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晚报

您现在的位置: 西安晚报_晚报理念 > 晚报历史 > 特稿记者揭秘陕西新闻圈

特稿记者揭秘陕西新闻圈

发布时间:2018-6-22 21:05:04   点击数:

文/曹雨桢

做过特稿记者的周书养出版了一本小说叫《特稿记者》,这既在我的意料之中,又在我的意料之外。意料之中的是,以周书养的特稿生涯,早该写出这样一本书来记载往昔;意料之外的是,没想到这本书是如此的精彩,可以说,它从一个特稿记者的个人史的角度,写出了一个光怪陆离的新闻圈。

在盛夏的深夜,我用了整整一个晚上读完了这本书,情绪跟随着主人公的命运起伏激荡,一会儿唏嘘,一会儿感叹。读完后酸甜苦辣种种滋味涌来,莫衷一是。

“有什么可以轻易把人打动,除了正义的号角。当你面对蒙冤无助的弱者,当你面对专横跋扈的恶人,当你面对足以影响人的一生的社会不公,你就明白正义需要多少代价,正义需要多少勇气。”

——年《南方周末》新年献词

作为十多年的老友,我见证过周书养在特稿行业的辉煌。十多年前的西安特稿圈,他是响当当的名震全国的大腕,他的稿子不仅在三秦大地引起种种震撼,更是经常在全国引起过强烈的反响。全国各地的特稿编辑们来西安出差,少不了要拜拜他的码头。在当年的中国特稿界,你要不认识西安的周书养、杜光利,那就好像现在你搞电子商务没听说过识马云、刘东强一样,你都不好意思出门。

周书养近照

十几年前,都市报媒体的兴起让特稿迎来黄金时代,特稿天然带有冷峻、思辨、深度、观察的属性,给当年看惯了官样文章的市民读者带来了足够强烈的视觉冲击。做一名特稿记者,外界听起来精英、荣耀,但其中的甘苦只有行内人才知道。记得有一年的盛夏,我和周老师同去山阳采访一起一恶性事件,到了当地天就要黑了,又下着瓢泼大雨,我十分揪心能不能在天黑前找到当事人家。那条山里的小路坑坑洼洼、特别泥泞,车陷到泥坑里半天开不出来。当的士司机听说我们是来采访这件事时,他说,就是找人抬车,也要把我们送过去采访。

采访的过程忍受辛苦,求证的细节反复推敲,行文的结构格外小心。不夸张地说,特稿记者就是在带着镣铐跳舞,每一篇稿子的出炉,都要经受火中取栗般的熬煎。但是,特稿作品一旦出炉,迎接它的又是什么样的命运呢?为弱者的悲惨遭遇鼓与呼,或许能换来弱势群体的感激,但是,要是揭开了社会的阴暗面呢?也许会引来他人的恶意报复!

周书养讲过一个他的故事。他曾经因为写新闻揭露过某公安干警的违法行为,这位警官大人来到报社上蹿下跳,扬言要揪出周书养狠揍一顿。编辑部的几位老师说,算了吧,就你这个怂式子,老周一拳就能把你打下楼。听说周书养长虎背熊腰、性情暴烈,这位警官大人惺惺作罢,打道回府了。

这当然是个冷笑话。特稿记者的尴尬由此可见一斑。特稿记者要去第一线调查,要时刻保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谨慎,甚至要乔装打扮去暗访,这都不算什么难事。做特稿记者的,谁没有过做着大巴车在各种乡村野路晃荡的经历,谁没有过被人多次拒绝的尴尬?但更难的是,特稿记者的独立调查能不被干扰吗?特稿记者的生存状况有人







































中科与白癜风患者同在
最好的白癜风治疗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ytshn43.com/wbls/10050.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