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玲
吕玲简历吕玲、女,年10月生,陕西耀州人。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兰州军区西安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兼花鸟画研究室主任、陕西省黄河书画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慈善书法协会研究员、陕西省人民政府黄楼书画协会高新分会副会长、陕西书画院会员、陕西文化艺术产业促进会会员、中国和谐西部网签约画家。
吕玲为原全国政协常委、藏传佛教宗喀巴大师第六世贡唐仓·丹贝旺旭弟子。幼爱剪纸、刺绣,以竹咏志,勤耕不缀。陕西省美协骊山创作中心美术创作研修班和徐义生山水写生研究院高研培训班结业。画艺师从全国青年实力派画家潘文安先生,又得著名画家王西京、徐义生、萧焕老师和北京荣宝斋签约画家秦昭老师指点,作品颇具特色。主要获奖及荣誉:国画《凌云志》被中国慈善总会等六家单位评为一等奖,作品义卖捐赠四川灾区,授予“慈善画家”称号;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暨锦绣中华杯书画大展和中国中老年书画名家澳门回归十周年书画交流展分别获金奖;兰州军区庆祝建党90周年书画大展二等奖、陕西省老年大学书画摄影联展一等奖。年参加了国家邮政总局倡导的“传递正能量、共铸中国梦”大型社会公益活动,出版发行了纪念珍藏邮册;中国数字馆艺术授予年度中国艺术“金马奖”,作品入选中国艺术文献图书《中国诗书画档案》卷四首位。年入西安美术学院高研班学习。其创作的《普陀竹影》、《楼观竹韵》获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著作权证书。另与书法家成曹顺合作,成为中国首获字上画、画上字系列作品著作权画家。《解放军报》、《西安晚报》等媒体以《军嫂画竹》、《军嫂情怀》为题进行了人物报道,作品多次入选各界举办的画展、画册,并在报刊发表,被誉为军嫂画家。
吕玲作品欣赏水墨英才军嫂画竹
——记兰州军区政治部文化工作站退休职员吕玲
文/石岗在岁寒三友中,竹是最能让人联想到气节的。竹,挺拔而孤高,宁折而不弯,竹一旦成林,便满目苍翠,众志成城,成为坚不可摧的屏障。军嫂画竹,出于对竹的热爱。军嫂生长在关中农村,但是大半生生活在军营。
关中农村的小姑娘,自幼都会得到长辈严苛的女红训练。军嫂自然也不例外,军嫂的母亲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巧妇,自幼就将军嫂训练得心灵手巧,那时候,母亲常在嘴边念叨:“巧妇,有衣穿,拙女,嫁懒汉。”军嫂不愿意嫁懒汉,于是,民间的手工剪纸、绣花、画鞋样,能学的都学会了。艺术之芽由此萌发。
军嫂没有嫁给懒汉,她嫁了一名军人,一名守边卫国的军人。军嫂第一次看见自己未来的丈夫,看见那个穿着一身翠绿军装的年轻人,猛然羞红了脸。路过一片竹园的时候,她只觉得心跳加速,有些头晕目眩,她甚至都没有记清那个年轻人的长相,却记住了那一身军装,竹园的翠绿让她想起了他。
她嫁给了军人,从此变成军嫂。此后是年复一年辛勤的劳作和日复一日的等待。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军人的职责是守边,守边的丈夫在西北漫漫黄沙道上奔波。军嫂思念丈夫,就常到那一片竹园前徘徊。她吃惊地发现竹园的绿色和丈夫军装的翠绿,竟然那么相似。于是,军嫂悄悄拿起笔,在孩子做完作业的本子上,画下了她心中的竹子。
孩子的作业本越摞越厚,军嫂的竹子也越画越多,思念也愈来愈烈。终于有一天,丈夫回来了,告诉她,她可以随军,到部队去工作。军嫂幸福得差点晕过去,她打点行装,将家里能丢的都丢了,但是带上了那一箱寄托着思念的竹子,上路了。长途跋涉,终于到军营了,她吃惊地看到了一大片翠绿,那一个个穿着翠绿军装的军人,组成镇守边疆的绿色竹林,任凭风沙狂虐,依然气质高节。
军嫂参加了工作,白天上班,做饭,操持家庭。夜晚灯下,画竹念竹,抒发着她对竹子更深的想象与理解。艺术的沉淀,就这样在业余爱好中慢慢地日积月累。
军嫂爱兵。在军营里,她经常给战士缝补衣衫、拆洗被褥,伙房帮厨,特别喜欢和战士拉家常。天长日久,她和兵自然有了深厚的感情。每年新兵入伍,军嫂高兴的合不拢嘴,每年老兵离队军嫂都要难过好一阵子。
光阴如梭,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军嫂的丈夫退休离职,回到故乡省城,军嫂也跟随着回到故土。她画竹的兴趣丝毫未减。尽管如此,她画的竹子从没让外人看过。军嫂是个很爱面子的人,她觉得自己的画还拿不出手。
年春节期间,兰州军区政治部文化工作站屈军强副站长来古城西安看望军嫂夫妇。无意中见到军嫂画的竹子大加赞赏,当场给她的画室起名竹斋。回兰州后,又是刻印,又是寄书,军嫂感动得直掉眼泪。当时,屈军强先生已在军内外很有名气,得到他的认可,军嫂犹如注射了强心剂,一下子来了精神。她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将自己从小的业余爱好,后半生当做一番事业来做,争取画出点名堂。
往事如烟,那些留在记忆中的事情都变得模糊了,但是,军营的生活,军人的气节,翠绿的竹子,却在军嫂心中变得越来越光鲜亮丽,军嫂发现自己竟是那么深深地怀念、想往着部队。而竹子的高风亮节与战士的品格又是何等相似呵!军嫂开始专业画竹,拜名师,上老年大学,尤其得到了全国青年实力派画家潘文安老师指点,并收为得意门生。她把心中对部队的爱和对军营的万般眷恋镂刻于心,然后把这份情怀倾注在画出的每一张竹子里。
“四十年来画竹技,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这是郑板桥画竹的诗。军嫂的丈夫常用这首诗勉励她勤耕不辍。军嫂与竹似乎有奇缘。平时,闭目凝神,能看到一幅幅竹影,并经常在梦中与人交流画竹技艺。于是,经常夜半更衣伏案画竹。。军嫂却淡然一笑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罢。
不过,军嫂的确是个很勤恳的人。她听说西安郊县周至楼观台长了百种名竹,形态各异,竹林绵延。她立即专程前往。身入竹林,连饭也顾不上吃,又是写生,又是拍照,如获至宝,仿佛要将每一片竹叶的细微变化烙进脑海。直到夕阳落山,夜幕降临,她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从此,楼观台竹林成了她心中的圣地,只要有空,她就喜欢前去采风。
军嫂画的竹,竹竿极为传神,栩栩如生,且春夏秋冬,各不相同,或春芽破土、或夏竹绿荫、或秋林飞鸟、或凌云冬景,总以无声的律动展昭风韵,给人无限遐想。所以,军嫂画的竹子受到了名家赞赏,受到了广泛好评,不断获奖。
许多人问军嫂,为什么惟独爱画竹子,军嫂总是笑而不答。
军嫂叫吕玲,兰州军区政治部文化工作站的一名退休职员。
原载于年4月6日《解放军报》
《普陀竹影》创作说明普陀山乃佛教圣地。
据佛经记载,普陀山紫竹林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所在。
该画力图通过《普陀竹影》感召世人,为和谐社会增添祥瑞。
《普陀竹影》以普陀山为背景。画面表现为,朝阳初升,远山近水,霞光普照,悠悠渔船,竹林葱郁(可用红、青、紫、黄、墨五色竹任意表现),生意盎然。左侧山峦上,有观世音菩萨为苍生祈福的雕像侧影,如意祥瑞充满了整幅画面。为了增强作品灵动感,观世音雕像特用感光材料着色,入夜,观音像发出光亮,亦真亦幻,如临仙境。
落款处有吕玲爱人作家乔宇峰先生专为此画创作小诗:
南海观音隐竹林,
普陀胜境秀乾坤。
君若有缘此竹影,
吉祥如意永相随。
说明:《普陀竹影》已获国家著作权证书
年9月5日
《陕西英才书画网》《陕西英才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