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阳,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城镇,有着多年历史的建城史。
两千多年来,大阳因冶铁而兴盛,一直是闻名三晋、享誉中原的工贸集镇。
今天的大阳古镇,保存了一个完整的文化脉络,因而被专家誉为“秦汉以来中国古城镇的活化石”。
“夸官”仪式。马振波摄
阳阿古县七百年
泽州县大(读dai)阳镇,是晋东南一个具有多年历史的古集镇。最早为西汉上党郡阳阿县县治,南北朝时,十六国中的西燕(公元年——公元年)曾在此置建兴郡,阳阿为建兴郡治所。
曹操的儿子、著名诗人曹植在《箜篌引》中有“阳阿奏奇舞,京洛出名讴”的著名诗句。可见在魏晋,阳阿的乐手、舞者也是天下闻名的,古阳阿曾有过不凡的历史。
阳阿之名初见于史籍是公元前年,据史料记载:高祖派左丞相韩信擒拿魏王豹,平定魏地,设阳阿侯国,封卞欣为阳阿侯。从此太行山有了阳阿之名。从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年)第一次在阳阿之地设阳阿县,一直到北齐天保七年(公元年)阳阿县被最后一次撤销,这多年里阳阿县几经兴废,先后为侯国、为县治、为郡治。
阳阿废县后,一直以“阳阿故县”为名。虽然政治地位削弱了,但阳阿故地并没有被历史所掩埋,经济文化反而越来越发达,逐渐演化成三晋大地上一个著名工贸集镇了。
随着经济的发展,阳阿古镇不仅没有萎缩,和周边的村镇比起来大了许多,尤其是明、清两代,这里的冶铁业、制针业异常发达,来这里做工、经商、从事服务业的人越聚越多,古镇的规模越发展越大,镇内人口不断增加,逐步形成了“户分五里、人罗万家,生意兴隆,商贾云集”的大集镇。古镇的发展使人们忘却了它的古老,感觉中只剩下宠大了,于是人们便将“阳阿”改称“大阳”了。大阳的确很大,直到目前,仍为山西第一大村,有居民多户、多人。
大阳之大,是有口皆碑的,当地人有这样几句顺口溜,“东西两大阳,南北四寨上,沿河十八庄,七十二条巷”。在这四句话中,无论哪一句话好像说的不是一个村庄,而是一片村庄,这一片村庄就是现实中的古镇大阳。
古大阳的辉煌都与其冶铁业一直兴盛有关。大阳是我国冶铁业重要的发源地之一,神秘的“阳阿剑”据传就产自大阳,明清时期大阳更是是闻名中外的“九州针都”。镇内现存有晋城目前规模最大的明代古建筑群,那幽邃的老街,古朴的民居,恢宏的寺庙,都记录着它历史上曾经的繁华。
年12月,大阳古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只有读古典小说才能想象出来的街道——大阳老街
由于种种原因,大阳古镇至今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利用,这倒也为我们留下了一处比较原汁原味的古镇。
古阁、巷门都一直保存至今,高大的城楼上,石刻“古阳阿县”的匾额仍清晰可见。穿过城楼,便是长达五里的老街,仍然店铺林立,一色的明清风貌,古风四溢。老街长而窄,西高东低,东西南北原建有东、西、南、北4门,门额分别题“东作”、“西成”、“南讹”“北钥”。街道两旁一座挨一座的古店铺,多是砖木结构的二层小楼,密密匝匝地,或三间或四间,从西城门一直延伸到东门。大多数店铺的门面还是石墩石柱石门槛,板搭、门窗仍保留着古时的模样,有几家的柜台已摩挲得油黑发亮。今天,这条能够对门坐着聊家常的窄窄长长的老街日日仍有喧哗的买卖。曾经的枣市、米市、花市、菜市、盐市虽然不复存在了,却仍为百姓们所津津乐道。
年中国著名作家浩然曾慕名来到这里,在其《大阳镇采访拾零》一文中,称大阳的老街是一条“只有读古典小说才能想象出来的街道”,并说:“这条街的古老姿态,很难用短短的文字写清楚”。他当时离开晋城时曾留下一条诚恳的建议:“不要轻易拆毁那条街和那些有代表性的宅院”。
顺着老街两侧的街巷走进去,你会发现那里藏着深宅大院。那层层叠叠的套院,穿山院和院内的左门右舍迷得找不到出去的门户。倘若由那左掖门或掖门踅进去,会忽见又一彩棂回廊、花木掩映的大院呈现在眼前。真是“阶穷道尽疑无路,门启道开又一层。”当地有名的中院、狮子院、麒麟院、翰林院、四合院、遐年院都分别建在老街延伸的街巷内。门前的石狮、石鼓,院内的过庭、甬道,檐间的斗拱、木雕,堂中的梁柱槅扇以至门挂、窗棂、照壁、柱础无不叫人观赏不已。
老街上还有资圣寺、汤帝庙、后大寺、关帝庙等古寺庙和状元府、光禄第等官邸甲第临街而立。老街上的古寺最大的要算始创于北齐至今仍完好的“资圣寺”。面街坐北朝南的光禄第,构成宏大,院中房屋重重叠叠,现完好的尚有间。据说是按九宫八卦的模式建筑,院里厅堂雕龙画栋、绮窗扇屏,石柱彩檐,四梁八柱大斗拱,院中有院,尊卑有别,甬道回廊曲折有致,俨然宫廷气派。状元府原是武状元的一所故居,曾有清乾隆帝御赐“状元及第”和“气壮山河”大匾,还有以旌武功的高大旗杆,只是这些都在“横扫一切”的年代里毁坏了,仅状元牌楼和那些古寺院、古宅院还在追述着历史的陈迹。
大阳四奇
1古老大阳的建筑代表作——汤帝庙大殿
在大阳,现存最早的、建筑工艺最具特色的建筑,要数庙貌沧桑、建筑伟岸的汤帝庙了。这是一座保存早期构件最多,保留着金、元风格的古建筑,可以说是古老大阳的代表作。
汤帝庙,坐北朝南,为一单进院落,庙宇与山门外舞台相对应形成一个组合式建筑群。整个建筑群由南向北沿中轴线分别布置有舞台、山门、月台、大殿等建筑,在大殿两侧耳殿的位置又分别安排有一相对独立的小型的院落,坐北面南另建了神殿。大院的东西两厢各有配殿等建筑五间。
汤帝庙大殿始建于宋乾德五年(年),并在宋宣和元年(年)重修,后在金初为兵火所毁。庙内现存大殿创建于元至正四年(公元年),是一座身份明确的元代建筑。
大殿建在一块巨大的台基之上,正中的三间明间为汤帝殿,东西的两间次间分别为佛祖殿、老君殿。按理说,应该用十六根柱,但只用了四根两人合抱的木柱,这样大殿明看只有三间,这是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答案就在正殿檐下一根粗约3米、长约10米的虬形荆木大梁上,这么粗的荆木梁可谓举世罕见,它未加修饰,造型古朴,有一种粗犷美。设计者巧妙地借这根大梁转移受力,把柱子的数量大大减少,仅用两根柱,就撑起了这根梁,减柱、移柱建筑手段的巧妙运用,就使得成汤殿外看是三间,内里实用是七间。这种减柱移柱造法的设计理念正是典型的元代建筑风格。历经了年的风雨,大梁却依旧整体完好,仅有几条细小的裂纹。古人设计之巧、选材之精不得不让人叹服,堪称晋东南元代建筑风格的典范。
汤帝庙大殿内室的做法也非常特别,在本应是后墙的位置换成了大额枋,并以额枋做支点托举起乳栿,同时又向后支出另一架乳栿,这样的做法既增加了房间的进深,又减少了室内的柱子,有效地实现了小材的大用,解决了空间不够宽敞的问题,可谓颇具匠心。
2宋代皇家赐名的资圣寺
资圣寺,是大阳一座古老的建筑,始创于北齐至今仍完好。据清雍正十三年《泽州府志》记载,这是一座始建于北齐的古佛寺。寺内的大雄宝殿和转佛殿巍然壮观,它单层歇山顶、斗拱肥硕,建造得大有飞檐腾空,龙盘凤舞之势。寺内保存着一道牒文,时间是宋天禧四年(年),牒文说:“泽州晋城县古永建寺,牒奉敕,宜赐资圣寺为额,牒至准。”由此可知寺院原名永建寺,宋代才被皇家赐名为“资圣寺”。
资圣寺现存建筑为明代之物,坐北朝南,分前后两进院落,沿中轴线分布的主要建筑有山门、转佛殿、大雄宝殿等建筑。转佛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三间,单檐歇山顶是寺内规格最高的建设。在大阳现存的建筑中,其规格之高也可以排列于首位。
3奇松盘旋的“松蓬院”
法华禅林是大阳的又一处景观,现存建筑坐北进南,为前后两进院落,前院东西角开门,门头有“法华禅林”四个大字。前院建筑北为过殿三间,东西各有配殿三间,南有楼房三间,楼上所祀娲皇。穿越过殿,可达后院,后院正北有殿宇三间,用三踩单下昂斗拱,从建筑的做法来看,最起码可定为明早期建筑,或可前推至元代。东西亦有配殿,现东侧有门,可直接进入后院,最可称奇的是院内有一棵奇松,主干从1米左右开始向西南横生,在横生出约5米后开始盘旋向上,高度应为7米有余,主干直径也有将近60厘米。古松枝干茂盛、郁郁葱葱,覆盖了整个院落,所以该院也被当地百姓称作“松蓬院”。一株古松,生动了一座禅林,古老的法化禅林就显得生机勃勃了。
4古代泽州兵器铸造的一个标志——阳阿剑
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毕振姬,在《四州文献》中曰:“古有阳阿之剑,可陆断牛马,水截鸿雁,当敌斩坚甲铁幕”。据说阳阿剑刀刃锋利,削铁如泥,无疑是宝剑中的精华;阳阿剑顾名思义,产自古阳阿。
中国古代的名剑之一莫邪剑,在东汉的《太平经》中有记载:“使工匠击冶石,求其铁,烧冶之,使成水,乃后使良工万缎之,乃成莫邪耶。”阳阿剑未见之文献,但工艺与莫邪剑是一样的,就是百炼成钢。大阳是我国古代冶炼技术的发祥地之一,很早就掌握了炒钢技术和灌钢技术,这两种技术的历史都可以追溯到汉朝,南北朝时,灌钢的使用已经很普遍,北齐在泽州设立了冶铁局,用灌钢制造的兵器很锋利。
虽然未有文献证明,但当时阳阿的冶炼技术在全国绝对是最先进的,生产出名扬天下的阳阿剑是有条件的。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以兵器的锐利而著称,制造的强弩百步外当者洞胸,大阳当时就已是韩国的兵器生产基地之一。
阳阿剑是古代泽州兵器铸造的一个标志。到唐末五代时,泽州又成为后周的兵器手工业基地。当时,泽州的冶铁、锻造业已经相当发达,几乎村村有铁匠,随时随地可以听到叮叮当当打铁的声音。为适应战争的需要,后周广招匠人,在泽州城及太行大道沿线设立了27座兵器生产营寨,日夜打造兵器,为决定后周命运的巴公原之战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后话。
(来源:晋城新闻)
▍本期编辑:璀璨
▍内容来源:太行日报·晚报版
北京治疗白癜风专家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专家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