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晚报

您现在的位置: 西安晚报_晚报理念 > 晚报群众 > 秦汉修建驰道,运输青州丝绸丝绸贸易频繁

秦汉修建驰道,运输青州丝绸丝绸贸易频繁

发布时间:2021-10-6 14:01:27   点击数:

秦汉修建驰道运输青州丝绸

临淄三服官为汉代丝绸生产机构之一,产品部分通过丝路流传外域。汉朝政府则加修干道加强青州的丝绸运输。如今部分出土物品说明,早在战国时期,青州已与西域有所往来,这无疑是陆上丝绸之路贸易的先声。

青州出土的蜻蜓眼状玻璃珠

香山汉墓出土的纯金环首刀柄

青州西辛村战国墓出土的列瓣银豆盒

青州所辖三服官丝绸全运往长安

众所周知,汉代丝绸之路的东端,是当时的京都长安,那么,长安城中的丝绸又来自何方呢?

据《汉书》记载,汉代最重要的丝绸产地有三处:东织室和西织室、三服官、襄邑服官。其中,东西织室设在长安,由“织室令丞”主管,是“主织作缯帛之处”。

《汉书·贡禹传》载:“故时齐三服官输物不过十笥(sì,盛衣物或饭食等用的方形竹器),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可见,汉代三服官就设在距今青州城西仅三十里的齐都临淄,总归青州刺史节制。从消费金钱的数量上看,东西织室远不如三服官。

襄邑服官设在陈留,产品主要供九卿以下官员做服饰之用,其产业无论规模、花色、品种都远不如临淄的三服官。

临淄的三服官,为皇室提供大量的丝织品,并且产品也是一流的。《汉书·元帝纪》注引李斐曰:“齐国旧有三服之官,春献冠帻縰为首服,纨素为冬服,轻绡为夏服,凡三。”除此春、夏、秋三服之外,还有“绮绣”。绮是“织素为文”,就是素地织纹起花的丝织物;绣是“刺彩为文”,就是彩色丝线在丝织物上刺织出各种图案或文字。另外还有“冰纨”,是指细致、鲜洁、素白的丝织品;“方空縠”,是指花纹方空,纱薄如蝉翼的丝织品;“吹絮纶”是指轻薄似絮,细致轻柔的丝织品。这些都是西汉三服官所生产的最精美华丽的织物。

据载,产自三服官的精美丝织品,全部运往京都长安,除汉皇室自己消费一部分外,另外一部分则通过始于长安的丝绸之路到达域外。这说明了长安只是丝绸之路的集散地,而并非丝绸之路的开端和源头。

凿通丝绸之路,是西汉政府一项富国强兵、抗击匈奴来犯的国策。当时楚汉之争刚刚结束,经过多年的征战,国库空虚,不堪抵御匈奴的南侵。为了谋求和平,在“和亲”“怀柔”的政策下,将大量的丝绢连同美女一块赠送给匈奴。“天子好宛马,使者相望于道。”经过一场“白登之围”,汉王朝才深感缺少良马的重要性,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积极谋求远在西域的大宛国的良马,以绸易马也成为当时的主要手段。

汉代加强丝绸运量修三条要道通青州

在秦始皇时,已经修建了一条由咸阳出发,直达燕齐的驰道,成为贯通东西的通衢,加强了对东方的统治,加大了对丝绸的索取。至西汉中期,汉朝政府为了加强青州地区丝绸的运输量,又连续修通了三条通向青州地区的运输干道。“一条可称为北路,由今西安(长安)东北出发,自蒲津关渡河,北上经太原、石家庄,东南行至济南(到青州);一条可称为中路,由长安出发,东过潼关、三门峡、洛阳,直抵定陶,由定陶东去兖州,至济南一带东去,抵淄博、青州等地,这是东方丝绸之路的主干线;第三条可称为南路,此路自长安到洛阳与中路重合,然后自洛阳东去,经郑州、开封、商丘抵达徐州,再由徐州一带往东北行,抵山东(青州一带)的莒县、诸城(《丝绸之路探源》)。”三条路虽几经辗转,最后都是以青州地区为目的地。这就说明,西汉时期,青州地区生产的丝绸,已经成为丝绸之路上丝绸供应的主流,因此青州也成为丝绸之路最主要的源头。

甘肃威武磨咀子曾出土了一副漆纚(xǐ)冠,是临淄齐三服官时的产品,这是青州地区官方手工业产品出现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物证。

在丝绸之路上的重镇高昌(位于吐鲁番市东45公里处火焰山南麓木头沟河三角洲)附近,就出土过“赤绨”,平纺,每平方厘米的经纬线支数是18×18支。《急就篇》说:“绨,厚缯之滑泽者也。”这种丝织物品是汉代青州地区的特有产品。

出土战国波斯银盒发现丝路贸易先声

年,在新疆民丰县的尼雅古城就出土了东汉时期的一块裙子残片,其花纹为黄色菱形纹提花的绮,原产地也是在青州地区。

不仅如此,年香山汉墓中出土的那件纯金铸造的环首刀柄,就是一件价值极高的舶来品。该器物的形象是一种草原食草动物与鹰的复合体,其头部与前腿都是食草动物的躯体,唯独嘴部变为鹰的喙,是典型的斯基泰文化的产物,这种文化源自黑海东岸,无疑是沿着丝绸之路向东传入的。同时出土的还有两件银质列瓣银豆盒,则具有明显的西亚波斯风格。

早在年,青州西辛村战国时期的齐王墓出土了两个近东艺术风格的列瓣银豆盒。这个发现把近东艺术传入山东半岛的年代,从秦代提前到战国时期(前—前年)。就目前所知,这种列瓣纹金银器最早见于近东埃兰文明(伊朗南部),工艺传统后来为波斯人、帕提亚人所传承。伊朗近年发现一件高17.8厘米、口沿刻有埃兰文的银器,年代大约在前九世纪到前六世纪,其艺术造型与青州齐王墓出土银盒如出一辙。

除了埃兰银豆盒外,青州地区战国墓还出土了一种来自西方的蜻蜓眼状玻璃珠。以上足以说明,早在战国时期,青州已经与西域有所往来,这无疑是陆上丝绸之路贸易的先声。

丝绸贸易频繁佛教藉此入青

北朝时期,丝绸在西方几与黄金等价,波斯使节与商人源源不断地来朝贡和贸易。佛教沿丝路传入青州。唐对外赏赐、互市,流通兑换,对内皇室用度等,大都是青州地区产的上等丝绢。

龙兴寺遗址出土的北齐贴金彩绘思惟菩萨石造像

龙兴寺遗址出土的佛像袈裟上所绘胡人

北齐商旅驼运画像石

来使带走大量丝绸佛教借此传入青州

西晋政权灭亡之后,司马睿建都建康,丧失了对黄河流域的统治权。这时北方各族逐鹿中原,相继建立了15个政权。对于少数民族和游牧部落来说,牛马羊他们并不缺乏,因为当时的丝绸在与西方的贸易交流中获利丰厚,所以他们掠夺的主要财物还是丝绸,尤其是青州地区出产的高档丝织品。

在北朝时期,运到亚历山大或君士坦丁堡的丝绸,几乎与黄金等价,波斯使节与商人也源源不断地前来朝贡和贸易。

北魏文成帝太安元年(年),波斯萨桑王朝首次遣使来华,带走了大量丝绸。北魏孝明帝神龟元年(年),又派使节朝贡,获得大批丝绸的赏赐。北齐天统三年(年),萨桑王朝仍有使者来朝。这一时期,西域龟兹、疏勒、乌孙、悦般、温盘陀、鄯善、焉耆、车师等各国都争相与朝廷沟通,并进行丝绸贸易。北魏也遣使出使波斯帝国,并与中亚的口厌哒、西亚的萨桑、小亚细亚的东罗马、中亚的贵霜、印度的笈多王朝保持着密切来往。以上地区的佛教文化也因之传入了青州地区。

年,青州龙兴寺遗址出土北齐佛像的雕刻风格,多都带有浓郁的笈多王朝时期的艺术风格。

年,考古工作者从新疆民丰古墓中发掘清理出土了北魏时期的方口锦履,年在青州博物馆南邻发掘清理出土了一批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造像,其中一件造像脚上穿着一双鎏金方口履,与新疆民丰古墓出土的在形制上极为相似。或许民丰出土的方口履原产地就是青州也未可知。

通过丝绸之路,众多的西域人来到青州,或传播佛教,或定居淹留,或进行丝绸物产交易,从而加深了思想文化的交流。青州驼山的佛像造像群中,一窟造像的石壁下方,有一个西方弟子雕像。这位弟子很可能就是建造佛窟的施主,他头戴瓜皮小帽,身穿翻领长袍,腰系皮带,足蹬尖头皮靴,波斯人的相貌雕刻得生动形象,为青州石窟造像一绝。

龙兴寺遗址出土的南北朝时期石刻佛像中,有一件只保留肢体主干北齐鎏金卢舍那彩绘佛像。这件佛像身披彩绘袈裟,异常精美。在其右肩袈裟界格之空缘内,绘有三个胡人像。左侧胡人侧面而立,头发束于脑后,高鼻突起,两眼凝视;中间胡人满面髯须,眉扬鼻钩,身穿大袍,腰间束带,着靴;右侧胡人面向内,头戴尖顶皮帽,身穿交敛窄袖长袍,着靴,作沉思状。青州当时是北齐重镇,常有中亚的胡人来往。这些胡人很可能就是丝绸之路上的常客,沿着丝绸之路把佛教文化输送到遥远的东方。

石刻画展示贸易场面西域客牵骆驼运丝绸

年,在青州城南3公里傅家村发现一座建于“武平四年(年)”的石室墓,出土了九方石刻画像石,刻画了墓主人生前参与丝绸贸易的场面,其中有五方刻画着胡人的形象。

“商旅驼运图”展示的情景是:天上双雁高飞,其下一匹带鞍前行的骏马,再下是一匹背负着层层叠叠丝绸的骆驼。骆驼的峰鞍上还系着长途跋涉时用的水壶。骆驼张嘴昂首,跟随于前行的胡人之后。胡人短发卷曲,高高的鼻梁,脚穿长靴,腰系香囊。

“商贸洽谈图”画面中有三个人物,“主人”端坐束腰圆凳之上,头戴上翘折巾式冠,左手举杯状物,右腿盘于左膝之上,悠然地与客人对谈。而与“主人”相对站立着的“客人”,深目钩鼻,头发卷曲,姿态谦卑,从形体和服饰上判断,无疑是从西域而来的客商。

这九方画像石,足以说明北齐时期,青州地区与西域有着广泛的商贸往来,其中丝绸贸易占据主导地位。

有许多专家说傅家村画像石刻画的胡人是粟特人的形象。粟特人在北朝时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掮客。仅在北魏初年,就七次派使者来中原。大约在年前后,粟特王朝分裂为悉万斤、米国、安国、东曹国、何国等九个分国,即中国史书上所谓的昭武九姓。分裂后的九个国家对与中原做丝绸贸易更加依赖,往来更加频繁。

开元年间颁《关市令》控制丝绸用度和交易

隋王朝统一中原后,加强了对西域经济贸易的控制权。隋炀帝为了增进同西域的联系往来,公元年,华容公主远嫁高昌国王曲博雅。又派云骑尉李昱出访波斯;使臣韦节出访罽宾(今克什米尔)等国。各国也不断派来使节。到唐代中期,逐渐形成万国来朝之势。

唐开元天宝年间,每年要收入绢帛余万匹,这些以绢代赋税的丝绸来源仍然是青州。据公元年资料统计,青州地区纳绢户数为户,纳绢人口数为人,占全国纳绢户口人数的三分之一。

《太平广记》卷引《广异记》云:“开元初……天下唯北海(青州郡)绢最佳。”所以对外赏赐、互市,流通兑换,对内皇室用度,军队供给,大都是青州地区所产的上等丝绢。唐朝初年,一次就赏赐突厥使节绢匹,每次出使赠送青州地区上好的丝绸自然也是首选。在唐代与回鹘的绢马互市中,一年要支付数十万匹绢,有时一年高达百万匹。朝廷为了更有效地掌控青州丝绸的用度和交易,颁布了《关市令》,规定“锦、绫、罗、縠、绸、绵、绢、丝、布、牦牛尾、珍珠、金银、铁并不得度西北边诸关及沿边诸州兴易”。因此,长安成为丝绸之路上最大的集散地,而青州地区则成为最大的货源地。

杜甫《忆昔》诗云:“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描写的是在青齐漫游时见到的情景。青州最知名的丝绸产品是“仙纹绫”,为皇室贡品。青州还设有专门管理丝绸业的机构,丝绸收入成为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

当时有“北绢南布”之说,北方诸州擅长织绢,南方诸州擅长织布。名臣薛兼训任浙江节度使时,募军中未娶妻的军人,多给财物,鼓励到江北青州、徐州一带娶织妇回去,每年得数百名织女,浙江的丝绸业因之得以迅速发展起来。丝绸染织业的发达,也造就了一些知名的商贾富户。《太平广记》记载:“青州北海人李清,世代经营染织业,子孙和姻亲数百家,都在青州经商,家中集财百余万。”



转载请注明:http://www.ytshn43.com/wbqz/13928.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