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晚报

您现在的位置: 西安晚报_晚报理念 > 晚报群众 > 媒体强化科学传播的时代使命

媒体强化科学传播的时代使命

发布时间:2018-9-17 19:47:37   点击数:
“科学传播”的概念是0世纪30年代末由英国社会学家和科学学奠基人贝尔纳(JohnDesmondBernal)提出的。60年代,英美等西方国家兴起“公众理解科学运动”,并于80年代开始的新技术革命达到高潮。年,英国皇家学会组建公众理解科学委员会,并发表《英国:公众理解科学》长篇报告,强调“公众对科学技术更好地了解是促进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因素”。①广义的“科学传播”包含了科学共同体内部的信息传播,如学术交流。本文向“公众理解科学”方向靠拢,取其狭义的界定,即“将科学讯息透过传媒传播给一般大众”,②而国际公认的值得传播的“科学”,则是广义概念,包含了“技术”。在上述界定和概念的范畴下,科学传播的呈现形式,便是通常所说的各类科技新闻和科普作品。

一、专业化科学传播有望东山再起

就在笔者撰写此稿时,《南方周末》一篇科普文章因遭剽窃而进入公众视野。剽窃者居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一位研究员,其面对作者批评的恶劣态度备受斥责。而这篇发表在7月日的题为《换头术,最大的难点在哪里?》约字的文章,本身是一篇非常优秀的科普作品。此类科技题材的深度报道或文章,近年频频出现在该报文化板块的“科学”专栏里,成为该报一大特色。如去年7月5日该报刊发的《手术也可以这样做——让人目瞪口呆的医学奇迹》,同样引人入胜。该专栏与《南方日报》年创办的深度科技报道专版《科学能见度》以及《南方都市报》近年开设的《科学》专版,合力为“南方系”营造出科学理性的舆论锋芒。而展望全国,此类科技专版或专栏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地综合性主流日报中,大有重拾0世纪80年代科学传播辉煌的迹象。

中国的科学传播,大致经历过三次高潮。第一是清末民初的“五四”运动之后,在对“赛先生”的全民推崇下,媒体对传播西方科技成就充满热情。当时的“四大副刊”(即《晨报》的《晨报副镌》、《京报》的《京报副刊》、上海《时事新报》的《学灯》、上海《民国日报》的《觉悟》)不仅刊载郭沫若、茅盾、鲁迅、沈从文等大批文豪的佳作,也争相发表马寅初、梁思成、张竞生等科学专家的科普作品。原《人民日报》教科文部主任罗荣兴曾做过统计,仅年,除《京报副刊》之外的上述三大副刊,就刊登了有关自然科学的报道和文章篇。③当时还涌现一大批专业科技报刊,如《科学》《地学杂志》《农学报》《医学报》等。茅以升、竺可桢、李四光、严济慈、吴有训、陈省身等科学家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过文章。④

第二次高潮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50年代中后期。当时是社会主义建设大干快上,全国学习苏联(苏联专家带来了很多先进的科学技术),还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报刊上科技报道大幅增加,包括“中华”系列及《科学大众》在内的一大批专业科技和科普杂志也都是在那个时候创办的。改革开放初期迎来“科学的春天”,随着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新技术革命西风东渐、大批科技人员得以“解放”、尊重知识成为全民共识,中国出现了第三次科学传播高潮。这次高潮的力度和波及面前所未有,综合报纸创办科技、科普专版成为时尚,大量科技报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发行量超百万份者不下10种),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名校纷纷开辟科技新闻教育专业。这次高潮一直持续到0世纪90年代中期。

吊诡的是,0世纪末中国媒体产业化和市场规模双双达到巅峰、报业进入黄金时代时,其科学传播的专业化竟然逐渐式微。大量科技报刊急剧衰退甚至停刊,报纸上的科技专版明显减少,很多专业的科技记者改行成为“万金油”。这固然与媒体内容丰富、科技信息渗透到日常报道有关,但抛弃专业化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缺乏专业意识的记者编辑,将任何科技事件与社会新闻、娱乐新闻等同对待。每逢重大涉科技事件,民众需要的科学解读常常缺位。一些引起国际







































哪家白癜风医院权威
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ytshn43.com/wbqz/10206.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