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那份念想
----网络寻亲纪实
文/张萍
前不久,在文友伊汉波的空间读了他写的《中秋思故人》一文。那平实的文字,动人的真情,让我很感动。而由此引出的一段网络寻亲故事,更是让人感慨万千。
文中写的是三十年前伊汉波从部队到甘肃张掖一家工厂学习时,遇到陈道瑞大姐一家真诚关照他的故事。陈大姐当年是他科室科长及老师,美丽善良、贤良聪慧,她和家人视这个从外来的小伙子为亲兄弟……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岁月,那份胜似亲人的感情成为作者强大的精神支柱与理想的依托,让身在异乡的他感到无限温暖。由此,作者与大姐夫妇及三个孩子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几年后伊汉波离开张掖,最初几年他们还保持书信来往,但几经辗转相互失去联络。尽管作者也曾通过各种方式寻找,但最终没一个确切的消息。于是,作者望月兴叹:“做人讲良心,处事重情义。月满中秋,我再一次对家人说,我这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想再见一次陈大姐的面。这不为其他,只为这三十年的念想,从未停歇。”
该文章感情真挚、朴实无华,毫无做作虚假之态,伊汉波把陈道瑞一家人的为人善良描述得淋漓尽致。读罢我当即与作者在QQ中沟通,鼓励他想办法找到这家好心人。他坚定地说,是啊,人这一生活着就是为了一个“情”字,我一定要找到这家人!万一不行,就去央视《等着我》栏目寻找!我为作者这份寻亲之志而感动。因故事发生地是在甘肃张掖,我一激灵,突然想到甘肃平凉有个“三棵树”的文学群,该群不仅有我的好网友,而且其群主孟春贤还发表过我几篇文章。尽管彼此不认识,交流也不多,但我相信网络虚拟背后还是有真诚,更何况文友相亲。于是,在征得作者本人同意后,当晚我就把《中秋思故人》发给群主孟春贤。孟老师读后,与我感同身受,立即在群里贴出此文,还配以评论加号召:“这是一个引导人心向善的感人故事。请大家帮忙寻找陈道瑞,尤其张掖的朋友请留意!如有消息,请第一时间与我联络!”——此文一发出,跟贴者一批接一批,有人写道:“孟老师,我被此文的真情感动了!愿天下好人永远平安幸福!”有文友说:“作者重情重义,值得大家帮助!”
仅凭一篇小文贴在一个小圈子里就想找到陈道瑞,无异于针坠大海,毫无涟漪。对此,我也不抱多大希望,只是以碰碰运气的心态去试试。没想到,才两天就喜讯连连。《三棵树》杂志编辑易帆在群中发声调侃,我也挤进群里调侃他。孟老师见后立刻说:“一位山西的文友有可能知道陈道瑞。”我说不可能吧?孟老师说,只要遇对了人一切皆有可能!就这样,山西文友雪儿走到了寻亲的前台。雪儿真名叫什么,我一概不知,但说她有一位张掖的文友叫王金华。她将这篇文章转发给了王金华,请王金华帮忙寻找。无巧不成书的是,伊汉波文中所提到的张掖地区西关农业机械厂恰恰也是王金华当年工作的单位,并且王金华还认识陈道瑞。戏剧性的情节,巨石击水的涟漪,恍如梦中一般,让人既惊又喜!
随即我加山西雪儿为好友。据雪儿讲,她去张掖时,王金华曾热情款待了她,她相信王一定会想办法找到陈道瑞。但王金华说,虽然自己和陈道瑞曾经是同事,但陈的一家离开张掖很多年,想急于找到也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这无疑是说要有耐心,同时也要有各种心理准备。
那几天,我就像激动的寻亲大使,与山西雪儿保持着网络热线,而雪儿又与张掖的王金华保持密切联系。但我也有一种莫名的担忧,这么容易就有了陈道瑞的消息,会不会是文友们在开玩笑呢?伊汉波一语中的:“我相信她说的一切,因为任何人没必要去开这玩笑!”后来我又加了王金华为好友,通过聊天,我发现这位四十多岁的张掖女子,热情爽朗、落落大方。她真诚地告知,她确实与陈道瑞是同事,只是七十多岁的陈大姐早就退休,并离开张掖二十多年。但她称,自看了文章后,就想方设法联系过去的同事,向所有的人打听陈道瑞的消息。
有同事告知王金华,陈道瑞现在西安小女儿赵璇家里居住,可没人知道赵璇的联络方式。王金华还说,当年在西关机械厂工作的很多老同事都记得伊汉波,都说他这个湖北佬是当兵出身的。她在确定文中所写的都是真人真事时,也极为感动,便把《中秋思故人》这篇文章铺天盖地发给所有的朋友,让大家共同想法寻找陈道瑞的联系方式。末了,她真诚地对我说:“请转告伊汉波!我一定会帮他找到陈大姐,因为我也算是他的同事。我已把文章发给陈大姐的儿子赵虎的同学了,听说赵虎在兰州。我再三叮嘱赵虎的同学,一定要找到赵虎!如果有了赵虎的电话,陈大姐就等于找到了!我们所有的人都被伊汉波的文章感动了!不为别的,就为他的念旧与重情,我们也要帮他圆那30年的梦想:找到陈道瑞!”当我把这些对话分享给伊汉波时,他感激地说,你太厉害了,网络太了不起,天南海北都有你的朋友!仅凭一篇文章,在这短时间就有这么多的好消息!我说,世间还是好人多啊!
花开两枝。第三天,山西的雪儿再次把伊汉波的文章贴到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果不其然,当晚我正在网络与其他朋友说起这件事,王金华的头影就在欢快地闪现。她兴奋地告知陈道瑞的电话,说是马兰联系上的,是她上海朋友的儿子联络到赵璇,第一时间就报告了所有人寻找陈道瑞的故事。赵璇告知母亲,他们全家都喜极而泣。在得到陈大姐的手机号码时,马兰打电话再三叮嘱王金华,快点告诉伊汉波:陈道瑞找到了!得知这个消息,正在与朋友聚会的王金华,激动地放下饭碗,迅速在网上向我告知这一切。她说,真是太高兴了,终于圆了伊汉波的寻亲梦!
写到这儿,我再一次被他们感动。虽然只是短短的四天时间,我却知道有无数的朋友在为寻找陈道瑞之事而努力!他们在我面前都是报喜没报忧,这中间的曲折过程只有他们明白,涉及面牵连到甘肃、江苏、江西、山西、陕西、上海、山东、吉林、海南、湖南、湖北等十几个省份的朋友。我在网络里,代伊汉波一一感谢参与这件事的主要友人,尤其是王金华。她说,我只是打了些电话,只不过将伊汉波的文章发给很多人。如果不是因为大姐和我曾是同事,不然哪会这么快找到呢?当我感激山西的文儿雪儿时,她说,我只不过因为感动而将文章转发给王金华,因为她就在张掖啊!当我再次感谢《三棵树》孟老师,感谢他提供的“寻亲平台时,他说:找到了陈道瑞就好哇!我们大家都是为了伊汉波的一个念想而努力!
是啊,我们都是为了伊汉波30年的一个念想而努力!现在,伊汉波的万里寻亲梦在网络里告一段落。当他与西安的陈道瑞大姐通上电话时,双方都激动不已。陈大姐说,你一篇文章在短短几天传遍了大江南北,读了你的文章,我两夜没睡好……听得伊汉波几度热泪盈眶。写着这篇感人的网络寻亲记,我憧憬着一幅幅美好的画面:伊汉波与30年未见面的大姐全家人相见的场景,该是多么的感人啊!还有西北他众多当年的同事,如果再度相逢,该有多少叙不完的情……而在这寻亲的过程中,我是收获最大的人!不光神奇地在帮伊汉波找到30年未见的陈大姐,还在网络收获了真诚的友谊!山西的雪儿因此与我成为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和张掖王金华也成为彼此信任的好姐妹。我们大家相约着,哪年哪天在哪个城市相逢,一定要在桃花底下煮酒,话说我们都爱听的故事!
伊汉波再三感谢我,说不是我用心良苦地做这些,就不会产生这一系列的感人故事。而我想说的是,最该感谢的人是作者自己,他把真挚的感情糅到《中秋思故人》一文中。是他的知恩与感恩之情感动了所有为这件事而努力的人,是文字的力量牵动了网络众多文友的心。大汉民族讲究家国情怀,而人怀旧与感恩,既是一种自然规律,更是好人行好运,人心向善的精神折射。天助人助,你助我助,和谐社会一家亲,不又正是我们当今社会的共同祈盼吗?
此时,我的脑中突然蹦出了一句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祝福所有充满爱心的人,愿人人珍惜美好的人间情份!
作者张萍20世纪70年代出生,湖北黄冈人。自幼爱好文学,中学时就有文章见诸报端,文学作品散见于《莫愁》《厦门日报》《厦门晚报》《黄冈日报》等。青年时期赴沿海城市厦门打工,在世界强企业工作多年,目前从事教育培训行业。现定居武汉黄陂。
华亭县文学爱好者协会简介
年元月,由马忠良、刘杰、薛晓勇、刘英、马路明发起成立三棵树文学社,创办《三棵树》文学报,由马忠良任社长,刘杰、薛晓勇任编辑,年3月更名为华亭县文学爱好者协会,马忠良任会长,刘杰、孟春贤、曹根勤任副会长,毕琴任秘书长,并在华亭县民政局注册登记,具有法人资格的合法组织,有县内外会员一百多名。内设《三棵树》编辑部,顾问史征波,刘杰任主编,年1月孟春贤任主编。同年11月改选为会长由孟春贤担任,副会长由曹根勤、毕琴、金枭担任,张永红任秘书长。顾问刘振华,史征波,曹根勤任主编,毕琴、张永红任副主编,王敏英、高小荔任编辑。有10多名会员出版散文、诗歌、小说书籍,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文学作品多件。六年来,《三棵树》文学报出版70期,登载文学作品篇,其中诗歌首,散文篇,小说20篇。
三棵树有话
就说
点击右下角“评论”
想说什么说什么...
点赞是鼓励打赏是动力
赞赏
人赞赏
西宁白癜风医院北京什么时候治疗白癜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