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马嵬坡工作过一段时间。印象中,连接城市与马嵬坡的那趟1路公交车总是拥挤不堪。
去单位报到那天,挤上1路车,车驶出市区,过了秦岭之后,就进入了路况不太好的乡镇公路,车一路疯狂颠簸着,十几分钟后,我从蒙着厚厚一层灰尘的车窗玻璃向外望去,不经意就看见了一座雅静的庭园,就是白居易在《长恨歌》里所书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之杨贵妃的墓园了,正想睁大眼睛多看几眼,车子已经急急躁躁呼啸着离开。
每周往返,传说里那个残酷而香艳的地名,一次次出现在眼前。我总是刻意地坐在靠窗的位置,为的就是能够在车子驶过贵妃墓的时候,能往里面瞧上一眼两眼的。却始终没有下车一睹其景。
在马嵬坡工作了几个月之后,我和当地女孩小艾提起贵妃墓,说想趁休假的时候进去游览一番,被小艾笑道:“那有什么好看的?”她说她小时候第一次去贵妃墓游玩,是她爷爷带着她,那时贵妃墓没现在那么大,据她爷爷说刚开始只是个土堆堆,但乡间人趋之若鹜,无外乎因为一个传说,说是贵妃坟头的香土可以美白皮肤,整天在黄土地里躬身农耕的妇人为了美白,就取土美肤,去的人多了,坟头越变越小,最后只得砌砖保护。
此坊间说法有据可考。据碑载,贵妃墓至明朝中叶,墓冢高耸,古木参天,宋、元各代都有墓周百步禁止耕耘的碣石。由于战乱灾荒,伐木耕播,墓地日衰。加之墓上白土(贵妃粉)能悦颜色,日复一日封土殆尽。
清顺治年间,兴平县令贺文龙培土退耕,恢复旧制。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责成兴平县知事顾声雷修庙庑碑廊,并以青砖砌裹墓冢,始成今日规模。
一曲《长恨歌》,一支霓裳舞。杨玉环因为与唐玄宗的爱情被人熟知,安史之乱间,她一条白绫缢死于马嵬坡上,从此马嵬坡就被笼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薄纱,外地人来西安游玩,于华清池感慨过曾令“君王从此不早朝”的杨贵妃之后,更想一睹她身后被埋在了什么样的去处。所以,买票去贵妃墓游玩的,多是外地游客。
一遍又一遍地,我从贵妃墓前往返,却与之并无交集。甚至那些天,我脸上突然冒出很多痘痘,小艾指着痘痘打趣:“走,我带你去取杨贵妃坟头的土拿来擦脸,擦完就好,定会如杨美人一样娇俏美丽。”
我不信,多么荒唐的美容秘笈啊!好奇心却日甚一日,说到底,我是庸俗的,庸俗到即使明白那是一个传说,也总想亲自去看看,哪怕只是站在贵妃墓前伴着清风,淡淡聆听一下那一抔黄土下面到底掩埋着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
调离马嵬坡之前,终于成行。那是一个细雨霏霏的天气,站在高17米的望都亭上,恍惚觉得身边的一切都静止了,包括雨声,鸟鸣声,行驶车辆的鸣笛声。
想必,那个“宛转蛾眉马前死”的绝色女子,当年是断肠而去的吧?世间种种,终究不过爱恨两字。那一刻,心竟无比酸楚,想要掬一抔黄土擦脸的想法也消失殆尽。
望都亭意出白居易《长恨歌》:“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象征着杨贵妃身死马嵬、信守长安,信马归来,故都收复的祈愿。只是时光荏苒,历史更替,“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余音虽袅袅,马嵬坡上还有多少人记得她当时的绝望呢?
刊发于《西安日报》
李睫,自由撰稿人。原创作品常见《读者》《婚姻与家庭》《博爱》《幸福》《扬子晚报》等各大报刊。
文风可励志,可唯美,煮字为药,虚度年华。
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