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凡贵阳晚报 修文县城起初叫龙场。明崇祯三年(公元年),朱燮元征服水西安位后,奏请明廷于龙场设敷勇卫,卫领修文(扎佐)、濯灵(六广)、息烽、于襄(九庄)4个御千户所,这才有“修文”地名的出现。它比扎佐、六广的名称还要晚。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年),改敷勇卫设修文县,改卫城为县城。民国三年(公元年),析修文县为修文、息烽两县。修文县的名称自建县延续至今,已逾三百年了。解放后,先后隶属贵阳、贵定、安顺地区和贵阳市。 命名“修文”的原因其说有二:一是龙场本明正德年间大理学家王阳明谪地,他在此悟“络物致知”之旨,立“知行合一”之说,设龙冈书院讲学,教化大行于贵州。二是元、明之际,龙场乃朝廷边徼之地,世居苗、彝民族,他们叛服不定,朝廷累次派兵征计,于是战乱频仍,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危害。明天启二年(公元年)贵州宣慰使安位叛,朱燮元派兵征剿,崇祯三年安位乞降,遂设卫建所,始有修文、息烽之名。取偃息武备,修明文教即“偃武修文”之意。
息烽:战火停息
息烽集中营
息烽县在元代属湖广行省。明洪武五年()改隶四川行省。永乐十一年()改属贵州布政司。崇祯三年()改扎佐长官司置敷勇卫,又置四守御千户所;以青山长官司改置者曰于襄;以贵州前卫故绝六屯并割底寨长官司地置者曰诘戎。后因土著彝族首领安位献地投降使当地社会的战乱平息,崇祯帝下诏更诘戎为息烽,故名。清康熙二十六年(1),罢敷勇卫所属于襄、息烽、修文,濯灵4所,改置修文县,属贵阳府。民国3年()7月,移贵筑县于息烽城,改名息烽县,属黔中道。民国9年()裁道,直隶于省。民国24年()后,先后隶属第一行政督察专署、第二绥靖区、第三绥靖区。解放后划归安顺地区,年改属贵阳市。
开阳:开阳明之学
开阳十里画廊
今县境在唐时属蛮州。宋时属绍庆府。元皇庆元年()隶乖西军民府。元至元三十年()隶顺元府。明洪武初年属贵州宣慰使。永乐元年()元月,属贵州都司,后属贵州宣慰使。天启初年,水东宣慰同知宋万化联合水西宣慰同知安邦一起反抗明王朝,崇祯四年()被平息后置开州,随后隶贵州布政司。清代建置依旧。民国3年()改名紫江县,初属贵州民政司,继属黔中道。民国6年()直隶省长公署。民国16年(),直隶省政府。民国19年()内政部准以奏报“开阳者益欲开阳明之学也”,令改名开阳县。解放后属安顺地区,年改属贵阳市。
资料来自:各县区政府网站、贵州省档案馆公开资料、贵阳文史丛刊、百度百科等处
还没加“贵阳晚报”白癜风怎麽治复方木尼孜其颗粒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