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周桐淦,爱看报告文学的读者大都知道。他的作品《西飞的云鸟》,汇集了自己22篇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报告文学和散文特写,每篇文章都体现了周桐淦犀利而独到的笔锋。周桐淦告诉记者,虽然自己不专门研究楹联,但是自己不少作品都是受到楹联文化的影响创作而成。在周桐淦看来,城门挂春联既是创新也是文化的传承。
↓↓↓30多年前来到南京
看到玄武门、中山门有种巍峨感
我是泰州姜堰人,30多年前因工作调动来到南京。我记忆特别深刻,当时的玄武门、中山门、挹江门、中华门都是保存比较完好的城墙。第一次看到城墙,一种巍峨感油然而生,情不自禁地就想用手去触摸每一块城砖。”昨天下午,当记者采访江苏省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一级作家周桐淦时,他激动地告诉记者。
周桐淦说,虽然自己不是南京本地人,但是在南京生活几十年来,看着拥有几百年历史的城墙一片一片连在一起,直到今天大家可以登上城门,在钟灵毓秀的南京山水之间散步还是很高兴的。
在周桐淦看来,南京城门挂春联既是创新也是历史文化传承。“早在年,西安古城就开始向全球征集春联。而饱经多年历史沧桑的南京城墙,还没有挂过春联。今年首次向全球征集春联,是一次创新。根据史料记载,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挂对联的习俗。这样一来,今年城门挂春联又是一次历史文化的传承。”周桐淦告诉记者。
我们的收稿邮箱里还有一副来自美籍华人的作品。”当记者告诉周桐淦,春联作品征集以来吸引到全球华人的目光,不少在海外的华人都纷纷投稿时,周桐淦表示,明城墙申遗不只是南京人的事儿,全球华人都应该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助力申遗。
今年挂春联,对南京人来说是一次尝试。今后,我希望每年春节时,蜿蜒的城墙上都能挂起春联。用挂春联的方式,辞旧迎新。”周桐淦说。
写楹联是儿时的回忆
文学作品创作得益于楹联对仗
打开百度搜索,输入周桐淦的名字显示,年参加工作,历任泰县治淮工程团文书、团委副书记,《江苏青年》杂志记者、编辑、副总编,江苏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雨花》杂志主编。年开始发表作品。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报告文学集《西飞的云鸟》、《啊,多难的公理》,论文《陈奂生论》、《张一弓创作得失论》等。此外,周桐淦在退休前身兼多职,不仅是原扬子晚报副总编,分管副刊《繁星》以及文化领域相关新闻,同时也是江苏省作协原副主席。
周桐淦告诉记者,自己文学作品创作得益于楹联的对仗。楹联讲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我的爷爷以前是粮行老板,念过书。一到春节或家里有喜事,按照风俗都要写对联。久而久之,成了家周围有名的人。逢年过节,谁家有喜都找他写对联。拿起毛笔,在红色大纸上泼墨,是我小时候最深的记忆。”周桐淦告诉记者。
不仅看,周桐淦还从祖父那里知道了对仗。比如,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宿鸟对鸣虫等。在家庭教育的耳濡目染下,周桐淦也喜欢上了楹联。逢年过节,和小伙伴们串门看看邻居的对联,哪家春联写得好,哪家春联漏笑话成了每年春节必做的事。上小学时,周桐淦也学着祖父开始给周围邻居写楹联。
楹联文化对我的影响很深,我的作品《四季溱潼》里,每段小标题都是两个字。‘花红’、‘槐绿’、‘蟹黄’、‘雾白’都是讲求对仗的。除此之外,我的一篇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为主题的报告文学《蓝色火焰》里也有不少排比、对仗的运用。”周桐淦介绍说。
希望中小学语文教育
未来能增加楹联文化课程
楹联文化对周桐淦文学作品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得益于楹联文化的周桐淦表示,现在不少中小学已经开设了书法兴趣班,未来希望中小学教育中能增加和楹联文化相关的课程,让这项独特的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周桐淦说,以前过年时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春联挂得也都很讲究,连猪舍畜棚都会挂。大家都以这种独特的传统艺术形式辞旧迎新。不同的地方挂的春联还不同。
比如,厨房会挂“一人巧作十人食,五味调和百待香”的春联。大门会挂“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的春联。雅致一些的春联有“春入春门春不老,福临福地福无疆”、“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暖一家”等。
不过,现在家家户户忙写楹联,巧思妙想,遣词造句创造楹联的人越来越少,不少人都喜欢在超市或大市场上买印刷好的楹联象征性地往门头上一贴。
我的孙女儿已经3岁多了,日常生活中我会潜移默化地教她一些楹联对仗,她背诵的唐诗宋词里也有不少对仗句。两者相结合,她学的很有兴趣。希望今后,中小学课堂上能有一门关于楹联文化的课,让更多的人知道楹联,喜欢学习楹联文化,让这项传统文化能一代一代传下去。”周桐淦说。
交汇点记者李爽文秦怀珠摄
更多精彩内容
尽在“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如何正确去治疗白癜风外伤会引起白癜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