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记者 张静 图/记者 尚洪涛
夏榆告诉记者,中国报人散文奖是他非常看重的奖项,因为该奖项对于散文的理念他非常认同“现在我的业余时间分为两块,一部分用来写小说,一部分时间用来写散文散文是真实的表达,可以说对作家而言更能直抒胸臆,是非虚构的,对情感的抒发更为直接;而长篇小说的体量和容量更大,思想内涵也更开阔一些”在获得中国报人散文奖后,夏榆是不是也有打算在长篇小说创作领域中冲击大奖呢?例如茅盾文学奖,夏榆笑说:“没有这个想法,作家在创作时并不会抱着获奖的想法,这是两回事儿”
本报讯 (记者 周媛) 备受瞩目的第三届中国报人散文奖明日正式揭晓,今天,李敬泽、梁衡、崔济哲、熊召西安晚报征订电话政、麦家、彭程、殷实等评委兼嘉宾将陆续抵陕,出席明日在曲江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的颁奖典礼并为获奖作者颁奖
作家苏北是首届中国报人散文奖的获得者,他的散文《云片糕》打动了很多读者四年过去了,苏北告诉记者,他依然感恩中国报人散文奖这一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奖项:“我真的很感谢《西安晚报》和《美文》杂志设立的报人散文奖!”他说这四年来他依然坚持散文创作,先后推出了散文集《那年秋夜》和《植点新绿在心田》他开心地说:“好像产生的反响还不错”记者发现,这两部散文集在读者中的口碑很好有评论家认为,苏北的作品“其文淡雅,意境高远,深得汪曾祺真传”,“像一幅水墨画,独具魅力”作家凸凹认为,“苏北的文字心存善意,悲天悯人,免费西安晚报电子版温暖和煦,散淡平和”此外,苏北还推出了随笔集《忆·读汪曾祺》,书中既有苏北回忆的与汪曾祺先生的交往片段,又有对汪曾祺先生创作人生的深刻解读,通过这些细节,勾勒出一个平静、淡泊、含蓄、空灵的汪曾祺,在读者中产生了很大反响在汪曾祺去世15周年之际,现代文学馆还为这部随笔集召开了研讨会
文学依然神圣,报人还在坚守
第三届中国报人散文奖明日揭晓
散文最能彰显作家的真诚
省作协主席贾平凹认为,中国报人散文奖是报人们以独特眼光和宽广襟怀,以文学的崇高和立意,领会人生,关照社会,必将成就一批报人,也将打造出文学盛事
第三届“中国报人散文奖”征文活动从2012年5月开启,一年时间共收到应征稿件500余篇,在《西安晚报》和《美文》杂志共发表西安晚报报纸征文作品100余篇,作者遍及全国各地以及海外报纸媒体评委认为,此届报人散文奖应征稿件质量较高,充满真挚的人文情怀,显示了报人敏锐的视角和对社会人生的独特感悟,有些佳作甚至令评委们击掌叫好经过精心评选,目前十部获奖作品已出炉,将于明天正式揭晓
出席颁奖典礼各路嘉宾今抵陕
多年前,陈忠实说:“文学依然神圣!”这句看似平淡的话却深深触动了很多人,在筹备第三届中国报人散文奖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充满了感动无论是征稿阶段报人热情踊跃地投稿,还是评委们认真细致地评审,还有一天内读者几乎打爆了本报的热线电话,要求能参加第三届中国报人散文奖的颁奖礼连日来,有一种温暖的情怀充溢着每个人的心中
四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对作西安晚报发行部征订电话家而言,四年的时间却意味着文学的收获对中国报人散文奖来说,四年的时间可以变得更加有序,更加成熟前两届中国报人散文奖评选中,共有20位报人摘取这一奖项,今年又将有10位报人获得此奖可以说,他们代表着报人散文创作的最高水平谁能摘取第三届中国报人散文奖,着实令人期待在颁奖前夕,记者昨日采访了前两届获奖的代表作家,他们依然在坚守着文学创作,并表示中国报人散文奖的获得,是对自己创作的肯定,也对自身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悉,新华社陕西分社、人民日报社陕西分社、新华网、人民网、腾讯网、凤凰网等以及省市诸多媒体将对第三届“中国报人散文奖”颁奖典礼进行报道,在报道这一文学盛事的同时,必将掀起一个宣传西安的新高潮
非常看重中国西安晚报联系电话报人散文奖
作家夏榆是第二届中国报人散文奖的获奖作家,当时他正在《南方周末》工作,眼下他已经完成了从记者到作家的转型,成为一名专业作家他说辞职是为了更好地创作,因为当时他有长篇要写,所以他辞去了报社的工作,然而夏榆告诉记者,他并没有远离报纸,还在《南方周末》上开有专栏,也就是从记者变成了专栏作家“开设的专栏中发表的都是我写的散文,此外这两年我还出版了一本随笔集《黑暗的声音》”
苏北告诉记者,他喜欢中国文化的内涵和韵味,而散文是对这种内涵和韵味的最好表达“我们现在回望民国作家写出的文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而现在有些作家则混混沌沌,话都说不清楚,我认为散文是对语言最好的训练而且我一直坚定地认为,作家订09年西安晚报写出散文,无论读者的文化水平高低,他都能读出你的文字是否真诚,散文是最好的表达作家真诚度的文体”在坚守文学的同时,苏北依然在新闻媒体工作,是一名报人,他说自己还在《中国城乡金融报》担任安徽记者站站长,“一个作家要写出真诚的散文,首先要接地气,作为一名报人,就是接地气的最好方式因为新闻这个职业教给我们要能挨饿,能挨冻,不飘,不浮,能深入到生活的犄角旮旯里,所以西方的很多作家都是记者出身曾有人问我,在记者和作家两个身份之间如何转化,时间如何分配?我想说,作家创作的时间都是挤出来的,如果有大块的创作时间,而不接地气,那作家可能只有苦闷的份儿,而无法创作了”
前两届中国报人散文奖的获奖者中,大多数人坚守5号西安晚报着新闻岗位,并以“报人”这一身份奋斗着、骄傲着、努力着,有的人暂别了报人岗位这四年,有人加入了作协,有人推出了文集,有人开辟了专栏,还有人持之以恒在自己的博客上发着一篇篇轻灵优美的文字,报人散文依然绽放在文学的百花园中,多姿多彩以文学的名义,以报人的名义,对于第三届中国报人散文奖,我们充满了期待……
《黑暗的声音》出版后引发了轰动,该书以作者从矿工到记者的个人经历为主线,记录亲历及耳闻目睹的矿工、打工者、上访者等当代中国草根人群生活原貌,用自救、自律、自足的态度,书写黑暗、真实和封闭的生活书评人这样评价“作者用第一人称书写从矿工到北漂再到《南方周末》记者的个人成长史,记录矿难以外的矿工生命悲歌,西安晚报专题栏用书写和阅读温暖自己,叩问无穷尽的人性,因为书写黑暗是最高意义上的写作”
山西白癜风专科医院在哪里浙江最好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