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产业》杂志编辑
以下为年第一季度以浙江省为例做的一份老龄产业舆情分析,从报纸、杂志到新媒体对会销、保健品及老年产业的分析可谓面面俱到,整个报告显示出一个问题:老龄产业被负面报道“劫持”。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广大从事老年产业会销保健品的同行们,不知道你们会不会看出来点什么门道呢?
5月21日,居家养老产业高峰论坛暨养安享养老产业项目新闻发布会在杭州召开。大会上,浙江老龄科学研究院发布了《年浙江省第一季度老龄产业舆情报告》。
通过对浙江省老龄产业相关数据的挖掘,报告认为,一方面,国家针对老龄产业的利好政策不断,但行业发展仍处于低端水平。表现在舆情上,则是负面报道成为这个行业的“标签”,老龄产业污名化。
保健品会销前后被围剿
报告对浙江省范围内各大媒体:浙江老年报、乐活杂志、钱江晚报、都市快报、市场导报、地市报等77家纸媒以及新媒体浙江新闻客户端;门户网站浙江在线;新浪微博;新华网;百度等信息平台进行监测。
由于老龄产业行业规范及标准制定的缺失,行业内部混乱现象丛生,矛盾重重。诸如会议营销、无证经营、夸大宣传、欺诈等案件不绝于耳,诸此事件都将目标对准银发这个巨大的市场。
据统计,浙江省第一季度媒体相关保健品报道累计99篇。其中,投诉案件、诈骗等新闻报道70篇,广告18篇,其他话题11篇。
这其中,成为负面报道高峰,保健品会销在前后被围剿。3月12日至18日,媒体报道持续发酵,新闻报道共29篇,占比第一季度媒体报道29:81。
通过数据观察,现阶段媒体主要有两种舆论倾向。一则是对老龄产业的负面舆论监督,一旦发现欺诈行为或违法活动,媒体首先进行报道宣传,曝光内幕。二则是媒体主要承担对保健品行业的广告宣传,为消费者树立消费导向。
典型案例为央视曝光的王大妈事件。
保健品依然是行业痛点
助企业以广告的形式对老年保健品进行宣传,为读者树立多渠道的消费导向。在第一季度舆情监测中,尤以2月新年前后,达到小高峰。
广告消费导向加诸上文所提负面报道倾向,这两者虽有利于目标人群获得有效信息,但丑闻不断产生,老龄产业进一步污名化,保健品依然是老年产业的行业痛点。
新浪微博搜索平台数据显示,第一季度保健品诈骗相关词条条,其中浙江地区11条,占比7.7%。会议营销条,其中浙江17条,占比7.9%。两者比例居高不下,远高于养老在全国北京中科参与健康管理与商业医疗保险论坛白癜风可以治疗得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