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红男,汉族,陕西白水人。西安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现任岐阳印社社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宝鸡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西安终南印社理事。年宝鸡市委、市政府授予“宝鸡市优秀文艺工作者”称号;年陕西省书法家协会授予“陕西省优秀青年书法家”称号。
成就及荣誉
书法篆刻作品曾入选中国书协主办的;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作品展;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三、四届正书展;全国第四、五届篆刻展;全国第三、四届楹联展;全国第四届书坛新人作品展;“三晋杯”全国首届公务员书法大展;纪念邓小平诞辰周年全国大型书法展;全国首届草书作品展等大型展览。
绘画作品:
参加陕西省美协主办的“水墨风华”陕西青年十五人国画展;
西安美术学院届硕士研究生优秀作品展(获三等奖);
陕西省第三届中国花鸟画展(获优秀奖);
年12月,写意花鸟画《洋绣球》、《康乃馨》、《石榴花》入选中国文联主办的纪念郭沫若诞辰周年全国书画展;
年1月,写意花鸟画《秋韵》入选韩国国家美术教育协会、学会、韩国艺术文化联合会和中国现代工笔画院联合主办“韩·中国际美术交流展”并荣获“特选奖”。
书法篆刻作品入选:
中国文联、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作品展;
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
全国第三、四届正书展;
全国第四、五届篆刻展;
全国第三、四届楹联展;
全国第四届书坛新人作品展;
全国首届草书展等大型展览。
入编作品集:
专著《篆刻学与用》年5月由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该书年获得第六届“宝鸡文艺大奖”优秀文艺作品奖。
近年来,在《中国书法》、《西北美术》、《美术大观》、《美术报》等专业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多篇;主持陕西省社科院、省教育厅等单位科研课题4项;《书法报》、《中国书画报》、《西安晚报》等10余家刊物专题介绍其书画艺术。
艺术家不仅仅是一种称谓,而是实力的标志。一个艺术家的成功往往倾注了执着的专业精神和良好的人文修养,子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对于有志于笔墨丹青的人来说,天赋是第一,如果再能甘于寂寞,勤奋不辍,就会有所成就。青年艺术家张永红就属于这种人。
永红生于文字之祖——仓颉故里,或许是那里的一方水土滋润过童年的他,再加上仓颉神灵赋予他以睿智与才情,从骨子里似乎就与艺术有着不解之缘。永红九十年代初毕业于大学艺术系,后留校工作,在公务繁忙之暇从事书法篆刻艺术已有些年头。我与他相识是在九十年代中期,那时他虽然是二十多岁的小伙,但在陕西书坛已崭露头角,令人刮目相看,志道先生生前戏谑其“张老”。经过数十年的励炼,时至今日,永红在除了书法篆刻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外,又沉迷于丹青之事,且出手不俗,成为集书画印于一身的青年艺术才俊。
永红交往甚广,多与当代中青年书法家为朋,如崔廷瑤、许雄志、于明诠、查仲林、魏杰等人,常有书信往来探讨艺事,使其艺事日进。他在书法艺术中的造诣,我以为当以隶、行草书和篆刻为最佳。其隶书取法于汉碑,他在《石门颂》、《张迁碑》、《广武将军碑》、《好大王碑》等用功尤勤。并得益于宝鸡青铜器铭文,诸如毛公鼎、大盂鼎、散氏盘及简椟帛书。以篆籀笔法书写隶书,用笔老辣而富于变化,线条力透纸背,张力强,结体方正,险象横生,古朴苍茫,寓金石气韵于其中。其隶书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仪态端庄,浑朴不雕,不激不厉,风规自远,看似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的谦谦君子之态。其行草书取法沈寐叟、王世镗、谢无量等人,他在追求帖学古韵的同时,兼收六朝碑板雄厚之气势,又多受其隶书、章草的影响,径取浑厚、高古气息一路。线条生拙、挥洒自如,不期工而工,不期拙而拙。笔法自由而不失法度。章法不事雕琢随遇而安,错落抑扬之际倍感其才情俱适之时跃然纸上的书卷气。
他的篆刻艺术受当代名家傅嘉仪、赵熊、李刚田等先生亲传,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转益多师,博观约取、汲古得新。他的篆刻作品以白文印见长,敦厚刚劲而不失洒脱,气息豪放而古韵尤存。其刀法丰富且转换自然。实际上,永红在古今经典印作上下过很大功夫,他好学上进,求知若渴,在印学方面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再加上他在篆刻大家的门下谦虚求教,获益良多,这或许是他在篆刻艺术上取得成就的关键一面。他所著的《篆刻学与用》由江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受到了篆刻界的好评。
永红在些年开始学习国画花鸟,从事教学工作后又考入西安美术学院攻读研究生专业,在姜怡翔先生门下学习。中国现代著名画家潘天寿先生说:“画虽小道,第一要人品,第二要学习,第三要才情,第四要精神,四者具备才能说到艺术上的功夫。”由于他有书法和篆刻的厚底子,对姜先生的耳提面命能心领神会,既有传统绘画的因子,又在当代水墨及形式上有所取舍。因之,永红的画水墨交融,清透空灵、简淡冲雅、涉笔成趣。他格外注重画理与笔墨的关系,注重自然造化与深入生活的因果。讲究阴阳之道,墨色变化,蕴籍多故而耐人寻味,轻墨落素亦终见妙境。彰显出强烈的个性色彩。
当然,对一位年轻的艺术家来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如何更好地研究传统,演绎传统,在传统的基础上自出新意,这是当代艺术家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