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苏州市姑苏区醋库巷44号的柴园有百余年历史,是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经过修缮重建,现已恢复原有规制,重现古典园林风貌。目前,苏州教育博物馆正在这里筹建。建成之后,柴园兼具专题博物馆和古典园林的双重功能,将成为国内一处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
柴园·印象苏州素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苏州教育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影响远播海内外。为传承苏州教育厚重的历史遗产、诠释苏州教育丰富的人文内涵、彰显苏州教育先贤垂范后世的楷模价值,拟在博物馆陈列苏州教育名人雕像。
现将初步遴选的苏州教育名人(20人)简介如下。特向社会各界人士征询意见,请予以指导。
泰伯(前-前)一作太伯,姬姓,西周古公亶父长子。古公欲立幼子季历,他三让王位,与弟仲雍避居江南,断发文身,建立勾吴国。泰伯修水利,劝农桑,教化土著居民,传播华夏文明,被尊为江南人文之祖。孔子称赞他:“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己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澹台灭明(前-?)复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鲁国武城(今山东费县)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孔子曾嫌其相貌丑陋,后发现澹台灭明品德高尚,于是自责道“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澹台灭明从孔子教诲,刻苦学习,加强修养,学有所成。后南游至吴地传习儒家学说,弟子从者三百人,声名远播。今苏州城南澹台湖,传为其宅塌陷而成。
言偃(前-前)字子游,常熟人,孔子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列“孔门十哲”,被尊为“南方夫子”。孔子赞道:“吾门有偃,吾道其南。”言偃26岁任鲁国武城宰,以礼乐教化士民,境内闻弦歌之声。后到东海之滨设馆讲学,尊为传学兴礼的贤人,“奉贤”(今上海市奉贤区)即为纪念言偃而取名。常熟有言子墓、言子故宅、言子专祠、言子故里亭等遗迹。苏州干将路有言子祠遗址。“五百名贤像赞”曰:“文学大儒,小试武城。海隅观化,圣道南行。”
范仲淹(-)字希文,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谥文正。大中祥符八年()进士及第,官至参知政事。范仲淹为官清廉,政绩卓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他一生追求的写照。范仲淹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一生为兴学育人呕心沥血。景祐二年(),时任苏州郡守的范仲淹奏请朝廷给田,并献出拟作私宅的南园(今苏州文庙所在地),建立了宋代第一所府学。苏州府学号称“东南学宫之首”,将官学与祭祀孔子的庙堂合为一体,创“左庙右学”格局。“天下之有学自吴郡始”,苏州府学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五百名贤像赞”曰:“文正当国,先忧后乐。立庄润族,廉顽敦薄。”
胡瑗(-)字翼之,北宋理学家、教育家。海陵(今泰州)人。世居陕西安定堡,学者称安定先生,胡瑗终身从教,在苏州府学和湖州讲学二十余年。后任国子监直讲,官至太常博士。他指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提出“明体达用”的教育思想,主张知行合一。他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苏湖教学法”(分斋教学法),被明令为太学法。胡瑗晚年参议朝政,卒谥“文昭”。“五百名贤像赞”曰:“安定设教,士先立志。分斋授业,经义治事。”
顾炎武(-)原名绛,昆山人,思想家、教育家。青年发愤读书,后投笔从戎,参加抗清义军,失败后漫游南北,考察山川形势,誓拒仕清。顾炎武学问渊博,天文、史地、政经、兵农等领域均深有造诣。他强调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主张“君子之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倡导经世致用的实学教育,注重调查研究,注意广求证据。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五百名贤像赞”曰:“一代大儒,学贯天人。隐居求志,比迹河汾。”
朱用纯(-)字致一,号柏庐,昆山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清顺治二年,其父朱集璜守昆山城抵御清军时遇难。他继承父志,坚持气节,誓不仕清,播迁流离,历尽艰辛。后返故里,潜心治学,教授学生,以程朱理学为本,提倡知行并进,躬行实践。他曾用精楷手写数十本教材用于教学。生平精神宁谧,严以律己,勤俭持家。著有《治家格言》《愧讷集》《删补易经蒙引》《四书讲义》《春秋五传酌解》等。“五百名贤像赞”曰:“柏庐高士,隐居独学。宗经著述,渊源濂洛。”
张伯行(-)字孝先,号敬庵,河南仪封(今河南兰考)人。康熙进士,历任福建巡抚、江苏巡抚等,官至礼部尚书。为官任内注重教育,创办书院,亲自授课;改祠庙为义塾,教化乡民。康熙五十三年()在苏州府学内创建紫阳书院,撰《紫阳书院示诸生》,严订学规。紫阳书院是清代全国规格水平最高、办学功效最著的书院之一,先后得到康熙、乾隆、同治赐匾嘉奖。著有《困学录》《续困学录》《正谊堂文集》《正谊堂续集》等。“五百名贤像赞”曰:“实学积躬,清风作颂。中州三贤,后汤先宋。”
冯桂芬(-)字林一,号景亭,吴县人。晚清启蒙思想家、政论家、教育家。道光二十年()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同治二年(),在李鸿章支持下,冯桂芬在上海开设广方言馆,培养西学人才。他先后主讲金陵惜阴、上海敬业、苏州紫阳、正谊诸书院,俞樾赞扬他“于学无所不通,而其意则在务为当世有用之学”。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首倡洋务派“中体西用”之先声。著有《校邠庐抗议》《说文解字段注考证》《显志堂诗文集》。
俞樾(-)字荫甫,晚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人。著名经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道光三十年()举进士,任翰林院编修、河南学政。后罢官居苏州,潜心学术及教学四十余载,尊为朴学大师。俞樾曾主讲苏州紫阳书院、杭州沽经精舍等书院,海内外慕名求学者络绎不绝,有“门秀三千”之谓,国学大师章太炎即是他晚年门生。著有五百卷学术巨著《春在堂全集》。故居曲园(位于苏州人民路马医科43号),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王韬(-)字仲弢,号天南遁叟,自称弢园老民,苏州甪直人。晚清政论家、教育家。同治十三年()在香港集资创办中文日报《循环日报》,评论时政,宣传变法,鼓吹设议院、广贸易、开煤矿、筑铁路、兴织纴、造轮船、办学校。他主张建立近代学校教育制度,实行普及教育,提倡设立女校。光绪十年()起任上海格致书院掌院十二年,在办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评价等方面,以西学为本而有所创新发明,开中国近代新式教育之先河。
王谢长达(-)原姓谢,字铭才,祖籍安徽,清光绪进士王颂蔚妻。清末妇女运动领袖。光绪三十一年()王谢长达与友人捐募集资创办女子两等小学,取名“振华”(寓意“振兴中华”),并亲任校长。这是苏州历史上第一所由中国人独立创办的女校。民国六年(),年事已高的王谢长达将校长一职交由美国留学归来的女儿王季玉担任。振华女校(现苏州第十中学)校园有章太炎撰文、李根源书写的“振华女学校创办人王谢长达太夫人纪念塔”。
唐文治(-)字颖侯,号蔚芝,别号茹经,太仓人。教育家、国学大师。光绪十八年()进士,官至农工商部尚书。光绪三十三年()任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今上海交大和西安交大前身)监督,该校改名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后任校长。学校开设铁路、电机、航海、铁路管理等专科,奠定了工科大学专业基础。年被推荐为江苏教育总会会长,兼太仓州立中学校监。年创办无锡国学专修馆。主要著作有《茹经堂文集》《茹经堂奏疏》《国文经纬贯通大义》等。
章炳麟(-)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改名绛,号太炎,浙江余杭人。民主革命家、思想家、教育家、国学大师。早年师从俞樾。中日甲午战争后投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年在东吴大学任教。年在苏州开设章氏国学讲习会,专心致力于讲学著述。章氏在哲学、文学、史学、语言学等方面造诣精深,建树颇丰。著述约余万字,由后人编为《章氏丛书》《章氏丛书续编》《章氏丛书三编》。
金松岑(-)原名懋基,又名天翮、天羽,字松岑,号壮游、鹤望、鹤舫,吴江同里人。爱国志士、诗人、教育家,与柳亚子、陈去病并称清末民初“吴江三杰”。年自办私塾,实行民众教育。年创办同川学堂,开吴江新式教育之先河。后创办明华女学。年迁居苏州,在草桥学堂讲学,并任吴江县教育局局长、安徽通志馆编纂和上海光华大学教授。晚年潜心著作,寄情诗歌。主要著作有《天放楼诗集》《天放楼文言》等。
李根源(-)字印泉,又字养溪、雪生,号曲石,别署高黎贡山人,云南腾越(今腾冲)人。国民党元老、爱国将领、教育家、文史学者。李根源留学日本归国后,创办云南陆军讲武堂,自任监督,朱德是他的学生。他心系教育,所到之处,积极办学,涉及军事教育、女子教育、华侨教育、商业教育、农业教育、师范教育等领域。年,在吴中小王山创办私立阙茔小学,后与张一麐合作在善人桥创办陶行知模式的实验农村,建立平民夜校。七七事变后,全力投身抗战大业。新中国成立后,任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郑辟疆(-)字紫卿,吴江盛泽人,著名蚕丝教育家。早年赴日本学习蚕丝技术。年应史量才邀请,到浒墅关接任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校长。新中国成立后任苏州蚕桑学校校长、苏州丝绸工业学校校长、苏州丝绸工学院院长。他毕生从事蚕丝科学教育,献身蚕丝科学技术研究和推广,为我国蚕丝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品德高尚,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捐出积蓄、抵押家产,用于贷款办学和科学研究。他长期过着极为俭朴的独身生活,71岁才与追随其20余年的学生费达生(-)结成连理。
杨永清(-)字惠卿,浙江镇海人。近代教育家、外交家。年毕业于东吴大学,后考取清华学校,毕业后被派送美国留学。年任东吴大学校长,是华东地区五所教会大学华人校长第一人。新中国成立后仍任校长,年调上海市教育局工作。杨永清担任东吴大学校长25年,学校发展成为东南著名学府之一。他十分重视培养优良校风,年提出的校训“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一直沿用至今。
叶圣陶(-)原名绍钧、字秉臣、圣陶,苏州人。著名教育家、作家、出版家、社会活动家。早年在苏州干将坊言子小学、甪直吴县县立第五高等校任教。后任上海商务印书馆和开明书店编辑。年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馆馆长等职。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主席。创作童话、小说、散文等大量优秀文学作品,主编《小说月报》《中学生》《开明少年》等杂志,编写语文教科书。有《叶圣陶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等。
俞庆棠(-)字凤岐,太仓人,民众教育家。年,在苏州创办民众教育学校(后改名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任校长。年任中国社会教育社总干事。曾任上海市教育局社会教育处处长,创办一百余所民众学校,亲任上海实验民众学校校长。后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委员会委员。新中国成立后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教委员会的挽联是对她最好的写照:“吃野草下去,流鲜奶出来,点滴都付于人民,人民群众之保姆;把任务完成,置性命不顾,死生全为了教育,教育工作的典型。”
文章来源:《姑苏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