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力量
——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
兰溪
长征的胜利,是精神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甘强暴、不甘屈辱的自强精神,是万众一心、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是舍生忘死、前仆后继的牺牲精神,是百折不挠、奋斗不息的坚韧精神的体现,是信仰产生的伟大力量。
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我情不自禁想起去井冈山、延安圣地参观的情景。
红色沃土,绿色家园
年,流火的七月,我们鲁迅文学院高研班学员,进行社会学习实践活动,来到向往已久的圣地井冈山、南昌、庐陵文化第一村等地参观。
乘火车到井冈山。清晨,广播把我从睡梦中唤醒。从车窗望去,满眼的葱绿,绿山、绿水、绿树。一个个湖泊,山水相映,组成一个绿色的世界。火车上,一首首播放的红色歌曲,全是歌颂毛泽东、井冈山的。红歌与绿色交织,合奏出红与绿的交响。在这片绿色家园,红军精神得到百姓的高度认可与支持。踊跃参军,不怕牺牲,跟随红军,铸就了这片红色深厚的沃土。仅仅井江山一个镇,就有20万人参军,5万人牺牲。另一村,人参军红军,只回32人……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老区人民,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牺牲。至今红军万岁的标语,仍然布满大街小巷,像火炬燃烧在我们眼前,点亮了绿色井冈。
走遍大井、小井、黄洋界,参观了革命博物馆、烈士陵园,印象最深的是井冈山歌谣。每个厅,都有几首歌谣。生动地反映了百姓爱红军、铁心跟随红军干革命的决心与铮铮铁骨。我用手机拍下其中几张。从这些朴实无华的歌谣中,我看到了一种精神,那是红军的精神;我看到了一种信仰,那是对建设一个平等、自由、理想社会,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的不灭的信念。书写了红色历史中峥嵘岁月壮美动人的诗篇。
红军,红军三分力,
打败江西两只羊。
真好,真好,
畅快,畅快。
——红军宣传科
要吃辣椒不怕辣,
要当红军不怕杀
茅草过火不断根
春风一吹万万千。
红军弟兄真威风
一颗红星戴当中
大家来走红军路
红色旗帜满天红。
还有:“想当年你剥削工农好就好利中生利,到今日我斩杀土劣怕不怕刀上加刀。”“辞旧岁逢新友叙旧情,推翻旧世界”“共产党人从来不怕死,为人们解放而死最光荣。若要我低头,除非日头从西边出,赣江水倒流。——伍若兰”等等。
与伍若兰的诗歌相配的,还有这位红军女战士的照片及简介。她是朱德年轻漂亮的妻子。为了信仰,为了掩护朱德,她英勇牺牲,现出了年轻美丽的生命。
这些诗歌不仅是对那段峥嵘岁月的记录,红军战士心声的流露,更是一座铭刻着红色信仰的精神丰碑。
为了崇高的信仰,毛泽东主席失去了6位亲人。年仅28岁的杨开慧,献出年轻宝贵的生命。刘胡兰、党的女儿、江姐等等,哪个不是年轻美丽、英姿勃勃,就义无反顾、大义凛然走向刑场。她们的精神血脉里,流淌着信仰的血液。崇高的信念,点燃了她们澎湃的激情,照亮了生命的轨迹。
当我们参观井冈山烈士纪念馆时,无数烈士的英名,密密麻麻刻满了墙壁。什么可以使他们献出仅有一次的宝贵生命?唯有信仰,产生了无以伦比的力量和召唤。是信仰发出虔诚的光芒。为了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建立一个平等、自由、博爱的美好社会,他们甘愿牺牲。
作为犹太人的马克思,与其他漂流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一样,没有祖国、没有依靠、受人歧视,甚至任人宰割。渴望拥有独立自主的国家,拥有一个人人平等的美好社会的愿望,尤为迫切。于是,他潜心研究,根据乌托邦和圣经中的理想精神,创造了共产主义思想体系,以期通过暴力革命推翻压迫者,实现博爱的伟大理想。
马克思的思想体系,得到苏联、中国乃至世界许多受压迫国家的积极响应与支持。于是,共产主义运动在世界各地风起云涌,浩浩荡荡,势不可挡。
我们从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获奖者贺捷生将军散文集《父亲的雪山母亲的草地》作品中,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信仰所产生的伟大力量。正如朱向前将军说的那样:“作者用切身的历史体验,传承生生不息的红色精神基因,用一己跌宕峥嵘的心路历程,为我们揭开了红色历史中壮美动人的篇章,传达着穿越时空依然令人感动和振奋的精神力量。这信仰的力量在时间的顽石上镌刻出无畏的希望,证明红色历史所蕴含的巨大精神能量。”
是的,一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写满了先辈志士舍身报国、慷慨赴难的感人故事,鲜血洒满了神州大地。在通往革命胜利的道路上,长征无疑是最为惊心动魄而又最具代表性的历史事件。
漫步井冈山,走到哪里,都是一片红,红旗飘飘、红星闪耀、红歌嘹亮,象征井冈山精神永放光芒。流连其中,仿佛置身于当年革命根据地。与现今其他城市浓厚的市场经济氛围形成鲜明迥然的对比。
漫步井冈山,走到哪里,都是一片绿,翠绿的山峦、翠绿的草坪、翠绿的大地,仿佛绿叶衬托着红花。使井冈山的红,更加鲜艳夺目、耀眼,一年四季的绿,象征着井冈山精神永远常青。
革命摇篮,精神圣地
年,去西安参加全国第三届冰心散文奖颁奖典礼。我提前两天抵达,首先来到延安,我向往已久的精神圣地。
那天,细雨霏霏连日不开。我冒雨奔走在延安的各个历史景点。
走进延安革命历史博物馆,许多当年的老照片耳熟能详,有两幅图片和实物深深吸引了我的心。一副是男女青年手拄棍子,跋涉在奔往延安的征途上。下面有一段介绍:上海一批青年,历经千辛万苦,辗转万余里,跋涉13个月来到延安,他们在日记中写到:“打断骨头还有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要爬到延安。”
他们抛弃优越的生活,放弃还未完成的学业,顶着枪林弹雨,冒着生命危险,穿过敌人封锁线,奔往延安。这是一种什么力量吸引他们?是伟大理想,崇高信仰的呼唤,是令人渴望,令人向往的圣地在召唤。
另一个实物是一个小写字桌,四方形、矮腿。文字介绍:毛泽东就是在这不足一平米的小桌上,写下了气势雄伟、气吞山河、享誉国内外的《论持久战》等壮丽诗篇。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形式与任务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为中国抗日战争指明了方向,为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解放全中国树立了坚定的信心。
延安虽然条件艰苦,物资匮乏,然而却是充满活力,令人向往的地方。因为延安是民主、自由、进步的象征,是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代名词,是凝聚民族精神的地方。
于是,这里成了革命的摇篮,红色的圣地。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建立一个自由、平等的新中国,为了伤痕累累、山河破碎的祖国,为了打到日本帝国主义,解放全中国,来自全国乃至世界的仁人志士奔赴这里。他们放弃优越的生活,放弃还未完成的学业,顶着枪林弹雨,冒着生命危险,穿过敌人封锁线,日夜兼程、风雨无阻。向着延安,向着革命摇篮汇集、汇集,汇成了一股势不可挡、浩浩荡荡的力量,就像奔腾咆哮怒吼的黄河,勇往直前。
茅盾、丁玲、郭沫若来了。他们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条件,毅然决然投奔延安,创作了影响深远、流芳千古的优秀作品。
聂耳、冼心海、贺敬之来了,他们谱写了一曲曲壮丽辉煌、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国歌》、《黄河大合唱》、《南泥湾》,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前仆后继,勇往直前。
加拿大的白求恩,不远万里来了,并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新加坡华侨李林女士来人,她放弃了贵族生活,参加了八路军,驰骋在抗日战场。在怀有3个月身孕的情况下,为了掩护群众,献出了年仅24岁的宝贵生命。
南洋华侨陈嘉庚来了,他带来了大批筹款。他先到重庆拜访了蒋介石,蒋花了八百元大洋宴请他。他又来到延安拜谒了毛泽东,毛用小米、南瓜款待他。陈嘉庚感慨地说:中国的未来属于毛泽东,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美国陈纳德将军带着飞虎队来了。他们都是退役的自愿者,不拿国家一分钱,仅一次战役,就有一千多人牺牲在打击日寇的战场。
传教士来了,他们不仅在南京大屠杀中保卫了大批中国人,而且拍下了日本鬼子屠杀中国人的大量图片,在对日本战犯审判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资料,成为历史强有力的见证。
美国记者斯特朗来了,毛泽东在枣园门前的小石凳上接见了她。毛泽东以大无畏的气势,坚定的口吻说:“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表达了中国人民一定会打败日本鬼子的坚强信心。
这一切的一切,都在述说着爱好正义与和平的人们,在民族危机的关头,挺身而出,保家卫国、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八年抗战,中国人民牺牲了三千五百多万生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为东方主战场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谱写了可歌可泣、惊天动地的悲壮篇章。
为什么一支吃枇糠、穿草鞋、住窑洞的红军队伍,竟然吸引了无数青年,各条战线的仁人志士、国际友人来到这里?
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古往今来,没有一支军队像红军那样,以他们“人民军队爱人民”的精神,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爱与支持。以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高举民主、自由、平等的大旗,吸引了一批批仁人志士、热血青年,加入革命队伍,使红军长征到达延安的几万人,发展到百万大军。赶走了日本帝国主义,推翻了三座大山,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终于迎来了新中国诞生的灿烂霞光。
中国革命从这里落脚,又从这里出发,指挥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赶走了日本帝国主义,推翻了三座大山,以排山倒海之势,解放了全中国。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石,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终于迎来了新中国诞生的灿烂霞光。毛泽东曾感慨地说:解放战争的胜利,是几百万民工用小推车推出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用铁的事实证明了毛泽东的话:“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这一伟大真理。
这就是信仰的力量,这就是信仰的光芒。为了信仰,多少儿女抛头颅、洒热血,献出年轻宝贵的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谁不珍惜,然而,为了伟大的信仰,他们毅然决然走上刑场,走上断头台。刘胡兰、江姐、杨开慧……,一个个年轻美丽的生命,一个个没有留下姓名的好男儿,他(她)们为信仰献身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气吞山河。还有隐藏在第二天战线、潜伏的优秀儿女,他(她)们有的因被叛徒出卖牺牲,有的被同志、家人误解,失去了自由与幸福。然而,他们还是义无返顾走上献身的战场。
无论什么时代,只要有一个共同伟大的理想、崇高的信仰,就能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只要是正义的,为劳苦大众根本利益的,这个政党就有吸引力、凝聚力、就有无穷的魅力。
中国新民主主义的胜利,是信仰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团结一心、英勇顽强、不怕牺牲、不屈不饶精神的体现,是海内外同胞、爱国华侨鼎力支持的善举,是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的生死较量,是中国人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从衰落走向振兴的转折点。
经历过寒冬的人,最懂得太阳的温暖,经历过苦难的人,倍感和平的幸福与甘甜。今天,在我们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之际,我们要饮水思源,不忘老前辈流血牺牲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同时我们要呼唤和平,珍爱和平。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敬天爱人,自强不息,重塑民族精神。“精神不强,无一可为者,惟有用精神以养精神,乃为要务。”因此我们要精诚团结,振奋精神,心灵回归,为实现天人合一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永远闪耀光芒!
作者简介
兰溪,鲁迅文学院高研班学员。《中国作家》杂志签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北美文艺社荣誉作家,全国“两会”期刊《天风》特约撰稿人,“大白鲸世界杯”儿童奖评委。高级会计师。客座教授。当过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荣获全国“第三届冰心散文奖”。
出版文集《回归伊甸园》《心灵的圣殿》《生命的芳香》《枫林叶雨》以及经济著作多部。散文多次荣获“全国文学大赛一等奖”。在《文艺报》《新民晚报》《黄河文学》《时代文学》《广西文学》《延安文学》《海燕》《青年报》《天风》等全国各大报刊发表作品上百万字。
版权信息:本文已获作者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