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综合《知识就是力量》杂志、中国服装协会网站、央视新闻、杭州气象台、《西安晚报》等内容)
“较厚羽绒服相当于9℃,薄款羽绒服是6℃,稍厚棉外套5℃,厚羊毛衫加棉背心4℃,抓绒衣、薄外套3℃,厚棉毛衫2℃,薄棉毛衫是1℃等。衣服温度与天气温度相加等于26℃为最适宜的穿衣方式”——随着天气转凉,“26℃穿衣法则”又开始在朋友圈受到热捧,很多人都按照这个法则穿衣。那么这个法则科学吗?
“26℃穿衣法则”是否有依据?
中国服装协会专家进行了两次实验:
升温实验:
室内温度9℃、无风状态,实验者将实验温度计分别包裹进羽绒服、棉服、羊绒衫、厚棉毛衫(保暖秋衣)里,各15分钟。
结果显示,升温幅度均微乎其微,只有羊绒衫环境下实验温度计升温超过1℃,大约为1.5℃,其余衣服环境下的变化很小。
降温实验:
鉴于升温实验的结果不明显,实验者在同样室温为9℃的无风环境下进行了第二次实验。这次先用热水将实验温度计的指针定格在40℃,再分别包裹在羽绒服、棉服、羊绒衫、厚棉毛衫里,各10分钟。
结果显示,试验温度计在羽绒服、棉服、羊绒衫、厚棉毛衫环境下的温度分别降至12℃、11℃、13℃、10℃,且均大于室温9℃。
实验结论:
在室内低温、无风环境下,衣服让实验温度计较明显升温的设想没有成立,衣服能在减缓降温中起到一定作用,其中羊绒衫的保温效果相对更好,“26℃穿衣法则”中用数字代表某类衣服保温性的说法并不科学。
衣服是否保暖看什么?
中原工学院服装学院讲师、服装工程学博士罗云称,“服装的属性没有具体的温度指标。我们穿衣舒服不舒服,主要取决于服装微气候。”服装微气候是指服装与皮肤之间微小空间的温度、湿度和气流的总称。根据服装卫生学的标准,舒适的衣内微气候一般是温度在32摄氏度左右。罗云说,不同服装影响微气候的程度,目前学界还没有出来具体的参考值。
此外,温度、湿度过高或过低,都会让人觉得不舒服,这跟自然气候的温度、湿度指标是同样道理。穿衣保温是通过降低热传导实现的。空气是利用材料中导热性最低的,因此,穿衣保暖最重要的是穿含空气较多的衣服,并保持这些空气。专业术语是不是有些难以理解?举个直白的例子:大冬天,一阵风吹进衣服里,吹走了衣服里的热气,是不是觉得很冷?穿衣保暖,留住空气,就是这个意思。而且并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暖和,有时候将两三件外套穿在一起,又裹得很紧,保温作用反倒不明显,会让人觉得更冷,这是因为衣服夹层之间的空气变得很少,失去了那个空气层,热传导加快。
“26℃穿衣法则”的最初发明者——医院中内科副主任医师桂晓春也表示“26℃穿衣法则”是适合自己女儿的穿衣法则,没有普遍性。每个人对气温的感受不同,即便同是年轻人,因个人体质差异,穿衣的要求也不同。穿衣应以个人感受为主,只要自己觉得不冷即可。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文章并希望转载,请在转载时标明。
--------------------------------------------
发送相应字母,获取热门文章:
回复FS:“粉碎你身边的辐射谣言:防辐射服能防住辐射吗?”
回复WM:“如何在雾霾天拍出好照片,神技能get!”
回复ZM:“越休息越累?不想让周末白过,现在看这篇文章还不晚”
回复DZ:“10个动作自测身体好坏,你能做到几个?”
回复LYQ:“24小时开着的路由器,会释放甲醛吗?”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欢迎你把喜欢的文章分享给小伙伴~
,想要获得最新活动信息,joinus!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最好北京看白癜风最权威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