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蒲城李氏家族,被认为是代表了20世纪中国6代知识分子的缩影。从辛亥革命到改革开放,这个家族中走出了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精英群体。他们以"做大事,不做大官"为祖训,成绩了一个又一个潜心学问造福社会的大师。而这个大家族的源头就是易俗社的创始人李桐轩。
一个家族的荣光
故事要从李桐轩的父亲说起。这个名叫李智盛的农民,娶了个和他一样重视孩子读书的贤慧娘子王氏,生了两个天资聪明的儿子。他农忙种田,农闲时推着手推车贩卖水瓮,以此供养两个儿子在老婆的外家村庄尧堡念书。
李家长子李异材,字仲特(-),20岁中秀才,自学几何、代数和微积分等西学,成为数学家。次子李良材,字桐轩(-),18岁中秀才,后成为戏剧学家,创办戏剧教育团体——陕西易俗社,撰写多部秦腔剧本,醉心于戏曲改进。兄弟二人同为同盟会会员,为陕西民主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李仲特无子女,蒲城李家绵延兴旺的子嗣都是李桐轩后人。
易俗社创始人李桐轩(-)
西安易俗社原名"陕西易俗伶学社",创办于年,创始人李桐轩,孙仁玉。这是我国最早把戏曲训练、艺术培训、文化教育和演出实践结合为一体的秦腔艺术团体,亦是世界艺坛3大古老剧社之一。年,易俗社剧院被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封面照片即为易俗社当年的剧院落成仪式)
李桐轩有三子一女,长子李约祉、次子李仪祉、三子李知祉,均有大建树。李约祉名博,字约祉,25岁考入北京京师大学堂,后继承父业,曾任陕西易俗社社长等职,写过大小剧本20多个,晚年遭受“文革”,被抄家后遣回原籍“监督劳动”,郁郁而终。在李约祉的九个子女中,比较突出的是长子李赋京、次子李赋都、三子李赋林、四子李赋丰。李赋京是中国钉螺研究的先驱,其他3人均为水利专家,兄弟四人皆入了县志。
李桐轩长子李约祉及孙李斌京
李仪祉名协,字仪祉,中国近代著名水利科学家,被民间称为现代水圣,和于右任、张季鸾并称为近代关中3杰之一,主持修建了关中8渠。他16岁中秀才,两次留学德国。年回国后,参与创建了河海大学,曾任西北大学校长等职。李仪祉长子李赋宁任教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是西方语言文学大师、著名的教育家和翻译家;次子李赋洋是生物学教授。
李赋宁的独子李星和儿媳申丹,一个清华教授博导、一个北京大学教授博导,都是在海外负笈留学多年,怀抱着报效国家的理念归来治学任教,成绩斐然。
李知祉名隼,字知祉,8岁失聪,在父兄及侄儿等的指点下,刻苦自励自学成才,成为一名以绘图见长的水利工程师。
久远而朴素的怀念
4年前,为了给易俗社的百年诞辰献礼,在著名电视主持人陈爱美的带领下,我们三人循着百年前易俗社的足迹重走“易俗路”,行程上万千米,寻访了位专家学者、艺术家和当年的亲历者、见证者的后人。年9月15日,我们创作的分钟纪录片《我们的易俗社》在央视戏曲频道开播,被称为“来自陕西民间的记念和致敬。”
清晨的阳光透过初夏透明的梧桐树叶子飘洒下来,给人带来美好心情。这是年五月下旬的一个凌晨,《我们的易俗社》摄制组的第一次外出拍摄。
陈爱美老师事前约好了李桐轩的孙子李赋涛,在陕西华电蒲城发电公司厂门口碰头。李赋涛是李桐轩三子李知祉的儿子,蒲城电厂的职工。甫1见面那高高瘦瘦的模样便觉得很像照片上的李桐轩,听我们这样说,看起来沉稳冷峻的李赋涛也笑了,他说,我哥哥李赋汴年轻的时候跟祖父那才叫一个像,除眉间少一个痦子(痣),简直如出一辙。
李赋涛:李桐轩三子李知祉的儿子
顺着乡间的土路走近关中道上那个平凡的村落,路边的麦浪在微风中轻摇着青黄的穗尖,收获的季节快要到了。“花,花,停车!”爱漂亮老师的呼喊中带着欣喜。太好了!黄色的紫色的红色野花在废弃的土墙院落里星星点点绽放,刚才还嘀咕着要去给李桐轩老先生上坟在哪里可以买到花呢,这自然的馈赠便施施然出现在眼帘。
陈爱美老师亲手扎就拜祭花束
李氏家族墓地在村外的麦田当中,爱漂亮老师和李家后人叙谈着先贤们的往事,从陇上漫步走来。由于李氏家族人才辈出,蒲城县专门为李家修缮了墓地,这个被农田包围着的小小墓园庄严肃穆。李仲特、李桐轩、李约祉、李知祉、李赋京、李赋镐等李家三代精英魂灵安息的地方,爱漂亮老师将满捧的田野之花献于李桐轩墓前,和李家嫡孙李赋涛一起向这位辛亥革命老人、易俗社的创始者3鞠躬。易俗百年思先哲,这深深的1躬,既代表着爱漂亮自己对老人的非常敬佩之情,也寄托了所有易俗人和心系易俗的戏迷们对老人的感激与缅怀。
李氏家族墓地在村外的麦田当中
陈爱美老师拜祭先贤李桐轩
随着李赋涛的指引,我们来到富塬村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小院前。院子门口对联已脱落班驳,门楣上蓝底白字的“李仪祉故居”颇有沧桑感。
李仪祉故居照旧绿意盎然
为李家故居守门的丁先生是李赋涛的挑担(连襟),夫妇2人自愿来为李家守护老屋,丁先生写得一手好字,闲来就在小院里练字看书。这是一个长条形的小院,两间上房是两个窑洞,这就是李桐轩父亲李智盛辛辛苦苦务农卖瓮积攒的家业,李仲特、李桐轩、李约祉、李仪祉都出身在这里。由于久不住人也未加修缮,窑洞已显得十分破败,只有小小的后窗给昏暗的房间带来一点光亮,那窗口初夏的绿意也因此更加盎然。
窑里有大小几个水瓮,爱漂亮老师一见就喜欢上了,这就是李家老爷子当年卖的瓮么?想来一百多年前的水瓮还能保存如此完好?就连李赋涛也说不清家里这些东西哪些是老的,哪些是谁用过的了。在老屋我们还看到1本已散架了的《资治通鉴》,这书倒真有可能是李桐轩父子看过的呢。天井的青砖上覆盖着薄薄的青苔,于夏日安静的午后坐在李家小院里看岁月留痕,恍然如梦。“我们果园里还有三间窑洞,那是李仲特李桐轩和同盟会同仁们秘密接头议事的地方!”“啊!还有这样的地方,那要去看!”
李仲特李桐轩和同盟会同仁议事的窑洞
那是一排并立的三个窑洞,藏在果园的地下,原来是有缓坡可以走下去的,如今窑洞口都堆满了垃圾,看来是废弃已久的。想当初这里曾聚集了多少仁人志士,他们为了民主共和的梦想,甘冒生命危险将革命的火种播向3秦大地。武昌首义以后,陕西成为首先响应的省分之一,仅仅12天以后,陕西同盟会和新军、会党就联合起义,宣布全省独立并成立“秦陇复汉军政府”。陕西的起义动摇了清王朝在北方的统治,粉碎了他们划江而治、徐图恢复的空想。而这1功绩,竟然和易俗社的开创先贤们密不可分。李桐轩、孙仁玉、范紫东、高培支等人都是同盟会会员。李桐轩在年西安起义后陕西与外界断绝消息之时,曾不顾个人安危自请去武昌向湖北军政府通报信息。
附近马湖抽水站的李仪祉纪念馆是洛滨镇马湖村干部刘克跃发动社会各界于年修建而成的,馆内矗立着李仪祉雕像,平方米的展厅内摆设着李仪祉先生为主的李氏几代精英照片和生平、功绩介绍等。这间朴素的纪念馆以图片和文字介绍为主,保存的遗物有李桐轩用过的清代官帽帽盒、李仪祉留学德国时用的皮箱等。
李仪祉雕像及纪念馆
李仪祉留学德国时用的皮箱
在李赋涛家里,我们看到了一份李仪祉45岁时为后人留下的《自供》,从祖辈、父辈、乡情、家境到个人成长、留学经历,娓娓道来。听说这份复印本的自传是由李仪祉在台的学生保存下来,并赠给每一名李家后代一份。这里面,就有着“做大事,不做大官”的祖训。
想当初,李仲特李桐轩兄弟二人早年即投身革命,并在同盟会中身居要职,在辛亥革命成功以后却绝意仕途,只以启发民智、科学救国为己任,这是何等的境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李家第二代、第三代都有人出国留学,他们以《家训》约法三章:学成必须回国报效祖国;不准娶洋太太;回国后要还债务,培养弟妹。
或许正是这样的家训,铸就了李氏家族的荣光;而易俗社创始人李桐轩及后代子孙身上体现的风骨,不正是陕西这一百年间知识分子的钟吕大音么?
为怀念当代水圣李仪祉,西安市政府特将位于沣河上游,沣惠渠首旁的1湖泊命名为仪祉湖。(摄影张波)
——后●记——
陈爱美,著名电视主持人,陕西电视台《陕西》第一任出镜播音员,戏曲专栏《秦之声》大众秦腔大赛第一任主持人。陈爱美酷爱秦腔,宏扬秦腔,被誉为“秦腔红娘”,深受3秦父老的爱好。
易俗往事,是一组拍摄散记,亦是对易俗百年钩沉的一次深情回眸。不能忘记,是那些矢志改进的先贤们将原生态的秦腔带入雅俗共赏的新境地;不能忘记,是那些博采众长的艺术大家将时期的精神凝炼成戏曲的典范。
而对陈爱美和我而言,不能忘记的还有曾一起战役的小火伴、《我们的易俗社》主创之一、导演姚雅劼,她在今年年初因病离世,年仅40岁。
撰稿人:徐丽莎
徐丽莎,毕业于西北大学,资深媒体人。在西安晚报时,大手笔写大文章。离开报社去上海发展,更是如鱼得水,成绩斐然。如今四周游历,自由写作,闲暇时回西安小居,常在与好友众筹的私家茶社“三友记”,呼朋唤友,插花品茗,萧洒的生活状态让朋友们艳羡不已。
白癜风复发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专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