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晚报

您现在的位置: 西安晚报_晚报理念 > 晚报理念 > 临沂生生园全球独有丛生古银杏树群落

临沂生生园全球独有丛生古银杏树群落

发布时间:2017-3-2 0:55:16   点击数:

临沂“生生园”,位于临沂市滨河路与蒙山大道交汇处东南角、兰山街道葛家王平庄内,占地亩,是中国独有的古树名木保护群管理区,是我市引以为豪的城市名片。

临沂市祊河右岸(西安路—入沂河口)全长10公里,共有丛生古银杏丛,其中,胸径15厘米以上的共计株。主要分为两大片区。

1、生生园片区。滨河路与双岭路交汇,北纬N35°07′6.89″东经E°20′41.47″附近,包括丛生古银杏丛,其中,胸径15厘米以上的共计株。

2、兰山区义堂镇姜家岭村东南方向约1.32公里祊河滩内。北纬N35°07′54.57″东经E°17′18.43″至北纬N35°07′38.66″东经E°17′25.41″附近,包括丛生古银杏丛,其中,胸径15厘米以上的共计株。

渊源调查

临沂是银杏的故乡,也是栽培、利用和研究银杏最早、成果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沂蒙人民栽植银杏的历史,要上溯到商、周年时代,现处于郯城新乡一株年的银杏就能很好的涵盖这一历史。据《临沂古树名木》记载(中国人文科技出版社,年06月第一版,ISBN---8-0),我市百年以上的古银杏是所有古树名木中存活最多,也是在市域内分布最广的树种,本次调查的祊河右岸丛生古银杏也被统计在内,但是,由于统计方式的不同,本文统计的祊河右岸丛生古银杏比书中所列多丛。

年1月25日,最先调查的是家住北园路的85岁路振生。路振生小时候读过书,识得字,再加上他是在军分区离休的老干部,他对临沂历史还是颇为了解的。他介绍说,在他小时候曾听自己的外曾祖母讲过一个故事:临沂城以前很漂亮,栽植着很多白果树,可是清朝的时候曾刮了一次‘神风’,很多房屋被破坏,死了很多人,还埋掉了许多树,特别是‘椅子圈’的树全给埋了(原北园路上的靶场就是建在椅子圈上),而那些埋没白果树的沙土也很难挖动。后来人们又重新开始栽树,大概就是现在我们能看到的这些了。当初好像还有一块石碑记载着这个历史,但是文革的时候这块碑被砸了。

图为伏广芝老人介绍古树林

年1月27日上午,在银杏园内,73岁的伏广芝奶奶给我们介绍了她所知道的历史:“解放前临沂城没有现在这么大,过了护城河(涑河)也就算出了临沂城了。在老城墙外至到祊河南岸有很多的小村庄,当时这些村子也就几户、十几户人家,而这些村落的名字现在也还有沿用,比如王平庄。在这些村落之间,处处都栽植着银杏树,面积都很大,栽植的也都很密集。日军侵华的时候,以为这些地方会有许多人家,于是就开着飞机进行轰炸,很多大树就被炸断了了。后来解放了,这些被炸断的树又慢慢从根部长了出来,慢慢的就又成了林子。”至于这片林子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形成规模的,伏奶奶也说不清楚,于是,在她的带领下,来到了葛家王平庄年纪最大的司明哲老人家。

司明哲老人当年已有94岁的高龄,日军侵华时司爷爷正直青年。司爷爷很精神也很健谈,据司老人介绍,这些银杏树的历史还真没人能说的太清楚,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些树不是王平庄最早的银杏树。要想了解现存这些银杏树的历史还得先了解他们王平庄的历史。传说中,王平庄的居民是清朝初期从山西迁徙而来,迁徙的原因已经不是很清晰,或是因为战乱或是因为瘟疫,总之祖先迁徙过来时临沂已经人烟稀少。祖先迁徙过来时当地已经就有这些树,这些树也就是王平庄附近最老的那一代银杏树,后来,迁徙过来的王平庄居民保留了栽植白果的习惯,谁家娶了媳妇,生了孩子什么的都会种上白果,那片林子也就越来越大,这种习惯一直保留到抗日战争时期,这些树也就可也成为中生代。日军侵华时砍伐了这里的银杏,粗的用来架电线杆,当时整个临沂城到费县范围的电线杆全部用的是沿祊河的银杏木;稍微细小一点的就被做了木栅栏。现在我们生生园里的白果树,是被日军砍伐后又从根部萌生出来的,是祖先迁徙过来后种的那些,算起来也得有多年历史了。

了解这些之后,我们又致电气象部门,否认了台风的说法,后又翻阅《沂州府志》,书中记载了乾隆十八年、二十三年间,兰山、郯城县的多次水灾。但是,这几次水灾不是一夜间形成的,也不可能在一夜间消退,唯一能让城市短时间发生巨大变化的自然现象只有地震。据《康熙沂州志》记载,清康熙七年农历六月十七日戌时,也就是年7月25日8时左右郯城曾发生了一次8.5级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5.3度、东经.6度,震中烈度达12度。地震波及鲁、苏、皖、浙、闽、赣、鄂、豫、冀、晋、陕、辽等十余省(多个县)和朝鲜半岛。“地震有声,自西北来,响弱雷,城郭、宫室、庙宇、公廨亦是尽毁,人无完宇,压死在籍人丁六千九百余,老幼家口无算。平地水深丈余,井内涌水高数尺,山崩地裂,所漂有朽木乱沙。州治北门外里许坍龙潭一区,周围阔五、六丈,深二丈七尺,水青黑……地震起戊申至癸丑(-年),六年屡震不止。”因此推算,老人们口口相传的历史应该就是记载了那次大地震前后的故事。

在调查期间,司先生的三儿子还补充道:无论是传说中的‘神风’、还是日军的破坏,再到后来重新修建大坝都没有让这片大银杏林造成濒临‘灭绝’的损失(我们现在看到的在生生园里的有一部分白果好像长在墩子上,其实这就是最早的沿河坝,也就是说,现在的银杏林在以前是没有被路隔开的)。破坏最严重的是建国后盖房子和大炼钢铁,老百姓砍了很多树,建国初期那种成片的白果行已经看不见了,剩下的相对以前来说也只是九牛一毛,但砍伐也都是直接砍倒树干而非连根除掉。进入新世纪,人们对树木的保护意识才逐渐加强起来,在银杏林附近有新栽植的很多小银杏,这也算得上是新生代,而原来被砍掉树干的树根又发出了新芽,逐渐长成现在的样子。

祊河沿线丛生银杏树的历史也就逐渐明晰起来。郯城大地震后,祖先从外地迁徙而来,建设的过程中,在原有保留的银杏树基础上新栽植了这些银杏树。后来,抗日战争爆发,日本人大肆砍伐,银杏林遭到破坏,建国初期保护措施的不完善,使得这些树遭到了再次破坏,仅剩下为数不多的几处银杏林,本文所调查的便属于其中之一。那么,根据推算,祊河右岸沿线的这些丛生银杏树应该至少有年历史,而据《临沂古树名木》考证,这片丛古银杏最大树龄已有年以上。根据林业、园林等专家分析,这些银杏树丛生的原因在于:战争时期和后来的树木被砍伐仅仅是截取了树干部分而保留了根部,而生命力旺盛的银杏树又通过自己的顽强继续萌蘖,这些细小的分支通过生长,便形成了今天这种抱团丛生的银杏群落。

现状及担忧

由于各种因素影响,“生生园”管理还存在诸多问题,园内银杏树因缺乏管理,遭受人为破坏及病虫害侵蚀严重,部分银杏树根部裸露,频临死亡,有的银杏树被开发商圈占,特别是银杏林中间的“花海”被建筑渣土填平,市民反应强烈。自年以来,沂蒙晚报、鲁南商报、琅琊网等各级媒体高度   作者:徐凯(临沂市园林局)

临沂社科界

创新活力智慧责任

订阅号:lyshkj

官方网站:







































白癜风哪治得好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那里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ytshn43.com/wbln/6780.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