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下午,市政府新闻办召开西安市“奋进新征程谱写新篇章”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一场),邀请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文旅局等有关负责人,介绍本部门本区域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紧盯“六个打造”,推动九个方面重点工作落地见效的具体举措,并答记者问。
市发改委
将围绕市委确定的目标
和九个方面重点工作
着力推进以下任务落实
★
一是全力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
全力推进经济稳增长,完善经济稳增长工作机制,强化协调联动、精准调度,力争全年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
★
二是突出抓好投资项目建设
启动西安市高质量项目建设推进年活动,抓好个市级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全年完成投资亿元以上,个新开工项目上半年开工80%以上、三季度全部开工。
持续推进融资平台整合升级,促进基础设施信托投资基金(REITs)市场健康发展,积极策划一批基础设施REITs试点项目,尽快实现发行。
★
三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牵头抓好氢能产业链育链、补链、强链、延链、增链工作,落实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五年行动计划目标任务。
推进西安陆港型、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提升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综合服务功能。加快推动绕城以内物流园区“退城入园”工作,引育物流龙头企业,力争4A级以上物流企业超过60家。
盘活用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兑现新兴产业奖补资金,持续推动产业高端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
★
四是扩大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高标准建设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提升中欧班列(西安)开行质量效益,开行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吞吐量达30万标箱。持续开通国际航线,扩大第五航权使用范围。
制定关中平原城市群区域合作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区域合作事项落地落实。
推进县域主导产业发展、园区提档升级和县城建设,提升远郊区和县城综合承载能力。
★
五是持续深化创新改革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将政府类和社会投资类项目审批时限分别压缩至10个、6个工作日内,确保项目审批限时办结率%、群众满意率%,优化提升营商环境。
★
六是着力提升城市能级
统筹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加强西安都市圈建设顶层设计,制定都市圈建设推进方案,策划都市圈建设重大项目。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推进机场三期扩建工程、蓝田通用机场建设,推动西延、西十、西康高铁建设,加快推进地铁项目建设,确保年前地铁6号线二期开通运营。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部署新基建项目,积极构建新基建应用场景,推广新基建应用示范。
★
七是切实办好民生实事
聚焦民生保障补短板,持续推进医疗、教育、民政、体育等领域项目建设,完善“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健全养老托育服务体系。
市科技局
为打造丝路科创中心和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提供强劲动力★
一是抓好创新平台,强化科技赋能作用
推进建设秦创原“三器”示范平台60个,建成市级以上创新联合体、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40个。
聚焦全市重点产业链精准挖掘关键核心技术、断链技术等,加强技术创新供给。
★
二是抓好企业培育,强化创新驱动能力
实施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倍增计划,全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突破1万家,秦创原总窗口新增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家。
★
三是抓好科技金融,强化资本加持效应
引导创投机构投资全市硬科技企业,打造“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推广“技术交易信用贷”等产品,支持担保机构为科创企业增信。
全年服务科技企业贷款不少于家次、贷款金额33亿元。
★
四是抓好环境优化,强化整体服务水平
打造秦创原特色园区,支持沣东孵化器基地,碑林环大学创新街区、硬科技社区、西安电子谷建设立体联动孵化器示范样板。
支持高校“三项改革”任务,制定具体政策措施,持续开展秦创原产学研协同创新路演等活动,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项目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2亿元。
★
五是抓好人才引育,强化智力资源支撑
持续推进“千人百企”工程,加强电子信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产业领域科技人才政策支持。
持续优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审批流程,建设一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离岸创新创业平台,计划累计引育各类高端人才名。
市工信局
以82项目标任务创新突破带动支柱产业壮大和产业链水平提升工作取得新成效一季度,我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完成.34亿元,增长15.5%;增加值增长8.7%,比去年全年加快3个百分点。
★
一、明确发展目标,全力实现“五个提升”
采取“提升组统筹、责任单位负责、工作专班推进、区县开发区落实、龙头企业主导、专家服务团支撑”的“六维”工作推进机制以及月调度通报、季梳理总结、年考核验收的“三维”工作督导机制,推动支柱产业壮大成势和产业链水平提质升级,实现“规模实力提升、产业发展提升、创新融合提升、企业培育提升、投资项目提升”的五大提升目标。
★
二、围绕重点工作,聚焦聚力“四大领域”
1.聚焦做强电子信息、汽车、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航空航天、食品和生物医药等六大支柱产业。
2.聚焦做大人工智能、增材制造(3D打印)、机器人、大数据与云计算、卫星应用等新兴产业,抓好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3.聚焦做优金融服务、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软件和信息服务、现代物流、会议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
4.聚焦“一核两廊八板块”发展格局,提升文化旅游产业。
★
三、夯实工作举措,加快实施“六大行动”
培育壮大企业专项行动
产业链水平提升专项行动
制造业项目建设专项行动
创新驱动引领专项行动
产业招大引强专项行动
促进融合发展专项行动
市文旅局
围绕“打造彰显中华文明的
世界人文之都”
和推进九个方面重点任务落实
全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
一、强链补链,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
持续壮大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规模,完善各项政策保障体系,加快建设国家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
一是开展文旅产业链式布局,以旅游产品与服务、文创产品等8个重点产业为突破口,坚持靶向施策、精准扶持,推动资源要素向重点文旅企业倾斜,支持“专精特新”中小文旅企业成长壮大。
二是打造旅游演艺金品牌,讲好新时代西安故事,提升西安演艺产业能级,彰显迎宾国礼《梦长安》、行业标杆《长恨歌》等精品演艺的国际范、中国风、西安味,全市旅游演艺达到27部,加快演艺之都建设。
三是壮大数字文旅产业,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新技术,对文旅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提高旅游服务智慧化水平,全市智慧景区、旅行社达到30家。
四是做大文旅会展产业,高水平承办第十届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等国家级文旅会展活动。
五是做强文旅节庆品牌,办好第九届中国秦腔艺术节、第九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及西安国际音乐节、西安戏剧节、西安国际舞蹈节等文化节庆品牌活动。
★
二、改革创新,加快文旅赋能高质量发展
以促进城市能级提升为主线,着力优化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置,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提升文旅服务品质。
一是加快碑林区、周至县图书馆和文化馆、莲湖区图书馆建设,推动“城市书房”布局建设。
二是新增1-2家高A级景区,打造推出20条以“文化游、山水游、红色游、休闲游、乡村游”为主题的精品旅游线路,巩固扩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成效,创建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旅游休闲街区。
三是大力引进国际度假品牌酒店,鼓励发展体现西安特色的主题酒店,加快打造高新区、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高品质酒店群。
四是加快实施城市旅游观光巴士项目,提升市内旅游交通便捷度。
★
三、搭建平台,深化国际人文交流
叫响做实“千年古都、常来长安”主题形象,建立集“文化交流、品牌营销、招商引资、城市推介”四位一体的文旅交流推广体系,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推动西安文化旅游走出去。
一是充分利用“东亚文化之都”对外交流合作平台,打造文化交流品牌活动。举办“东亚文化之都”十周年西安音乐会;与日本东京都丰岛区、韩国仁川广域市等文都伙伴城市共同举办青少年线上研学交流活动。
二是围绕世界城地组织亚太区旅游委员会职能,促进会员城市文化旅游交流与合作,举办会员大会、文化旅游发展研讨会、文艺精品线上展演、非遗民俗云展播等系列活动。
三是发挥古丝路起点的历史和区位优势,开展“一带一路”线上线下结合的文化旅游宣传推广活动,承办“智慧亚洲”数字旅游发展论坛、水灯节等泰国文化日活动、捷克“欢乐春节”活动,举办“千年古都·常来长安”“外国人眼中的西安”微视频展播活动。
★
四、农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深化“文旅+农业”融合发展,坚持主题化、品质化、多元化导向,打造以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为特色的乡村民宿,开展西安乡村旅游年系列活动,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一是积极培育国家旅游重点镇、乡村旅游重点村,全面推进省级特色旅游名镇、乡村旅游示范村和市级旅游示范村创建。
二是推动农村景观、田园风光和农耕文化融合发展,推出3-5个有特色、有品质、有影响的乡村旅游品牌。
三是把乡村旅游培育成农村产业兴旺的重要动力和乡村旅游振兴的重要载体,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会上
相关部门负责人
回答了记者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