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父韩养民,年3月15日生于蓝田县三官庙乡韩家岭西村。故乡贫穷,念书人甚少。读书,改变命运,是几代人的梦想。祖父韩清选曾经师从关中名儒牛兆廉先生。祖父受儒教影响,重视教育,在逆境中竭尽全力给伯父挡风遮雨,替伯父铺平了一条求学之路。
几十年来,伯父牢记并践行祖父的期望,不敢懈怠,知难而进,不断求索。
《汉风》杂志记者韩立平
采访西北大学教授韩养民先生(左)
◆◆◆
一、小传
年春,伯父进入新房街初小接受启蒙教育,年春考入厚镇完小。年秋,就读于蓝田北关初级中学,伯父是北关初级中学首届毕业生。年秋考入蓝田城关高级中学。年秋考入西北大学历史系学习。
伯父是家乡第一个大学生,寒门出秀才,祖父兴奋不已。因伯父在政治运动中落后,大学毕业被分配到黄龙山林业局上山植树造林。年2月,回母校西北大学执教,研究秦汉史、民俗学。先后从助教晋升为讲师、副教授、教授。曾任西北大学中国节庆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西安秦砖汉瓦文化研究会会长、陕西民俗学会副会长、陕西节庆文化促进会名誉会长等职。
由于一直读书、做学问,在家庭生活中,伯父几乎是低能人,不会洗衣、不会做饭,家庭琐事全由伯母承办。伯父每次给我讲这些事情时,常常深感内疚,言语中也有对伯母深深的感激之意。
◆◆◆
二、求索
返校执教,致力于秦汉史40余年,民俗文化研究30余年。在西安文化界,伯父提出长安为传统节日之都一说,为学界认同。
年8月,伯父大学毕业,因上学期间不关心政治,被分配到黄龙山林业局工作。一个学历史、学考古的在林业局打杂,成了山城茶余饭后的笑料。他们的讥笑给了伯父前进和奋斗的动力。年7月18日,伯父的处女作《深山密林一枝菊》在《延安日报》发表,之后《陕西日报》、《西安晚报》相继转载,不久二千多字的新闻稿刊于《陕西日报》,伯父成了山城的小秀才,这也为伯父返回母校工作创造了条件。
年伯父返回母校西北大学,当时全国历史学科没有教材,年伯父受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林剑鸣先生之托,向全国历史学科倡导编写《中国古代史》,得到山东大学历史系、陕西师大历史系、浙江大学历史系等十所院校认同。年编成百万字教材,伯父执笔秦、西汉两章,约10万字。这本教材年被教育部推荐给全国各地高校作历史系本科教材,迄今为止尚在使用,已通行了37年。
年春,西安晚报开辟“关中古战场“栏目,编辑陈连康先生嘱伯父撰稿,伯父从未摸过枪,也不懂军事,不便涉猎,但陈连康是伯父的老校友,诚心相邀,难以谢绝。勤于耕耘的伯父便通读《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将西周至清末近三千年的关中战争,按年代编写成故事,又以“韩旭”、“平民”等笔名在晚报发表,每周一篇,千余字,连载半年有余。伯父成了晚报的专栏作者之一。那时,章回小说流行,伯父将这些短文增补为60回、22万字的章回小说——《关中古代战争演义》,年7月在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印了1万册。这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本小说的出版,进一步加深了伯父和陈连康先生的友谊。
年是伯父最忙碌的一年,那年,全国“文化热”如火如荼,在文化热潮影响下,伯父和他的团队的视角从史学板块下伸出来,小心翼翼地贴近民俗,伯父和同仁刘宝才教授,门生李晓东、葛承雍(后为国家文物出版社总编)、张懋镕(陕西师大博导)、郭兴文等商讨,组织全国高校中青年教师、博士生编一套《中国风俗丛书》,这个方案一出炉,即得到陕西人民出版社的大力支持,表示乐意出版。从年至年,先后出版30本,约万字。这是全国首次全面、系统介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大型丛书。伯父在丛书中执笔写了《秦汉风俗》,又和郭兴文合著《中国古代节日风俗》。伯父体会到文人不仅写书难,出书难,没有经费的书生编书更难,受苦、受累,处处求人,一言难尽。有幸的是伯父和他的团队此举得到民俗泰斗、北京师范大学钟敬文教授、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红遍大江南北的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民俗学家贾芝先生、书画家马萧萧先生的鼎力相助;也得到一些老干部的关照: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马文瑞、汪峰、原青海省省长黄静波、原陕西省省长、后任国务院经济发展中心副干事长李庆伟等领导的多方鼓励。原中国驻英大使柯华先生、外交部部长乔冠华夫人章含之女士、外交部老干部谢和赓先生相约,拟把丛书译成英文。只因诗词难译未能成行。这套丛书发行后,引起港台、日本、新加坡等学术界的极大四川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哪里治白癜风治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