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晚报

您现在的位置: 西安晚报_晚报理念 > 晚报理念 > 一部乡村书凭什么打动人心首届散文论

一部乡村书凭什么打动人心首届散文论

发布时间:2017-4-30 15:00:14   点击数:
      西安晚报

8月6日上午,由西安报业传媒集团和西安智德通集团主办、《西安晚报》文化部和《宝鸡日报》副刊部承办的“6年西凤?丝绸之路杯”青年散文大赛首届散文论坛在宝鸡成功举办,西安日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程建设主持了论坛。

从去年收到的散文来稿中,组委会发现:大约有40%都是乡土乡愁题材。当代青年为什么会对这类题材散文情有独钟呢?乡愁类散文怎样才能写出与众不同的独家风味呢?目前,全国这类散文的写作趋势是什么?为回应这些疑问,《西安晚报》文化部联合《宝鸡日报》副刊部举办这次“乡愁散文与西凤文化”的主题论坛。选择吕向阳、胡宝林和扶小风三位宝鸡籍从事乡愁散文写作,并且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积极影响的散文家为研究对象。

……专家学者,对宝鸡籍乡愁散文作家吕向阳的《老关中》、扶小风的《湋川笔记》、胡宝林的《此生此地》三部散文集,进行了热烈而激昂的主题发言。

——《乡愁散文读出了家乡的味道》(《西安晚报》8月8日第11版)

    

西安晚报、宝鸡日报、宝鸡电视台、宝鸡网、微西安、网易、千龙网、搜狐、人民日报海外版官方网站海外网等媒体报道了这次论坛。

    

(岳红记:陕西省职工作家协会评论委员会副主任,长安大学副教授,美术学专业博士、环境艺术与环境美学博士后)

      

01

胡宝林的《此生此地》属于“寻根文学”,全书由《寂静的乡村》《老去的时光》《生活在别处》《村庄的忧伤》《此生于此地》5辑组成。

作者以自己家乡雍峪沟为缩影,以纪实手法,用沉重的心情、冷峻的语言比较客观地表现了改革开放后关中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写出了当今社会城市的繁荣与农村的衰落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我国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对农村的吞噬。这个问题,是目前中国社会结构的最大问题,也是中国社会的二元结构形态问题,农村和城市的对立,从中也看出了当今“三农”问题的重要性。目前在这方面以小说形式表现得比较多,而散文方式表现不多,宝林在这方面是一个突破。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元结构社会,也就是我们说的“城乡一体化”。

02

在《此生此地》中,作者写人,有妞妞、三婆、姨妈、父亲、留守儿童、留守空巢老人等;还写麦子、玉米、年事、家乡的椿树、石锤、雪景等。可见作者用心去体会、用眼睛去仔细观察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农村各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对农村人的思想观念、情感、生活方式等都带来了很大影响。作者都写得很到位。

如《寂静的乡村》中写道:寂静是乡村最为宏大的声音,走过一户户人家,有些门锁着,有些门闭着,有些门开着,不见人。不见人,村子沉浸在寂静中,一年一年。这就会引起读者强烈的思索:人都到哪里去了?

再如,《野地无人麦自青》中写出了农业的衰落,《村庄收留谁的一生》则反映了农村留守老人问题,《品尝寂静的滋味》写出了农村精神生活的落后凋敝。《过事》谈及寂寞老人,以生日为由,需要热闹,让大家关怀空巢老人的寂寞;《汗水滴在暗处》描写了父亲、农民的劳动,也是当今农业劳动价值低的体现。

03

总之,从胡宝林的作品我开始扪心自问,“我们从哪里来,在哪里长大,要到哪里去”,看出了作者对乡村慢慢衰落甚至失去的哀伤与担忧。

    

(孙新峰:宝鸡文理学院教授,陕西文学研究所所长、硕士生导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01

胡宝林的散文写得真实、深刻、通透。他也是执着于“寻根”,因为是记者出身,所以就比别人多了敏感和思考,写乡村记忆,写疼痛之中、疼痛之上的疼痛。我喜欢他的《老去的山路》《无处寻找的祖先》等,特别是“一个人可以改变自己,但不能背叛自己;一个人可以批判故乡,但不能背叛故乡;一个人可以批评亲人,但不能背叛亲人。就像,一棵树,不能背叛自己的根”(《疼痛之痛》),感恩家乡、眷念家乡、热爱家乡之情淋漓纸上。用个形象的比喻,如果说吕向阳散文是关中文化热土挖掘机,扶小风散文就是铲草机,而胡宝林散文明显是探测仪,蜻蜓点水的同时,许多文章让人感到生命的艰辛、艰难和疼痛。

02

我们陕西有很好的散文写作传统,他们写散文就是散文。正是这些作家,以真为写作原点,为当代陕西散文写作确立了标杆,奠定了基本的品质、品相。我们这三位作家因为写真,所以感人。

我建议各位作家像吕向阳一样去写散文,讲格局、讲气度,大文化、大手笔、大气象,陕西散文一定会有很大改观;像扶小风一样去思考,古今结合,紧贴生活去写随笔,才能用自己的个性文字回哺脚下这方热土;像胡宝林一样努力去写乡情,你的散文也能写出自我的味道。

03

散文是双弦并奏的艺术。如果一篇文章里故事、对话、场景过多,外在情节线压倒了内在情思线,就变成了小说。我读胡宝林《把自己活成一个名人》里的“疙瘩”形象就有这个感觉。

这两年,真正的“文化大散文”还是不多,真正称得上好散文的东西太少,像刘成章的《关中味》、贾平凹的大散文《秦腔》、方英文的《紫阳腰》那样的佳作还是不多。扶小风的老师应该就是贾平凹、余秋雨,甚或肖云儒。胡宝林应该向陈忠实先生,甚至吕向阳先生等学习,学习文胆,开拓境界。

(席忍学:商洛学院中文系教授、商洛文化暨贾平凹研究中心研究员,宝鸡文理学院陕西文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现从事文艺批评与文艺学美学教学。)

  

01

胡宝林的散文集《此生此地》包括50多篇散文,分为《寂静的乡村》《老去的时光》《生活在别处》《村庄的忧伤》《此生于此地》5辑。作者对故乡的父老乡亲,如妞妞、三婆、姨妈、父亲、留守儿童、留守空巢老人等,饱含一片真情;对故乡的风物景观,如麦子、玉米、年事、椿树、石锤、雪景等,倾注着赤子之心。作者用眼睛观察、用心灵体会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农村各方面发生的巨变。这种变化对农村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生活方式等都带来很大影响,作者写得很到位。同时,作者饱含深情地展示了往昔乡村生活中的人情美,如《粮食》对饥饿年代真挚亲情的抒写,让我们感受到饥饿年代亲情的温暖;《有心事的牛》让我们体会到农人对耕牛的真情,让生活在功利化时代的我们汗颜。《此生此地》情感真挚,语言质朴,作者把我们带到了淳朴的关中农村,让我们沉浸于浓烈而朴实的乡情之中。

02

好的散文应该是运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作者独特体验的文章,而且写作时应该把握好虚与实的关系,把握好情感表达的度,注意文学的蕴藉性。拿这一标准看,胡宝林的语言乡土味可再浓一点,因为写的是农村乡土生活。

03

读了吕向阳、胡宝林、扶小风三位作家的散文集《老关中》《此生此地》《湋川笔记》,很是感动。他们的散文弥漫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充盈着浓烈的乡土情怀,激活了我们对关中乡村民风、习俗、建筑、历史、器物、工匠等的记忆。三部作品可以称为文化散文。如果说《老关中》是民俗文化散文,那么《此生此地》可以称为乡土文化散文,《湋川笔记》就是地道的历史文化散文。文化散文的兴盛与现代化进程中乡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自然与文明的冲突有关。这种冲突是一个现代性问题。

《老关中》《此生此地》《湋川笔记》虽无法像小说那样集中反思现代性问题,但从总体上看,蕴含着对传统文化的隐忧与思考,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留恋与回味。

《此生此地》细腻地表现了乡村社会温暖而美好的人情与人性,并对其面临的冲击流露出无限的忧伤。《湋川笔记》立足当今,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作了深刻反思,让我们感受到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交叠与更替,让奔向现代化的我们认真反思传统、审慎地对待传统。就此而言,三位散文家的创作立意是深刻的、高远的。

    柏相(宝鸡文理学院陕西文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01

《风从远方来》一文,不仅深刻和独特地表现了现代人所共有的孤独意识或无趣指向,而且也机敏和全面地展露了作者异于常人的文学意识和文学天才。

02

读胡宝林的这本《此生此地》中的《借我一个故乡》一文,很容易让我联想到一个人和一个故事,那就是刘备和刘备借荆州;也很容易让我想起另一个人和他的两句诗,那就是苏轼和他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篇文章很具先知旨趣,也极富预言意味。它其实在有意或者无意之间,很文学性地表达了也许是我们现代的每一个人,或有志于在文学方向上有所成就的青年作家,所必须面对的一个努力,那就是:对现代农耕文明的重新认识或者对现代乡愁意识的重新建构。

03

 胡宝林的这本在别人眼里充盈着挥之不去的西府乡愁情愫的《此生此地》,在我的眼里,却是一座传统乡愁和现代乡愁的分水岭。而且,在这座被现代的风所吹拂着的传统的岭上,一些生活方式,正在死去,另一些生活方式,正在诞生;一些时间和思考,也正在死去,而另一些时间和思考,也正在醒来。

西安晚报宝鸡日报

《乡愁散文读出了家乡的味道》

(《西安晚报》8月8日第11版)

《此生此地》

一支当下乡村变化状态的心曲

70后宝鸡作家胡宝林,14岁起发表文学作品,作品散见于《南方周末》《陕西日报》《教师报》等报刊。《此生此地》是他为故乡一个村庄的倾情之作,共收录散文50多篇,分为《寂静的乡村》《老去的时光》《生活在别处》《村庄的忧伤》《此生于此地》5辑。作品直面当下乡村农民生存与精神处境,深情书写村庄人命运与心路历程。

在岳红记看来,胡宝林的《此生此地》属于“寻根文学”。“作者以自己的家乡雍峪沟为缩影,以纪实手法,用沉重的心情、冷峻的语言比较客观地表现了改革开放后关中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写出当今社会城市的繁荣与农村的衰落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我国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对农村的吞噬。这个问题,是目前中国社会结构的最大问题,也就是中国社会的二元结构形态问题,农村和城市的对立。从中也看出了当今‘三农’问题的严重性。目前在这方面以小说形式表现的比较多,而散文方式表现的不多,宝林在这方面是一个突破。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元结构社会,也就是我们说的城乡一体化。”

席忍学则认为,《此生此地》是一支当下乡村变化状态的心曲。“作者写人方面,有妞妞、三婆、姨妈、父亲、留守儿童、留守空巢老人等。还写麦子、玉米、年事、家乡的椿树、石锤、雪景等自然景物。可见作者用心去体会、用眼睛去仔细观察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农村各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对农村人的思想观念、情感、生活方式等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作者都写的非常到位。”

————《乡愁散文读出了家乡的味道》(《西安晚报》8月8日第11版)

          

《以文学之名致敬乡土》

(《宝鸡日报》.08.08第11版)

品读

专家盛赞乡土散文

组委会选择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宝鸡本土散文家吕向阳、扶小风、胡宝林为研究对象,也是经过多重考虑的。三位作家分别出生于上世纪60、70、80年代,读他们的作品,就像看到了成长在周原大地不同年龄段的三棵树,各有千秋。三位作者都是怀着对故乡的眷恋、热爱和思考来选题、来思考、来写作的。60后作者内敛深沉,70后作者冷峻敏锐,80后作者热情激昂。读三位作者的作品让人感觉亲切,有家乡的味道。

……曾担任乡村中学语文教师数年的胡宝林,现为宝鸡日报社编辑策划部副主任,其作品曾收入《宝鸡文学60年·散文卷》《品读宝鸡》等书籍,今年初由文汇出版社出版的乡土散文集《此生此地》,引起众多读者共鸣。

论坛上,商洛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席忍学评价这两位新人散文:胡宝林的《粮食》让我重新感受到饥饿年代亲情的温暖,扶小风的《谒班固墓》让我看到了历史上关中知识分子的伟岸身影。他说,三位作家的文化散文是对现代化进程中即将失去的传统文化的留恋与回味……

现任海南省作协副主席的扶风籍作家张浩文,远离故土的他每次回乡都会泛起浓浓的乡愁,读过三本书后,对书中的乡愁感同身受。他说:今天讨论的三部散文著作,它们的意义不局限于审美范畴,还具有更切实更远大的指向。今天的乡村越来越城市化、社区化,曾经千姿百态的乡村,在今天变得千村一面。这是很令人沮丧的,乡土散文写作的意义,在于它对曾经拥有的和正在失去的乡村文化进行审美复原和文学拷贝,我们虽然无法再回溯往昔,但我们可以为未来发展提供镜鉴,让我们在乡村发展的愿景中有一双审美的眼睛,有更宏阔的生态和文化情怀,能使我们逐步接近“诗意地栖居”。

——《以文学之名致敬乡土》(《宝鸡日报》.08.08第11版)

          

媒体传播

西安晚报、宝鸡日报、宝鸡电视台、宝鸡网、微西安、网易、千龙网、搜狐、中国社会科学网、人民日报海外版官方网站海外网……







































能治好白癜风的医院
北京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ytshn43.com/wbln/7409.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