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很替那些住在高楼群里的人们遗憾,他们虽然有彩电可看,有剧院可进,但他们一定不知道在月光下看皮影戏是一种何等愉悦之事。
皮影戏,又名弦板小戏,因其由灯光将一些用牛皮剪成的人和物影映在一张白布幕上而得名。是流传在关中民间一种喜闻乐见的戏曲形式。每年六月,麦子一入仓,便是村中一年一度的庙会,先由各家各户凑些钱粮,便请来了方圆有名的皮影戏班,戏台就搭在村西头的空场上。村中的老人吃过晚饭便挟着小凳早早地来到台下,悠悠地摇着蒲扇,将上下五千年的掌故在长长的旱烟锅中吧嗒吧嗒地品味。妇女们则拿着针线,趁戏没开的空档边聊天边做着活计。
庙会是小孩们一年中梦寐以求的节日,我们会用好奇的眼光看着远近来的老太婆们围坐一圈,虔诚地念着佛经,现在想来它们的兴致绝不亚于如今年轻人唱流行歌曲。据说佛贡吃了小孩会聪明,我们便静静地守候在一旁,但不等法事作完,佛贡是不许吃的。祖母那时精神康健,德高望重的她坐在主持的位子上俨然一位慈祥的老菩萨。于是我便有特权优先拿到桃子、糖果之类的贡品,拿去与大伙分享,然后一起去看皮影戏。
记得当年常演的剧目有《周武王伐纣》、《刘备取西川》、《杨再兴战死小商河》等。其实小孩家那里看得懂,只不过是看看热闹而已。我小时对皮影很痴迷,常钻到台下,由木板缝中看老头将一连串的人物摆弄地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活脱脱一个小人国世界。随着老人“哇嗨嗨”地一声喊便排出一队或俊或丑的兵卒,正是红脸的关公战长沙,对面逢着老将黄忠,双方并不答话,喊一声杀!顿时刀枪并举,直杀得人嘶马叫,天昏地暗,当真是一口说尽千古事,双手舞动千万兵。老人的嗓音时而浑厚,时而高昂,生旦净丑,集于一身。其戏词晓畅入话,关、黄二将相约来日再战时,便说:“来者是君子,不来是小人”。戏班入乡随俗,村中一郭姓的小伙子由越南战场归来,戏班当晚便上演了《郭子仪征西》;村中一三代单传的小孩过岁,戏班就自编自演了小段戏《拜干爸》,将方圆一些颇有棱角的人物搬上戏台,诙谐搞笑,令人忍俊不禁。
皮影戏往往会演到午夜三两点,人们在夏夜的月光中怡然自乐,如听天籁,没有丝毫倦意。儿时的我就盘腿坐在唱戏的老人脚下,努力地仰着头,直把脖子仰地酸痛,而这样的结果却是一场戏下来记住大段的戏词。戏班的四五位老人与我已很相熟,偶尔也会抚摸着我的脑袋奖赏我一些糖果什么的,说一些让我想跟着去学戏之类的话。总之,在那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里,皮影戏给我带来了无限的乐趣,我很早地懂得了不少历史掌故。
多少年了,虽然我已置身于高楼林立的城市之中,皮影戏那悠扬的腔调还如空谷回音,时时潜入我的梦中,月朗风清,又是儿时。
年2月15日发表于《西安晚报》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