宕昌生活网广告合作!
联系
来源:陇南市宕昌县哈达铺长征纪念馆(ID:hadapuchangzhengjinianguan)、兰州晚报
“信仰的力量”——哈达铺的华丽转身
即将竣工的哈达铺火车站
红军鞋一年销售上万双
周老板的“红军凉粉”一天能卖五六百碗
8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以及后来的二、四方面军长征途经哈达铺时,这里是川甘交界最著名的商贸重镇,仅各种商号就有八百多家。红军不仅得到了物资和兵源补充,建立了以哈达铺为中心的苏维埃政权,还从这里得知了陕甘还有红军和根据地的重大讯息,从此开启了落脚陕甘暨全民族抗战的伟大征程。80年后,兰渝铁路与成兰铁路在哈达铺交汇,两条铁路呈“人”字形,而哈达铺就是这个“人”字的连接点、支撑点,交通枢纽地位再次凸显。一个大大的“人”字,将使哈达铺成为带动周边发展的排头兵,也成为哈达铺华丽转身的助推器。
一条街,留下长征最全记忆
哈达铺红军长征旧址坐落在一条长约多米的街道上,这里是红军在长征途中走过的最长、保留当年原貌最完整的一条街。被誉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第一街”。这条老街当年生意兴隆、贸易繁荣,川商、晋商、陕商、徽商纷纷在此开铺经商。整条街分布着大大小小二十三座经营药材生意的商号和众多的日杂生活用品店铺。进入街口,放眼望去,清一色的砖红色的墙面在蓝天的映衬下格外醒目,脚下的青石板路上仿佛还能传来当年红军经过时整齐的步伐和驮着各种物资的马帮匆匆赶路的马蹄声。
“义和昌”药铺是年9月20日红军到达哈达铺后,毛泽东和张闻天的居住地。它地处上街,由三间北房和十一间临街铺面组成,都是平瓦房。北房为原建筑,中间正厅是当时中央办公室,左间是毛泽东住室,右间是张闻天住室。房门中央上方悬挂着中共中央原总书记胡耀邦题写的“哈达铺纪念馆”匾额。临街铺面是按原貌修建的,当年为药铺。院子里的三棵沙果树,据当年房主回忆:自毛泽东离开此屋后,原本独立的三棵树根紧紧地连在一起,当地民间至今留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印证着这个历史传奇,“三军同心打老蒋,古树连根降吉祥”。虽听似传言,但却是民心所向。出于对历史的尊重和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爱戴,当地苏维埃烈士遗属集体捐赠了名为“同心树”的石刻,以此教育后人铭记历史。
“同善社”是当年的红一方面军司令部,所有房屋均为原有建筑。“关帝庙”是红一方面军团以上干部会议旧址,在离“同善社”东面约多米之外的下街,旧建筑毁于“文革”,现在的大殿、左右偏殿及过厅均为年按原貌恢复重建。
“关帝庙”东南约米即“张家大院”,这里是红二方面军指挥部。年8月,贺龙、任弼时、肖克、关向应率领的红二方面军在四川甘孜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按照党中央、毛泽东制定的“速出甘南、抢占腊子口、攻占岷县”的指导精神,制定了“岷洮西固”战役计划。八月二十五日,红二方面军六团先头部队出腊子口到达哈达铺,九月一日至十日,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二军团和三十二军全部到达哈达铺,总指挥部就设在这座院子里。总指挥贺龙、政委任弼时、副指挥肖克,副政委关向应,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红二方面军参谋长李达全部住在总指挥部里。大门上挂着原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肖克将军年题写的“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匾额。现在,走进这座院子的人,都会被雕塑“一步好棋”吸引——贺龙和任弼时坐在院子里下象棋,二人在楚河汉界间展开对弈,谨慎的任弼时手持棋子陷入沉思,久久不能落下,豪爽的贺龙则催促他赶快想出下一步。这一步,可能是棋局间的一步,也预示着革命的下一步。
陪同我们采访的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讲解员卯晓琴说,这条街是按照拆旧如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提升改造的,沿街的民宅建筑都留存着长征时期的原貌。唯一的不同是,当时的土路铺上了青色的地砖,行人再也不会“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了。
接过母亲的针线,做永远的红军鞋
“送得哥哥前线去,做双鞋子赠送你。鞋上绣了七个字,红色政权万万岁。”这是民间关于红军鞋的歌曲。红军长征两万五千里,用他们的双脚翻雪山过草地,那一双双草鞋,见证了红军的足迹。
“红军到哈达铺时,很多战士穿着草鞋,有的甚至都没有鞋穿,是用破衣服撕成布条绑在脚上的。”哈达铺拥军鞋业有限公司高月菊说,他们从小听着红军的故事长大,母亲和当时哈达铺的众多百姓一样,也给红军送了自己做的千层底布鞋,支援红军长征。
年,高月菊和他的丈夫徐文林将这份记忆延续和传承下来,从小作坊做起,尝试着开始了做鞋的营生,并给出售的新鞋起了个好听的名字“红军鞋”。人们对红军鞋的喜爱让她始料不及,她制作的红军鞋,一时供不应求。发展到今天,红军鞋厂已经由当初的小作坊,变成了占地面积约平方米的现代化工厂。
高月菊拿起一双红军鞋介绍说,“一双红军鞋从最初的棉布、麻绳等原材料算起到完成商品包装,大概要经过搓麻绳、纳鞋底、做鞋面三大工序在内的撑麻、贴背子、裹底子、刻样子、贴面子、粘里子、包鞋口、扎垫子、修鞋底、上楦子等二十多道流程。一双鞋底若采用全手工纳制,这种千层底要经过一千九百多个针眼。做这样一双有着密密麻麻针脚的鞋底,一般要耗费两天的工夫。
如今,红军鞋厂已有30多名员工,都是附近的村民,这些乡亲们,农忙时间在家纳鞋底,到厂里拿计件工资。家远一点的把活带回家去做,农闲时都在鞋厂来工作,成了“不坐班”的上班族。鞋厂带动了贫困妇女和残疾人实现居家灵活就业,年8月,成功创建为“陇原巧手”省级示范基地。去年,鞋厂的生产规模达到2万双,利润70多万元。“红军鞋”的销路已走出甘肃,进入上海、北京、西安等地。
“哈达铺作为红军长征的转折点,受到越来越多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