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晚报

您现在的位置: 西安晚报_晚报理念 > 晚报内容 > 我们的耻辱

我们的耻辱

发布时间:2021-2-24 22:10:07   点击数: 3 次
请问盖百霖的副作用有哪些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80417/6172540.html

我们的耻辱

杨智文

今天,中国记协向全国通报了一起假新闻处理情况,再一次让我为我们同行不负责任的报道感到了耻辱。

据北京电视台《透明度》栏目7月8日播出的《纸做的包子》报道,在北京市东四环附近的一个早点铺出售的小笼包子“与众不同”,馅是废纸箱和肥猪肉搅拌而成。

报道说,摊主的加工点位于太阳宫乡十字口村的一间出租屋内,摊主将纸箱泡在装满水的大铁盆里,随后加入工业用火碱。纸箱因火碱的腐蚀性而褪色易碎。摊主将浸泡后的纸弄碎,加入肉馅中,再撒上一些猪肉香精,“包子馅”就这样制成了。包子熟后“肉馅”颜色看上去并没什么异样,很难看出肉和碎纸的区别。摊主称,用这种纸壳加肥肉做出来的包子,比真正的肉包子节省了大量成本,一天多赚近千元。报道还说,11日,左家庄工商所对这个黑窝点进行了突击检查,但摊主逃逸,执法人员对提供场所的房东立案调查。朝阳工商分局表示,近日,他们将联合相关部门对辖区内58户早点店进行全面排查。

中国记协的通报说,北京电视台《透明度》栏目7月8日播出的《纸做的包子》报道被证实为虚假新闻。这起虚假新闻严重败坏了国家声誉,严重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严重违背了新闻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严重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形象和社会公信力,令人震惊,令人愤怒。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代表全国广大新闻工作者对制造虚假新闻的行为表示谴责,要求新闻界采取切实可行的有力措施杜绝虚假新闻。

其实,这已是今年被公开报道的第三起假新闻事件。今年上半年,少数媒体听信谣传,炒作所谓香蕉染“蕉癌”“毒香蕉”,引起消费者的恐慌和困惑,给当地农民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虚假新闻的存在是新闻界的耻辱。虚假新闻干扰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恶劣的社会影响,也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今年4月5日《西安晚报》刊登该报记者的新闻,眉题是《倾注十年心血指导村民打造出“西北蘑菇第一村”》。主标题为《患癌女教授至今还在忙》,成为年三号假新闻。

《西安晚报》年4月5日的新闻全文如下:

本报杨凌讯“真得感谢西农大的宁教授,否则我们就不会有今天这样好的收入!”兴平市正东村村民魏华华逢人就夸。

正东村的大棚蘑菇项目,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女教授宁毓华在年给村民引进的。10年来,在宁教授手把手的辅导培训下,正东村的蘑菇大棚从最初3座已发展到多座,几乎家家都有大棚。全村大棚蘑菇年产值达万元,纯收入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西北蘑菇第一村”。

据了解,宁毓华教授多年来一直坚持深入农村生产第一线,指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正东村的大棚蘑菇更是倾注了宁教授的全部心血。年,就在村民发展大棚蘑菇的关键时期,年近六旬的宁教授被确诊为肺癌晚期,但她仍然坚持到村里指导和培训,让村民感动不已。

村民王玉珍对记者说,在宁教授的指导帮助下,村里人的日子一家赛一家,自己家今年的大棚已发展到了3个,最保守估计也会有1.8万元的收入。

其实,《西安晚报》的这位记者根本就没有深入去采访,而是信手拿来一个旧资料,为完成写稿任务捏造的,至于村民王玉珍对记者说的话,显然也是记者胡诌的假话。因为,这篇报道中说道的宁教授年已经去世了。当宁教授的家属拿着报纸找到报社时,《西安晚报》社不得不在4月12日的报纸上刊登致歉:

“本报4月5日刊登了《倾注十年心血指导村民打造“西北蘑菇第一村”》一文。经查实,文中患癌女教授宁毓华已于年去世,谨此向宁毓华教授亲朋及广大读者致歉。”

一直被人们看作真实事件的代言人的记者,却不时为不辨真伪的公众提供了一条又一条的假新闻。看来,在我们的周围,为人们提供资讯的新闻媒体实在让人不能再相信了,这是我们新闻同行的悲哀,也是中国媒体的悲哀!

年7月20日于宝鸡市经二路

您的每一份支持都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ytshn43.com/wbnr/12813.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