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针刺麻醉研究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医院于年顺利完成首例腋下皮脂腺针麻手术,于年顺利完成首例针刺麻醉下胃大部分切除术。国家将针麻研医院,其中,医院负责胃大部切除针麻手术,医院负责心脏针麻手术,医院负责颅脑针麻手术,医院负责肺切除针麻手术。70年代初,医院建立针刺麻醉研究室,由项立敏、叶强领衔,组成了一支包括针灸医生、麻醉医生及手术医生的专业研究团队。同时,该研究室与华东师范大学的周绍慈教授、翁恩琪教授,上海医学院的曹小定教授及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联合开展针麻基础研究。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时,医院的科研氛围还没有现在浓厚,项主任较早提出“科学在发展,针灸学者除经验继承外,还应致力于科研发展”的观点。当时医院门诊楼共四层,四楼为手术室,三楼专门开辟针刺麻醉专用手术室,针麻手术均由外科主任和针麻团队完成。二楼开设针麻研究实验室,主要用于针刺麻醉动物实验。一般上午为针麻临床手术时间,下午针麻团队在实验室研讨并开展动物实验研究。年医院该项目获卫生部科技进步奖,80年代初成为全国针麻胃大部切除术协作组组长单位,并获“七五”攻关表彰。
年,医院成功开展针刺麻醉胃大部分切除术
年3月8日,国家科委田副局长等与医院针麻研究组全体人员留影。
在基础研究方面,我院较早开展了中枢镇痛机制研究,年即与上海师范大学生物系和上海中医研究所针麻组成立了针麻协作组,共同发表论文《刺激和损毁扣带回对于针刺镇痛效应的影响》;年,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完成论文《纳洛酮对人体针刺镇痛效应的影响——兼用信号侦察论分析》。
年针麻核心成员朱湛明等先后到纺织厂等地完成了健康人群耳穴测定的大样本采集,并结合胃大部切除病人的样本,与华东师范大学周绍慈教授、翁恩琪教授共同完成了论文《胃大部切除病人耳壳痛觉敏感点变化规律的研究》。
我院自年开展针麻胃切除术临床研究以来,除重视针麻适应症、穴位处方、辅助用药、个体差异性以及外科手术操作的改进外,也很重视针刺方法的革新。起初,我们完全承袭捻针刺激穴位的传统手法,进行针麻,但由于手术是一个较长时间的连续过程,用这种方法就要花费很大的人力。为此,我们设想除用电麻仪代替人工针刺外,再设计一台机械运动形式的仪器来模仿人操作。在上海医疗器械研究所的努力下,我们终于试制成功ZZ—手法模仿仪(简称“手法仪”),并进行临床试用,同时发表研究文章《ZZ—手法模仿仪在针麻胃切除术中应用例小结》。
针麻室非常重视围手术期的临床观察,先后发表论文《针刺麻醉术前预测指标之研究》《针刺后效应——促进机体康复作用的初步研究》,给我们现在的研究工作带来很多启示。在年发表在《针刺研究》的《胃切除术中针药复合麻醉应用及实验观察》一文中,项立敏研究团队认为:我院已用针麻方法做过例胃大部切除术,但是这一麻醉方法还不能适应所有胃手术的需要,因为它还存在镇痛不全、内脏牵拉反应、肌松不满意等问题。所以,医生若想在胃切除术中使用针麻,还得挑选合适的病例。适用于此疗法的病人具有痛阈高,耐针力好,意志较坚强,体形消瘦,胃体较大,病灶较单纯,中医辨证上属阳虚型等特点,然而临床上的理想病例是不多的,所以胃切除术的针麻效果就受到一定的限制。足见当时针麻团队的科学研究是严谨的。
20世纪70年代,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针刺麻醉研究资料选编》一书中医院发表的文章
年元月中旬,来自全国11个省市、25个单位的40名代表聚集古城西安,就针麻胃切除术和胃电图的基础理论、临床研究以及仪器制作等问题进行学术交流,并制定出科研协作方案。
年,针麻室根据例大样本,探讨针麻下胃大部切除术的临床规律,研究者发现足三里、上巨虚组优于其他组,手法捻针优于电针,阳虚组优于其他2组,并认为该手术以上腹正中切口为好。研究者还发现,以肌电的同步观察,揭示切腹、探查、游离十二指肠的手术步骤时,适当采取措施可以提高针麻效果。研究者认为,针药复合麻醉既具有针麻的优点,又比硬膜外麻醉效果好。
年6月以前,我院在胃大部切除针麻研究之外,共完成甲状腺针麻手术例,其中男性例,女性例,年龄最大的病人73岁,最小的16岁,涉及甲状腺腺瘤、甲状腺囊肿(包括腺瘤囊性变)和甲状腺机能亢进这些病种。研究者从中发现扶突穴优于其他穴,证实了“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论点。
针麻室还进行了“针刺胃俞、足三里抗应激性损害的实验研究”,提出大鼠“束缚—旋转”是不仅简便易行,而且适合于引入针刺效应研究的一个较好的应激模型。结果证实,针刺胃俞、足三里能减轻应激性的胃肠粘膜损害,验证了《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的“合治内腑”和《难经》“阴病引阳,阳病引阴”这两个著名针灸理论的客观意义。
年医院成功实施首例针刺麻醉心脏手术
年7月起,心胸外科主任周嘉率领的曙光针刺麻醉团队从难度最大的针刺麻醉下心脏手术入手,将既往在“清醒状态下”的针刺麻醉心脏手术改良为“浅睡眠、自主呼吸状态下”的针刺麻醉心脏手术。相较于传统针麻,这种手术能更进一步扩大手术病种和手术指征,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术后住院天数,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量,术后康复迅速,显著降低医疗费用。相关研究结果在国际一流杂志《InternationalJournalofCardiology》(IF6.)发表。这篇文章是目前针麻临床研究影响因子最高的文章,并得到了编者的高度评价。《中国中医药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新民周刊》、《大众卫生报》、中央电视台、法国国家电视台、德国电视台、星空卫视等媒体均对此作过专题报道,包括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在内的多名国家和省部级领导、专家还亲临手术现场观摩,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此后,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医院广泛实施了针刺麻醉技术的临床研究,逐步开展了针麻下颅脑、甲状腺、胸部、腹部和盆腔、肛肠等部位的各型手术,涵盖了心胸外科、神经外科、普外科、乳腺外科、肝胆外科、胃肠外科、胰胆外科、泌尿外科、骨科、中医外科、中医血管外科、肝肠外科、针灸科和麻醉科等各个学科。医院每年的针麻手术例数从年的余例,上升到年的余例,每年增长20%以上。医院还将“浅睡眠、自主呼吸状态下”的针刺麻醉拓展至颅脑和肺部手术中。近年来,医院作为牵头单位,医院、上海医院、医院、第二军医大学、医院、医院等兄弟单位开展了“浅睡眠、自主呼吸状态下”的针刺麻醉心脏手术、胸腔镜肺部手术和颅脑手术的多中心的临床、科研合作。
年,桑国卫副委员长视察针麻下心脏和颅脑手术
年,“针刺麻醉”被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年,我院针灸科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规划重点专科,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外科学还分别于年和年入选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一流学科建设和上海市教委“高原”“高峰”学科“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项目。
年针刺麻醉获得“改革开放30周年健康上海十大成果”
针刺麻醉团队近年来获得国家和各级基金会的持续资助;近五年来,针麻团队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篇;先后获年上海市中西医结合科学进步一等奖、年上海市医学科技三等奖和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
医院针麻团队将以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理念为指导,通过发挥传统中医药和针刺特色,充分发挥针刺麻醉在患者围术期整体病理生理调控中的主导作用,带动多学科共同参与,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期望构建基于传统中医药和针刺相结合的围术期康复综合防治体系,并为创建上海中医药大学针刺麻醉研究所做积极的准备工作,力争在中西医结合领域不断创新,开启针刺麻醉事业发展的新篇章。文章摘自《百年记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历史文化图录》专业治疗白癜风医院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哪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