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的发展,每一个时代总有一些印记出现又消失在大家的视线。上世纪五十年代到现在的西安印记,它们见证了西安的发展,见证了许多西安人的岁月变迁。
五十年代:老钟楼
年10月1日,西安市新城广场正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纪念活动,整齐的方阵正从广场通过。
年,西安市丈八公社交公粮。
劳动间隙的小福利。年,第一线的工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西安钢厂工会送来的送绿豆汤和冰棍。
年春,西安市钟楼东侧正在建造邮电大楼。
年1月,西安市雁塔区农民第一次领工资。淳朴的笑容浮现在每一个人的脸上。
六十年代:这是年的钟楼,拍摄点在西安的西北角。
年,年轻人在工厂工作,即使条件艰苦,但工人们的积极性依旧很高。
60年代,莲湖区洒金桥小学乐队汇报演出。现在小学乐队的主力都已经是多才多艺的孩子们了。
年10月1日,在西安市庆祝建国十五周年大型游行。
年6月,西安市丈八公社大雨不断,致使小麦大面积倒伏。在广泛耕种的年代,天灾是农业不可承受的痛楚。
年,西安市龙首村繁忙的水果市场。也许那时候的买水果不用担心农药过量或是缺斤少两。
七十年代:七十年代的钟楼 那时候天总是蓝的,高楼很少,能见度很高,今后再也没有钟楼、大雁塔、南山在一个画面的照片了,这张太珍贵了!70年代,和平门外空旷的雁塔路,早已在如今的拥堵与喧嚣中成为一段记忆。
年10月,西安老火车站的风雨棚及股道。看来简单的车站也有着挑角飞檐的古城情怀。
大众牌冰棒,有人吃过吗?钟楼小奶糕默默继承了它的遗志。
人们都在看正在修葺的鈡楼,时光如何转变,钟楼永远是西安市民心中的城市地标。
萌萌的虎头帽、虎头鞋和胸前绣图的肚兜,是那时候小孩的标配,也是亲人对孩子最直接爱的表达。
东大街钟楼新华书店大楼门前拥挤的人潮。对渴求了解世界的人们,读书不是一种手段,而是一种信仰。
郊区集市上一名挑着猪肉和包袱的男子。不知正脸上是满载而归的喜悦还是对今天生意的期待。
一位在阳光下认真补鞋的大爷。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对保护我们前行的鞋子没有了以往的那种珍重。
和平门外的街景,身穿白色制服的交警正在路中间疏导往来的车辆与行人。
八十九十年代:八十年代初未整修前的西安城墙年的东大街
鼓楼鼓楼下的民居
八十年代刚刚建成的省政府新城广场
八十年代兴起学外语热潮
城隍庙市场
市民们都喜欢到城隍庙市场买小商品
当年的文艺路到处都是卖布的
康复路是西北最大的服装集散地
现在繁华的小寨,当年只是一个农贸市场
西安当时最大的水产副食一条街
那时的电视塔是西北最高建筑
那时的户外广告牌是纯手工绘制,画功相当牛!
碑林博物馆
纯手工糊制的灯笼,是元宵节晚上小朋友们“灯笼会”的主角
桥梓口的清真小吃摊点生意都很红火
钟楼书店的音像、磁带生意很好,你去过吗?
那个年代,吃水基本靠挑
计划生育口号随处可见
无轨电车已成为历史记忆
还记得那年惟妙惟肖的糖画吗?
当年的文艺少年里,有你的身影吗?
拖着“大辫子”的路电车,你可坐过?
当年的街边小店
二十多年前,西安高新区还是这样的萌芽状态
这是当年西安的“宝马”和“奔驰”
那时的电影院。彩色照片开始普及,电影也走入市民们的生活。
拍结婚照是件很稀奇的事情。简单的街景和衣着却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80后成为独生子女的头一代人。手牵手的孩子们长大后就成为了相互的“兄弟”。
那年月,街头基本上空空荡荡,公交车是出门的首选。那时的2路电车公司就在大庆路。1路电车公司就在如今的东大街骡马市对面的案板街里。上公交不会把人挤成“肉夹馍”。
80年代初期小摊贩很少见,也很稀罕。简陋的商店却开启了后来西安市场繁荣的先河。
鼓楼外西大街景致。街道上看不到一辆小轿车。仅从图中,似乎就能听到不绝于耳的叮叮铃铃。
假如电车拐弯时,车顶的辫子掉了,就得司机爬上车用手去纠正。很危险而无奈。
郊区的集市贸易人很多,但没什么东西可买。大碗茶是必需品,2分钱/杯。
乘坐火车是出门的首选,卧铺票很好买。票价非常便宜。基本上1公里/1分钱多。
街头烫发,一人理发,三人服务,相当于现在的VIP。
卖衣服的小两口,妻子的发型简直是时尚先锋。
80年代初期的卖报纸的黄马甲。
洒水车来了,我跳!
这几位大娘来自关中乡村,衣着都是压箱底的。哪怕是寒冬腊月也有席地而坐的习惯。
也许不是每一个人在过去都拥有美好的记忆,然而无论你所经历过的是苦痛还是愉悦,都是那段岁月给予你珍贵的沉淀。
来源:西安晚报大头逛吃等
买钢琴、买乐器就到西安音乐学院朱雀琴行!
西北地区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专业琴行!
点击标题下方蓝色字体—北京哪能治白癜风不复发北京哪能治白癜风不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