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晚报

您现在的位置: 西安晚报_晚报理念 > 晚报广告 > 预告李安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120帧

预告李安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120帧

发布时间:2017-2-18 12:26:14   点击数:

李安的新作《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休息》不少媒体和观众抢“鲜”看了这部颇有争议的电影,首轮口碑已经出炉。

  

  李安曾在采访中提起拍摄困难,说到最困难的就是跟片场打交道,因为片场经理要求他们别做60帧的,李安说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好消息是不做60帧,坏消息是做帧。听起来李安颇有段子手的天赋。不过这个“帧”就是这部电影最受争议的点,也是片子未映先火的关键。

  帧意味着什么?帧是最小的单幅影像画面单位。24帧就是每秒24张画面,同理,帧就是每秒张画面。从电影诞生日起,24帧/秒的拍摄格式已经沿用超过百年,这也是普通人眼最容易接受的速度。而帧,你可以想象是一般的播放速度,可是有慢动作的清晰感。表情动作细致到不允许演员有一丝不诚恳。所以这次帧的尝试无疑是一场电影“革命性”的实验,挑战影史拍摄与播映规格的极限。

  崭新事物的出现无疑挑战了传统事物的惯性,早前北美首映口碑就两极分化,围绕帧引发了“什么才算是电影”的思考。距离感是否才是影像的魅力?而技术与电影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的呢?来看看专业评委们看过帧后的反馈。

  大部分评委对帧的“沉浸式体验”没有感到不适、眩晕感。“几分钟适应了帧3D,然后就忘了它的存在。”来自《环球银幕》杂志执行副主编陈世亚如是说。还有来自原《三联生活周刊》电影记者李东然:“看的是帧/4K/3D,非常好的浸入体验,球场会场,空间感逼真,感觉又到了美国。”有同样想法的还有陆芳(《钱江晚报》资深电影记者):“视觉无比清晰,可以看到演员细腻表演。尤其是3D,超牛逼,近景、中景、远景,战士前后的距离都感觉得到。”

  当然,这样的技术创新挑战了传统电影带来的“距离感”。《中国新闻周刊》主笔杨时旸认为:“帧,4k让一切都纤毫毕见,但这种“真实”更像一种显微镜式的真实,它确实剔除了电影特有的质地。”而橘子娱乐电影主编法兰西胶片也引发了思考:“抛弃了一部分技法,甚至用上了初学者的俗套,为了让位给帧+4K+3D的技术,让技术纳入主题的一部分,这是它最大的争议。”

  抛开令人炫目的技术,剧本也是本片的争议之一。但它的争议围绕于“这是否是擅长叙事的李安的最高水准”?新京报副总编辑子非鱼有这样的看法:“电影极为感人,但是这种感人是东方式的复杂呈现。”《大众电影》执行主编张大海将这部电影和伊斯特伍德的《父辈的旗帜》进行比较:“《父辈的旗帜》对真相有一种“我x,现实太黑暗了!”的意外的愤怒,《比利林恩》则是“我早就知道了”的释然。”

  不管如何,技术的创新在一开始都注定了备受争议,是否喜欢取决于个人体验。由于影院设备影响,帧的版本仅有几家影院有实力播放,而李安考虑到这一点,做了多个版本的剪辑,争取每个版本都让观众获得最佳观感体验。这部电影注定将载入影史,值得任何一个人去见证这个历史。

西安曲江国际影城

Dolby·全景声·巨幕厅

扫描指纹即可







































儿童白癜风的饮食
白癜风治疗贵不贵


转载请注明:http://www.ytshn43.com/wbgg/6587.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