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文学女性与诗歌的缘分不浅,诗人娜夜祖籍东北长在西北,目前移居重庆,这位获得过鲁迅文学奖、人民文学奖,获得过中国当代杰出民族诗人诗歌奖、新世纪十佳青年女诗人称号的女性,和我们一起分享她的成长故事、职场智慧、诗歌人生。
娜夜
著名诗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现居重庆
联系诗人娜夜有一个多月的时间,电话那头的普通话清新柔和,因为每次都不在重庆,所以我们决定电话采访。这段文字,可以让读者先了解一下刚移居重庆的娜夜女士:
娜夜,祖籍辽宁省兴城市。在西北成长。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曾长期从事新闻媒体工作。现为甘肃省文学院专业作家,现居重庆。年开始诗歌创作。已经出版的主要著作有:诗集《回味爱情》、《冰唇》、《娜夜诗选》、《起风了》、《娜夜的诗》、《睡前书》等。曾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年)、天问诗人奖、《人民文学》奖、第二届“中国报人散文奖”、中国当代杰出民族诗人诗歌奖、新世纪十佳青年女诗人称号等。曾应邀出席第14届青春诗会、台湾“两岸女性诗歌学术研讨会”、中美文化论坛、保加利亚诗歌节、瑞典哥特兰岛国际诗歌节,韩国第四届中韩作家论坛、雅加达东盟文化节等文化交流活动。
知识分子父母的教育大于爱
新女报:是什么影响了你的成长?
娜夜:我在辽宁兴城出生,在大西北甘肃成长。打出甘肃这两个字的时候,我的心就软了。我想念高原之上搬动着巨石般大块云朵的天空,强烈的紫外光,烘烤着敦煌的太阳,也烘烤着辽阔的贫瘠与荒凉。我想念它的贫瘠!我想念它的荒凉!
我想念生活在那里的父母!当年他们风华正茂,大连铁道学院毕业的父亲,热血沸腾地选择了支援大西北建设。那是一代有着远大抱负和崇高理想的知识分子。他和我毕业于师范的母亲在荒凉的西北高原,先后成了各类政治运动“运动”的对象。抱负被扔在地上,理想逃回了词典,是那一代知识分子共同的命运。
现在他们都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依然白发苍苍地生活在西北高原。
随母亲从辽宁兴城移居大西北甘肃时我还太小,能记得的就是火车像个大摇篮,它一直在晃动,我一直在睡觉。
新女报:你的成长之路?
娜夜:我一直在母亲任教的学校上学,直到高中毕业。我和姐姐一年级就都有学校图书馆借书证了。小学时,每天放学就在图书馆里翻画报和小人书等母亲下班一起回家。知识分子家庭里的孩子得到的教育大于爱,或者说他们爱的方式不同。
我8岁时开始拜师拉小提琴。以考文工团为目标上课训练多年。后来右派老师平反回北京,我也就放下提琴参加高考了。我现在诗歌中内在的节奏,甚至表达方式也得益于早年的音乐学习。40岁那年,母亲送我的生日礼物是一架钢琴。用功练过一阵,两年前移居重庆后就停止了。
副刊编辑面对的是读者的心灵与精神
新女报:青年时期,理想是什么?
娜夜:当作曲家是我青春期的理想。不是诗人。没考上音乐学院这个理想自然就破灭了。
新女报:说说你的工作吧,你的职场体验?
娜夜:我一直在报社做副刊编辑。兰州青年报,兰州晚报,西安晚报,相对于新闻,副刊很安静。我有大量的时间去阅读,写作。
新女报:工作上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可以给90后们分享的职场智慧有哪些?
娜夜:在兰州晚报时,有一天早上报社开会。我进大门时看见那么多的报纸在向外运,送报人喊叫着把当天的报纸送向千家万户。我惶恐地退到一个角落,不敢往里进。我在想,我个人编辑的版面,将被几十万读者阅读,这么多年,我编辑的文字带给他们什么样的人生?扪心自问,我热泪汹涌……那天之后,我在电脑屏幕的右上角贴了一张这样的纸条:责任!纸条不大,字很小。但我能看清。我必须提醒我自己,当我开始编辑,我面对的不是一台电脑,而是这个城市的几十万读者的心灵和精神。
新女报:说说你目前的写作状态?
娜夜:这些年,移居成了我生活的关键词。从兰州到西安,西安又到重庆,一种漂泊感使我的写作从内心生活转向更广阔的世间事物。离开甘肃之后我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写大西北:《大于诗的事物》,《向西》,《移居长安》,《移居重庆》,《时间的叙事》,《想兰州》等作品里都传达出这样一种情怀:“当我离开,这世界多了一个孤儿”。摘录我最近写就的《想兰州》一诗中的最后两句:谁在大雾中面朝故乡,谁就披着闪电越走越慢,老泪纵横。
诗人的任务是把诗写好
新女报:你写过一些关于母亲的诗,但诗中几乎没有发现父亲的影子,什么原因呢?
娜夜:是啊,什么原因呢?大学时期就写古体诗的父亲,读我的诗,但他从未问过我这个问题。他会把我写给母亲的诗,誊写在宣纸上。父亲的毛体草书如行云流水。
新女报:在诗歌中,你是怎样来表达自己的爱情观?
娜夜:我写过很多与爱情有关的诗,比如这些句子:“一场爱情解决不了我们的孤独”。“来吧——像酒到我的酒杯里来/来吧——我们交换寂寞”。“我的右脸已被麦芒划伤/请等一下/让我把我的左脸/朝向你”。“她看见了时间也不能看见的”。
关于爱,每个生命都有自己深情的诗句,诗人写在了纸上而已。
新女报:人类的每一次灾难,都会诞生一些诗歌。你为汶川地震写过诗吗?你如何理解艺术的永恒与当下性之说?
娜夜:没有。也不为此低头羞愧。在人类的灾难面前,我允许自己失语。就我个人而言,那样的时刻,眼泪比写诗更诚实!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当天,卡夫卡的日记只有这几个字:“德国对俄宣战,下午游泳。”很正常。太正常不过了!
我很怀疑那些时刻准备用诗歌表态发言的诗人。我以为,诗无论参与了什么,都不能因此降低它的艺术水准,否则就是对诗的利用和伤害。当下与永恒的话题,归评论家言说。诗人的任务是把诗写好。
新女报:谈谈你所认知的重庆诗坛?
娜夜:重庆的诗歌生态好。老中青诗人各个阶段都有很优秀的诗人。这种良性气场对每个诗人都有益。
智分享
看女性
重庆女人有北方女人的爽直,热情,吃苦耐劳。她们皮肤细腻,身材好,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得多。周末的时候,我和先生经常开车去周边的古镇闲逛,看见山区的老人还会背很重的背篓,女人们手里总有活计。她们乐观,对陌生人友善,对自己的生活充满热情。
谈孝顺
无论信仰与生命阅历,人生经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不同。任何试图纠正上一代人的行为都是行不通的。理解几乎成了爱的唯一方式,落实下来就是顺应吧。昨天看《返老还童》,当年迈的黛西抱着返老还童成婴儿的本杰明感慨万千时,我也在想,我们人类生命的两端都需要一个怀抱,我们的父母,最终都老成了我们的孩子!
说穿着
重庆的女诗人很会穿衣服哦,每次在少数花园会上见到她们都个个赏心悦目。会穿衣服也是一种修养,一个人不从众的心理也会表现在她个性化的穿戴上。我还没有真正融入重庆,酷热和深冬时我就回北方避暑或取暖了,来重庆这两年我也没去过几次服装商场,我还有点找不到北,慢慢熟悉吧。淘宝才学会,只买了洗衣液之类的日用品。
她的新诗《移居重庆》
越来越远……
好吧重庆
让我干燥的皮肤爱上你的潮湿
我习惯了荒凉与风沙的眼睛习惯你的青山绿水
法国梧桐
银杏树
你突然的电闪雷鸣
滴水的喧嚣
与起伏的平静
历史在这里高一脚低一脚的命运——它和我们人类
都没有明天的经验
和你大雾弥漫
天地混沌时
我抱紧双肩茫然四顾的自言自语:越来越远啊……
治疗白癜风偏方白殿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