他很平淡地说:“我家人口不多,我的收入还可以,不需要花太多的钱。在国家遇到灾难的时候,我愿意尽自己的力量。但是跟我们伟大的国家遇到的这场大灾难相比,我尽的确实只是一个很小的力量。”范曾古道热肠,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他就用自己的画笔捐建了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大楼,这些年他还一直不断地为各种慈善事业捐助,抗击“非典”、资助西部儿童、为各种学术基金会和学术刊物捐资,他履行着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的社会责任,而且用的都是税后收入。
“我做我所能做而已,够了吗?还不够。我虽年逾古稀,但我还必须到灾区去,以一个艺术家所能付出的爱心,去温暖在苦难中的人群。”范曾被这次大地震中全国人民、尤其是受灾群众、救灾人员所表现出来的空前热情和崇高的人性光辉深深感动。在自己刚写好的文章《共赴国难——为什么捐万》中袒露了自己的心声。他在文章中说,“在治平盛世中,大家内心所潜在的善意不太容易表现出来,会被许多日常的琐事和纠纷所遮蔽。可是真的到了紧要关头,人民齐心协力、共赴国难之时所迸发出来的善意,那就会汇聚成一个不可阻挡的巨大的善的洪流。我内心所触发的真正的感动,这不是用语言所能表达出来的。这是‘根本善’,就是孟子所说‘人之初,性本善’的那个善。”汶川大地震把深藏于伟大民族心灵深处的忧患意识唤起,我们看到了一个历尽千难万险的民族在苦难中的坚毅精神和博大爱心,这是一个不可战胜的民族,一个在艰苦卓绝奋斗中被举世善良的人们所尊重的民族。
范曾作品心手双畅
范曾认为,在天灾面前,全国人民所表现出的伟大坚忍与无私大爱,正是我们民族文化传统中最可宝贵的精神。“我愿意做一个传统文化的守望者。”范曾说,“守望民族的优秀文化,不是为了复古,是为了新世纪的需要,为民族振兴的需要。自古以来,知识分子阶层对国家、民族始终怀有忧患意识。忧乐关天下,根本的基础是他们爱这片土地、爱这个民族的文化,希望她能够强大。近代以来,知识分子有个误区,认为传统文化阻碍了民族的发展,他们没有看到传统文化在中国民族崛起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他认为,就如在这次抗震救灾中,我们的民族所表现出来的“和谐精神”、“讲信修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构建未来家园所需要的普世价值。民众的众志成城、自我牺牲、人道主义精神感动了全世界。
范曾诠释了他对于生命与尊严的理解:“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之间最高的德行就是赋予生命。天地创造了生命,这些生命有生长与生存的权利。在大地震中,我们国家、政府、人民表现出对生命的高度尊重,我们非常重视生存的权利,生命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去挽救。”年逾古稀的范曾十分关心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工作。范曾认为,重建家园,要告别悲痛,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光是盖一个房子,还有整个心灵家园的重建,这个家园不是一瞬间就能回来的,我们的重建不应该仅包括建房子,还要呼唤精神家园的重建。在文章中他强调:“家园者,非唯房屋街市也。家园,包含了少年的梦境、青年的奋斗和老年的记忆,当这一切在瞬间消失的时候,其创伤是不易癒合的。重建心灵的家园不是一年两年的事,让我们和汶川人及所有灾区的人们同在!”
范曾作品相鼠
那些画要都是真的,我得画两万年
范曾之“狂”在艺术圈内无人不晓。他曾“骄傲”地宣布:市面上我的画有99%是假的。范曾的画和书法很有名,也很值钱。不过他自己对这一点倒是看得很开:“有时朋友请我去看拍卖或者是展出,很多挂着我名字的作品其实都是假的。我猜,市面上应该有万张署着我名字的假画。其实我画画算快的了,也就是一年张,那万张画啊,我得画两万年。”记者问:那您发现有人造假时,会去同他打官司吗?他一笑:“一天张,我也得打一万多年,算了吧。”
范曾有两枚印章,上刻四句话:“学我者进”、“变我者智”、“似我者愚”、“伪我者鄙”。
对此范曾解释说:
“学我者进”,如果你要能学我,你可以得到进步;
“变我者智”,你能变化我,你有智慧;
“似我者愚”,你仅仅像我,比较笨;
“伪我者鄙”,造我假画的人,行为比较可鄙。
范曾作品松仿八大山人
他针对“伪我者鄙”谈市场上仿冒他的假画时说:“求真迹,万之一”。对于范曾的这句话,杨澜曾在电视采访中当面问他:我们都知道,如果一位画家的画,被好多人模仿,显然这个画家画得非常好,非常值钱,现在您对画商说,我的画一万份里只有一份是真的,这模仿你的画师还不气死了。没想到面对亿万电视观众,范曾毫不客气,斩钉截铁地回答:“那我不怕,我就希望把香港、台湾的这些画家得罪够,我才满意,因为我也不怕他们结成‘反范曾的神圣同谋’,因为我希望他们不要买我的画,说实在的,他们那种小画摊也买不起我的画,我不怕得罪人。”
二十四字自我定位
范曾对中国悠久文化艺术一往情深。他有24字的自评:“痴于绘画,能书,偶为辞章,颇抒己怀,好读书史,略通古今之变。”他认为,一个优秀的中国画家,必然对中国的哲学、历史、古典诗词、书画皆有深入了解,否则,不可能登堂入室,只能临摹古人,描摹大自然。
他认为:每个人都要客观地看待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有正确的定位才能成功。
范曾作品江东小才子
当年的“江左小范”
年夏,有一天,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工笔人物画家刘凌沧先生的夫人郭慕熙女士,讲起了中央美术学院的一件新闻:中央美术学院有一个学生叫范曾,很有才华,是刘凌沧、蒋兆和、李可染、李苦禅等大师指导的学生,很受几位大师的器重。这个学生的毕业创作画了一幅历史画《文姬归汉图》,画面很大,是丈二匹的横幅,画得非常好。画完以后,他打听到郭沫若先生家的地址,毫无顾忌地拿着画径自跑到郭老家里。郭老的秘书王廷芳收下了这幅画,当晚转交给郭老。郭老打开一看,非常喜爱,说:“你先放在这里,我给他题几个字。”当时郭老写完历史剧《蔡文姬》不久,看到这幅《文姬归汉图》不禁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凌晨3点钟就从床上起来,写了一首很长的诗,然后把画铺在地板上,一个人匍伏着把诗题到了画卷上,诗前还写了简短的序,亲切地称范曾“江左小范”。随后郭老在他的寓所接见了范曾,夸他“画得很好”,还说:“你以后如有杰作,可以拿来,我还可以给你题诗。”这件事在中央美术学院传得沸沸扬扬,轰动一时,也引起了有关领导的不满,他们认为,一个学生直接找国家领导人题字,不甚妥当。如成风气,那还了得!范曾的毕业创作竟然使才华横溢的郭老感动,并为他题诗,且奖掖有加,实在了不起!他那无忌无畏的精神也令我钦佩。从此,这位“江左小范”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不久,郭老的那首诗,在《文汇报》和《人民中国》上发表,成了郭老的名篇之一,后来收入郭老的诗集《东风集》。其诗为五言古体,长达48句,诗前果然有小序:“一九六二年七月八日,江左小范作《文姬归汉图》索题,因成此诗。”诗和序都写得风华婉转,笔力遒劲。范曾此后感觉没有更满意的作品,便没有再去郭老家。而有郭老题字的范曾作品《文姬归汉图》一直被中央美院收藏。
范曾作品黄宾虹造像造像
今日的纳税模范
范曾先生于年2月2日上午10时在荣宝斋北京琉璃厂总店举办《回归自然回归古典以诗为魂以书为骨——范曾先生迎春画展》,此次展览隆重推出范曾先生书法绘画新作80余件。这是范曾先生在荣宝斋连续5年举办的新春画展,旨在向广大的国画爱好者和收藏界展示自己的最新创作成就。包括众多影视明星在内的数百人参加了开幕式。范曾先生亲临现场为持有本次画展精美画册的位读者签名。
范曾先生近年倡导“回归古典、回归自然”的艺术道路,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身体力行,做了大量有影响的工作,在艺术界引起很大的反响。同时,他还一如既往以积极的态度履行纳税义务,以此来表达其作为一名人文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据荣宝斋统计,仅仅三年时间,范曾先生在荣宝斋举办新春画展所纳税款已经超过千万,是名副其实的纳税模范。
上苍为什么选择范曾来完成泼墨人物画存亡继绝的任务呢?这既有客观的条件,也有主观的因素,二者不可缺其一。范曾出身于世代书香之家,其祖先可上溯至北宋大文豪范仲淹,代有才人彪炳史册。年范氏13代诗集《南通范氏诗文世家》21卷出版,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范曾以上13代先祖都出诗人,都有诗集,这在中国文化史上亦属罕见。其次,范曾是一位罕见的天才。他4岁能背诵《岳阳楼记》,吟咏出“绿羽顶红冠,花开处处啼”(《咏鸡冠花》)的诗句;13岁加入南通市美术家协会;24岁绘《文姬归汉图》,受到大文豪郭沫若的赞赏和奖掖。他天赋超群,博闻强识,过目成诵,才华横溢;他不仅画画得好,字写得好,而且文学、史学功底深厚,诗歌、散文出类拔萃。米景杨先生回忆说:他的博学强记,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三十多年的交往,又两度为邻,平时我有不解之处,常去请教他。他都是从字面到出处,举一反三地告诉我,怕我听不懂,大都当即找张纸写给我。问一句古文诗句,他马上前后背诵出来。一次当众背诵《离骚》,个字,一字不差。
范曾作品荷花仿八大山人
年他被分配到历史博物馆工作,每天除黎明即起、跑步晨练外,几乎足不出户。工作之外,他痛下白描工夫,利用历史博物馆的有利条件,临摹了大批传世名作,如宋李嵩《货郎担图》、唐张萱《捣练图》等等,从五代石恪到南宋梁楷,直到明清的八大、石涛、“扬州八怪”,他无不悉心临摹,常至深夜。“画人难画手”,为了画好手,他竟画了数以千计的手的白描写生稿。我曾经惊异于范曾不论画多么大的画儿,全都放笔直取,从来不打草稿。当了解了他所付出的超乎常人的努力后,我终于悟出了其中的奥秘:他的成功是他几十年如一日含辛茹苦,潜心磨砺,奋斗不息的结果。
身为著名画家的范曾,同时又是北京市地税局的“纳税典范”。范曾自陈,年他共纳税余万元。而年第一季度,他缴纳个人所得税也达到万元。“一个不能如实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人,很难想象他会有太高的信用”。当然,“纳税典范”的光芒折射出的,是范曾画作的市场价值。据统计,年一年,他的画作成交价超过百万元的22件作品有14件拍出,成交价超过万元的10件作品中有9件成交。按照雅昌艺术网年的画家作品总成交金额排名,范曾排在吴冠中、程十发之后,名列第三。
有观点认为,消费主义时代,没有市场以外的艺术家。但对市场,范曾却不以为然,“尽管我的画市场价值高,能畅销,但这是画室以外的事情。”他强调,“我作画,我愉快,我有我的抱负和情趣,以及对社会的承担。凡此种种,和市场没有直接的关系。”
范曾作品和平之歌
生死搏击的悲壮情怀
对范曾更大的磨砺和考验发生在年。
这一年,粉碎“四人帮”不久,虽然文艺界拨乱反正的工作还没有开始,范曾却已经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场了。这时候,原荣宝斋副总经理米景杨第二次下“干校”,去的是位于石家庄的国务院“五七干校”。不久就接到范曾自北京的来信,他病了,而且不轻,医院会诊结果为结肠息肉,恶性贫血,血色素5.6克,不及常人的一半。接到消息,我十分震惊,急忙复信慰劝。
范曾的第二封信,情绪已趋平静,他说:自己刻苦自励,身怀绝技,若就此而去,上负青天,下愧父母;他必须做一件有意义的事,留存人间。考虑再三,决定画一本《鲁迅小说插图集》。因为他自信,白描在国画界无人过其右,他又十分敬佩鲁迅,自觉对鲁迅先生小说的理解应无大谬。于是我又回信,对他画《鲁迅小说插图集》的决定深表赞同并对他说:“一定要把《鲁迅小说插图集》当作你的定音鼓来画。”
范曾很快再次复信称:“知我者,景扬也!”他告诉米景杨,他嘱医生将输液管插在脚上,将一小几置于病榻,每天伏几,作画不辍。
范曾作品
范曾怀着生死搏击的悲壮情怀,以顽强的意志,强忍一切病痛与烦恼,全身心地投入到《鲁迅小说插图集》的创作之中。手术之后病体极其虚弱和痛苦,但他仅仅卧床几天,一能爬起来,就又伏几作画了。起初他所见线条皆成双影,须静心凝神,方渐转清晰,就是这样,范曾怀着生死搏击的悲壮情怀,以顽强的意志将《鲁迅小说插图集》全部完成,包括《呐喊》、《彷徨》、《故事新编》,计44幅。计算了一下,他住院两个月,平均一天多能完成一幅,作为一名病人,实在令人难以想象,他简直就是在和死神赛跑啊!而且,他画得格外地好:构图谨严精妙,造型生动传神,线条刚劲有力,描画精到入微。尤其可贵的是对鲁迅先生小说的理解相当深刻,使画面内容表现很准确、丰满而含蓄。这每一幅画,都是他全部力量和潜能的体现,是他全部智慧的结晶,燃烧着的是他全部的生命之火。不久,装潢精美的《鲁迅小说插图集》便由荣宝斋出版社出版问世了,印数达20万册。
当散发着油墨清香的《鲁迅小说插图集》送到范曾手里的时候,他已经奇迹般地康复了。他非常动情地说:“我原来以为它会是我唯一留在人间的东西,没想到我的病奇迹般地好了,它会成为我艺术生命的新起点。”
范曾人物作品
年出版的《鲁迅小说插图集》果然成了他艺术生命的新起点,他的艺术像是脱缰的野马,迸发出无限的活力,奔驰腾跃,勇往直前,一发不可收拾。从此,一幅幅充分发挥了聪明才智和深厚笔墨功力的作品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范曾积数十年之功,达到了今日之画坛地位,但其永不满足,犹自刻苦努力,在艺能上刚猛精进。近年来他在画风上的变化,似乎已透露出变法的信息;这在中国画前代艺术大师身上都不乏先例,远的如钱选,近代如齐白石,他们为后世所熟知的典型面貌,都是晚年大变其法后的风格。
关于“千人一面”
7年3月20日,当代著名书画家范曾将《范仲淹与渔父图》、《达摩神悟图》等9幅画作以及一幅书法作品《炎黄赋》捐赠故宫博物院永久收藏,他的名为《回归与超越》的书画展同时在故宫武英殿举行。
日后,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故宫博物院举办的范曾书画艺术研讨会上,著名学者刘梦溪、艺术史学者郭长虹,分别给予范曾“画以载道”、“艺术史上坐标式的人物”的评语。对此,范曾坦言“责任重大”,“要以自身载荷,做一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忠实的守卫者”。
研讨会上,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郎绍君以齐白石的“衰年变法”为前例,建议范曾在画风上求变,“大破大立,才能有大超越”。之前也有评论认为,范曾画作多千人一面、少创新变换,难免引发审美疲劳。对“衰年变法”的建议,范曾在会上当即以四字作答:“我也,不衰!”
“一个人老想突破,他绝突不破。”他的语调有些激动。因为艺术规律不是设计,艺术不可以自己设计自己的途径,不可能想什么时候达到什么水平就达到什么水平,不能强求,要顺其自然。他觉得,变不变化对一个画家不重要,画好画才是最重要的。
在范曾看来,没有一个艺术家不重复自己。“徐悲鸿画马,齐白石画虾,都是不停地重复,只有这样才能体悟笔墨。”范曾并不承认自己的画“千人一面”。他以《老子出关图》为例,这是他创作最多的画作。他曾一次创作十幅,而每幅的整体构图、布局编排、人物向背均绝少雷同,或老子骑牛独走,或童子尾随而行,形态状貌也多有变动。范曾认为,若读画者不仔细观察,只是粗浅浏览,就会觉得似乎大同小异,无从体悟画家用笔的独到之处。范曾:我也,不衰。
范曾人物作品
(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参考了新华社、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中国财经报、西安晚报的相关报道和季羡林、叶嘉莹等著的《论范曾》一书)
“天津市政协书画艺术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