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实先生逝世噩耗传来,著名画家成文正作此素描肖像以表哀悼
年春,西安美院教授,著名画家张小琴还是西安美院的一位在校大学生。为创作毕业作品,在导师苗重安(陕西国画院创建人的著名山水画家)的带领下,和五位同学前往陈忠实家乡,西安市东郊白鹿原下的一个名叫东李村的地方实地写生,创作连环画《高家兄弟》。在近两个月的接触和交流中和时任村干部的《高家兄弟》作者陈忠实相识,并在此后的四十年里和同为西安美院教授的爱人,著名画家成文正先生一起与陈忠实先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年的陈忠实(左三)与张小琴(左二)
这套连环画后来发表于年11期、12期的《延安画刊》,刊登共十一版。引发国内观众开始对陈忠实其人、其作品的了解和 陈忠实逝世的噩耗传来,张小琴深情撰文;“他蹲在河堤岸上,拿着烟袋,挽着裤腿,穿着农民的布衣,像冬天麦地一样朴厚苍重。既带着农民特有的忠厚,也有眉宇间的智慧。我看到他满脸沟壑,人生的阅历全写在颜面上,这是一种秦川大地的状貌,也是几千年壮阔丰饶的黄土地的生动表情。”儿子成长也撰文回忆和陈忠实对自己的勉励及长者慈心,悼念亡者,成文正则创作了陈忠实素描肖像(见图一)以示哀悼。
《白鹿原》与我的乡愁
文/成长
4月28日上午听到陈忠实先生去世的消息,当即有些震惊,然而也有心理准备。早在春节期间,我就听说先生因舌癌住院,身体状况很不理想。
当时距离当天北京晚报清样时间已不足三个小时,作为新闻人,第一要务是快速准确地进行采访和写稿,也许这也是对先生的一种追思吧。交稿后,我从书架上取下写有先生签名的那本《白鹿原》,整个过程十分庄重,但我内心却是惭愧至极。因为先生的这部著作,我至今仍是草草翻过,未能悉心研读。
本文作者成长与陈忠实
因为生于西安、长于西安,古都浓郁的文化氛围让我自小对文学充满憧憬,而陈忠实无疑是陕西文坛的一座高峰。即便在还不适宜读《白鹿原》的童年,陈忠实的大名早已如雷贯耳。第一次与先生见面是在一个长辈们的聚会场合,他与印象中的文豪不太一样,穿着简朴,口音淳厚,脸上爬满了如黄土高原般沟沟壑壑的印记,在人群中,他与一位普通的关中农民无二致,但当他思考问题额头一皱之际,眉宇间又显现出特有的智慧来。
得知我还在上高中,而且有志于从事文学创作,先生显得很兴奋,他当即提出为我写了两句。长辈们忙取来纸笔,并让同伴们安静下来。先生握笔,沉吟片刻,在纸上写下“进入文学就进入体验,进入体验就成就文学”几个字。这份墨宝,某种意义上成了我随后一年的“敲门砖”,我一口气报考了七所大学的影视文学专业,面试的时候,我都会递给考官一本自己习作的合订本,并将先生的这段寄语订在第一页,似乎有了这位大文豪的加持,自己就更有把握。现在想来惭愧之至,没有仔细读过先生的作品,却沾了先生的光。
陈忠实给本文作者成长在笔记本上的签名
后来去北京上大学,决定认真阅读《白鹿原》,赶巧就在大一那一年,北京人艺“大导”林兆华将《白鹿原》搬上话剧舞台。时值我刚来北京,正是思乡之情正盛之时,我当即买票前往首都剧场观看首演。大幕拉开,老腔艺人们以苍凉悲壮的嗓音吼起秦川沃土上独有的旋律,让我瞬间浑身起了鸡皮疙瘩。演出落幕,剧场内响起震天动地的掌声,尤其当陈忠实先生被演员们生拉硬拽到台上时,掌声伴随着叫好声更加热烈了。那一夜回学校的途中,我感到浑身的热血都在上涌,不单是乡音乡情为我这异乡人带来的慰藉,通过话剧的演绎,我才得以进入《白鹿原》的世界,体察到那虽然是我的家乡、我却并不熟悉的关中农村的传奇历史。
随后我才得知,我的家庭与陈忠实及其笔下的《白鹿原》也有着微妙的联系。白鹿原实有其地,位于西安东郊灞桥区,西安人都叫东塬。我的祖母娘家,就在位于东塬上的狄寨村,距离陈忠实撰写《白鹿原》的东李村距离不过六公里,也即说,白鹿原上的风云变幻,也是我家族史的一部分。而母亲后来也跟我讲道,年时她还是西安美院的学生,曾跟随老师去东李村为创作毕业作品采风,当时正是为了将陈忠实的《高家兄弟》画成连环画。那时候还没有《白鹿原》,身为大队干部的陈忠实也不是后来的陈忠实,他蹲在河堤岸上,拿着烟袋,挽着裤腿,正如《白鹿原》中的白嘉轩一样。
年我再次接触《白鹿原》,是王全安版《白鹿原》电影的上映。当时我正在跟随夏骏导演的纪录片摄制组在湖北辗转各地拍摄,每天超负荷工作,晚上回来都很疲惫,但我还是抽了一天晚上的时间,在荆州市的一家影院里观看了电影。金黄色的麦苗在银幕上一出现,我就好像瞬间被拉回到关中平原的那片属于家乡的情怀之中,黑娃在片中吃油泼面的样子也让我格外嘴馋。虽然这部影片后来评价不佳,但在当时那个时刻,他着实温暖了我孤寂的心灵。
就在陈先生离世的一个多月前,我又有幸看了陕西人艺版话剧《白鹿原》的晋京演出,我发现《白鹿原》和它代表的浓郁的关中文化从未从我的身上离开,听到那淳厚带着泥土味的故乡的声音,人就仿佛有了一种归属感。
我没能像先生期待的那样“成就文学”,但从《白鹿原》字里行间的那种深沉厚重中,我体会到先生言中“体验”的艰难不易。现在我终于有勇气展开白纸,去写下我心中汹涌澎湃的那些人物和故事,我也更加体会到,文学是一件伟大的事情,即便斯人已去,其智慧与思考依然长留人间。
-
邮箱:sxrbscz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