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经西安市政府批准,正式成立西安晚报社报刊发行公司公司属集体性质单位,以服务为宗旨,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当时公司设于租赁来的朱雀大街6号西安市果品副食公司朱雀大街批发部招待所1989年1月1日,《西安晚报》报社的投递员骑着自行车,将报纸直接送到了订户家中,是西北地区首家实现自办发行的报媒当年,发行公司根据“保西安、抓地(市)县,量力而行拓宽自办发行网络”的思路,在已建立的54个发行站的基础上,增密度,扩网络,又陆续在全省建立了2000个收(订)投(寄)点发行当年《西安晚报》就形成了以西安为主体,以关中道为主干,兼顾陕南、陕北,涉及全省范围的西安晚报在线阅读发行网络这种几乎遍及全省范围的发行网络,在全国自办发行的报社中仅此一家
发行量稳步上升
“那次招聘无论从严格程度还是招录比例都堪比高考,那次招来的员工素质很好,为报社注入了活力” 马师雄清晰地记得,当时在西安晚报上刊登的招聘公告上明确说明,“写条子”“说情”一律不予录取,考试过程中考生上厕所也要有考务人员陪同监督“这次公开招聘是一次积极的尝试,为以后的人事制度改革积累了经验”
2000年8月,在原西安晚报报刊发行部基础上,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了西安报业报刊发行有限责任公司,这是全国党报第一家在报纸发行体制上创新设立的发行公司
随后的几天,西安晚报编辑部以及报社相关部门的同仁们就忙活起来,20多位同志放弃周末休息时间西安晚报软文编采稿件,设计版面经过几位总编辑和晚报总编室的同志一通宵的工作,28日中午,一张代表本报风格的特刊一版套红大样做了出来它包含了本报一版主要栏目,内容丰富、形式活泼、色彩浓郁版面安排时,编辑对每个细微之处都是尽可能考虑周全,比如报头部分有一处为今明天气预报,也刊登了本市有关部门的便民电话
“自办发行运行一年,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均取得明显效果”曾参与筹备自办发行工作的王炳军认为自办发行后发行量加大、投递速度加快,多方面服务也得以展开《西安晚报》的发行量从自办发行起步时的13万多份逐步上升到16万多份,同时还代发9万多份其他报刊;投寄时效快,在西安市区内,自办发行比邮局发行提前1小时-2小时,市属区县提前半天到一天,一西安晚报语言诊所些偏远地区的厂矿企业及科研院所提前2天-3天;报纸投寄质量高,各发行站根据读者需要,随时灵活调整投递顺序和线路,保证及时送到,对老弱病残和离退休干部送报上楼,服务到家,同时为订户捎带信件,开展多方面服务;经济效益好,与邮发相比,自办发行费用节省三分之一,当年就节约发行费上百万元,并提供流动资金500多万元,为报社自主经营和设备技术改造提供了物质条件“这标志着《西安晚报》报业经营在突破计划经济束缚、走向市场经济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上世纪80年代中前期,《西安晚报》仍然实行邮发1981年《西安日报》改为《西安晚报》,特别是1984年7月1日,《西安晚报》改为对开大报以后,报纸更加受到读者欢迎,发行量稳步上升,1981年20万份(比上年增加3万份),西安晚报电子版23号娱乐1982年21万份,1983年22万份,1984年23万份,1985年20万份,1986年22万份,1987年25万份,1988年26万份1989年因报纸提价(每份从0.05元提至0.15元),发行量缩减到15.2万份,1990年恢复到16.7万份
(本版稿件 记者 王赫 刘晓云 采写)
新招聘的这批人员拥有大专学历,素质高、能力强成为晚报这次招聘工作人员的重要标准“如今,那次招聘的人员成为上个世纪80-90年代西安晚报的中坚力量,不少人还成为现在报社的中高层领导”张玉昆说,像现在西安日报社办公室主任王保国、西安晚报总编室主任桂维中等人都是那批招聘进来的记者,现在在报社担任要职
从8月28日起,西安帆布厂40多人日夜加班赶制巨幅报纸他们先用电脑将字分别放大打印在600张对开牛皮纸上,再由刻字工用刀片一笔一画刻好,然后依照刻样手工印在帆布上其中刻字工序最西安晚报发行部征订电话为困难,因为巨报中的汉字近一万个,最大的高1.7米、宽1.3米,和一张单人凉席大小相当,最小的也有49平方厘米
历经20多年的改革、创新、发展,西安日报社发行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城市党报的前列,为西安日报社报纸发行进一步走向市场参与竞争奠定了基础,也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一支新生力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们的思想逐步解放,新闻舆论环境也逐渐宽松,全国各地在“文革”中停刊的晚报相继复刊1981年元旦《西安日报》改为《西安晚报》,再次与读者见面,成为了新时期透视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一扇窗户
创举1
9月3日,西安华奥房地产公司十几名工人,将其安装在大南门里的西北水电勘测设计院楼上4日上午11时,在现场举行了揭幕活动,几千名热心群众和市民把揭西安晚报订报电话幕现场围得水泄不通,争相目睹这一奇观当日,《西安晚报》巨报拿到了吉尼斯之最的认证证书
巨幅《西安晚报》创吉尼斯纪录
实现自办发行
从1988年《西安晚报》脱离邮发渠道实行“自办发行”至今,短短20年,自办发行从边缘到中心,成为当前市场化报纸的主流发行方式,其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也明显好于“邮发”模式,历史功绩不可磨灭
“1984年报社在全国率先招聘记者编辑,开辟了西安乃至全国报业面向社会招聘人才的先河”时任西安晚报副总编辑的马师雄回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层出不穷;加之1983年高陵、周至、户县、蓝田等县划归西安市,四开小报显然无法满足广大读者的西安晚报热线电话需求为了扩大新闻报道领域,增加信息量,反映丰富多彩的新生活,宣扬改革开放的新经验新成就,报社决定扩大报纸版面而原有采编人员显然无法满足市场需要,经市人事局批准,报社率先进行人事制度改革,面向社会招聘,最终通过几轮考试,公开招聘了70多名采编人员及校对、行政管理人员
在西安报业传媒集团成立之际,回首西安日报社发展中的不平凡历程,一项项重大的创举让报社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而那些创举也将再次唤起大家难忘的记忆
2010年9月,西安日报社将发行管理从事业单位管理中剥离,组建由西安日报社主管,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西安报业红马甲发行配送网络有限公司秉承“上门收订,投递到户”的宗旨,全面承担《西安日报》《西安晚报》的发行投递工作,西安晚报订报代理《现代保健报》《城市经济导报》《西安广播电视报》等多种报刊、杂志在西安市内的发行工作利用先进庞大的网络开展牛奶、粮油等生活用品配送及旧报回收等经营业务,并以发行配送网络为依托开发电子商务,为订户和广大市民提供方便、快捷、安全、优质的服务,致力于打造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企业
时任西安晚报社办公室主任的张玉昆回忆起那次招聘仍然历历在目,他认为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西安晚报的这次“试水”招聘的确是一个创举张玉昆说,1984年初,西安晚报因扩版需要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记者编辑因为报名条件没有限制,门槛较低,最终报名者有1200余人,其中有工人、农民,学生、干部和待业青年等各种群体从命题到考试前,命题人被“隔离”在一家部队的西安晚报投诉电话招待所,试卷也由军人押解和保存,招录整个过程十分缜密经过报名、文化笔试、写作、政审、面试等好几个环节,最终招聘70名新人
创举3
9月2日,一张原样放大1590倍,色彩、形式清晰逼真的巨幅报纸在帆布厂工人的努力下保质完成了,这张巨型帆布报纸高28.83米,宽19.45米,总面积560.74平方米,共用了75公斤的颜料,总重量达210公斤
1988年,西安晚报社学习天津日报社等实行自办发行的经验,开始筹办自办发行在报社自身努力和各级领导的支持配合下,自办发行工作筹备顺利,组建了一支以正式工为骨干,以协议工(临时工)为主体的近千人的发行队伍;在西安地区设立了25个发行站(市区13个、郊区5个、市属县7个),在省内其他地(市)县建立了29个发行站;购置了13辆送报汽车和数百辆自行车,基本形成以西安西安晚报 软文为中心,横贯八百里秦川,辐射陕南陕北的自办发行网络框架投寄方式以报社专车投运为主,长途汽车、火车托运为辅,并辅之以少量的邮寄
报社招聘“试水” 开全国报业先河
此后的20天里,巨幅《西安晚报》挂长街的消息在国内数十家新闻媒体上报道而在古城,巨幅报纸更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一个热门话题人们通过巨幅报纸上刊登的新闻,既看到了西安人的精神面貌,又对《西安晚报》人这一创举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1995年9月4日,一张创世界吉尼斯纪录的巨幅报纸悬挂在西安市南门里西北水电勘测设计院的大楼上它在那里展示了20天,为宣传西安、宣传西安晚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它为报纸走向市场,改变多年来形成的不注意自身宣传的习惯提供了借鉴
创举2
1995年8月24日,西安西安晚报报业发行华奥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龙军、广告部经理何海与最先提出这一设想的策划梁默来到报社,说“有一个奇妙的点子”华奥公司的这一提议,得到报社的认可和积极响应经过磋商,最终于8月25日签订了一份关于联合推出巨幅西安晚报的协议
白癜风北京皮肤白癜风如何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