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西安是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的高级记者,曾任人民日报驻陕西记者站站长兼西北联合党支部书记,是人民日报的优秀党务工作者,也是人民日报30多个记者站中第一批晋升为正厅局级的站长
“无巧不成书,有情乃文章”
在陕西和西安,“记者孟西安”,富有着极高的知名度无论是在《西安晚报》,还是在《人民日报》,40多年的记者生涯,使他成为报业传媒的精英人物尤其是在人民日报社工作的近20多年,他为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及各种报刊,采写了大约5000多篇宣传陕西和西安的各类新闻稿件,其中报道西安的稿件就有千篇之多他用自己的新闻实践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赞誉
人间贵有真情,文章也贵在有真情孟西安认为,消息好比发电报,通讯好比写信因此,写信(通讯)要比西安晚报订报卡简约的电报更能抒发人的感情因此,写消息要简约明了,写通讯(或报告文学),更要注重“情”的注入和挥发而这种情是不能靠文学的合理想象或关起门来编凑出来的,一定要到实际生活中深入采访,切身感受才能获得
“我是从西安晚报走进人民日报的”
此后,他与记者张愈昇(后调新华社)、何黄彪、刘炳琦等人采写的西安卫校“八百闺女”、知识分子唐安华受迫害等新闻也产生了广泛影响特别是由他和通讯员一起冒雨采访的第四军医大学学员张华舍己营救落入粪池老农的新闻《古城又一桩感人的新事》(刊1982年7月14日《西安晚报》),最早报道了张华的英雄事迹,后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等10多家报纸转载或刊发,荣获1982年全国好新闻奖,这是陕西省第一个获得的全国西安晚报经济专刊周新闻奖同时,还在全国引发了“大学生救老农划算不划算”的大讨论
“记者应当做书写当代《史记》的司马迁!”孟西安说,一张市报,回过头一看,应记载了这个城市的历史;一张省报,回头一看,也应记载了这个省的历史;人民日报等中央报刊,回头一看,也应记载着共和国前进的历史
(本文来源:西安日报)
脚底板下出新闻他的足迹,遍及陕南、陕北和关中大地他曾沿着红军到达陕北走过的长征路,深入到延安和榆林的山山峁峁连续采访了10多天,在人民日报头版发表《青山常在、碧水长流》《初秋季节访吴旗》等稿件之后他又数十次到延安、榆林采访,写出了《再回延安看母亲》(此文选入复旦大学新闻辅导教材)、《释放南泥湾的能量》《火车开到南泥湾》《窑洞之光》(被评西安晚报投递为“毛主席走过的地方”征文一等奖)等名篇佳作他曾深入到陕南水灾灾区10多天,跋山涉水,走访了上百名干部群众,采写了《生死关头见形象》《坚强的保垒》以及模范乡党委书记朱显发的通讯《饱蘸热血写人生》多次登上位于安康白河县山顶的兴隆村,采写了《咬住青山》《一张蓝图干到底》的通讯,报道了该村先后10位村支书带领群众治山治水奔小康的事迹;他曾亲临渭南渭河抗洪第一线,冒雨采写《情系群众挽狂澜》的长篇通讯,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另外,他与新华社记者边江合写的宣传乡党委书记田建国的长篇通讯《生命为人民燃烧》,由他采写的反映农村党支部书记马光行的长篇通讯《当好领头雁》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配发评论发表后,广受好评新华社内部西安晚报李民记者刊物还发表专文,称赞了通讯《生命为人民燃烧》的写作特色
孟西安进入人民日报社后,在更高、更广、更深的领域里,开始了新的耕耘
孟西安是写新闻的“快手”,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他的写作激情像决堤的河水一样喷涌出来在一个时期,《西安晚报》上几乎天天可以看到他写的通讯或消息,最多时一个星期竟发表三四个头题
图为孟西安在为大学生们授课
1980年7月9日在《西安日报》头版头题发表的《啤酒商标的风波》,报道了西安啤酒厂接到国外商标爱好者索要西安啤酒商标的来信,厂领导生怕将来再落个“里通国外”的罪名,拿不定主意就层层请示、辗转周折了11个月之久在他和记者马蛟龙采访过程中,才使问题得以解决,稿件见报时配发了他写的评论《要敢于第一个吃螃蟹12号西安晚报》,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8月7日,人民日报全文转载并配发评论,号召全国的读者“读一读这篇通讯,联系实际想一想,议一议看来,冲破各种束缚,解放思想,仍然是我们当前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解放日报》《新闻战线》等报刊也作了转载配发了评论,一家广播电台将此改编为《啤酒瓶鉴》广播剧,被评为全国第三届优秀广播剧
鉴于孟西安在新闻领域的突出表现,经人民日报副总编丁济沧等人推荐与考察,在时任西安晚报总编辑马汉卿的支持下,孟西安于1985年10月调入人民日报,先后担任人民日报驻陕西记者站的首席记者和站长
一个叫“西安”的记者,还专门写西安,他与西安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呢?碰巧,我们最近在某高校听了孟西安作了一场题为《新闻就在你的身边曹磊西安晚报》的专题报告,借机采访了“西安”同志
采访是获得新闻的基础但采访和写作新闻时,孟西安主张投“技”取“巧”,以奇取胜,以情感人他在总结自己的新闻写作经验时,概括为:“无巧不成书,有情乃文章”
在采访结束时,孟西安动情地说:“我就像一个演员,在粉墨登场的时候,就要好好地演给观众看,当我卸了妆退出了舞台,我就要好好地欣赏别人的演出,我相信年轻的记者和后来者一定干得会比我更好”最后,他满怀激情地对我们说:“感谢《西安晚报》对我的培养和历练,这里是我事业起飞的跑道,我永远不会忘记……”
记者 郝小奇 王保国 文/图
祖籍河南的孟西安1968年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经过一年多的劳动锻炼,1970年分配到西安日报任记者,至今从事新西安晚报年订阅卡闻工作已40多年孟西安说,“我在读中学时,负责全校的黑板报,在大学负责全校的学生刊物《百家争鸣》,在劳动锻炼工地,又负责工地墙报,可以说我办了一辈子的‘报’!”
2008年初,从“记”40多年的孟西安退休了但长期从事新闻工作,使他依旧闲不下来,除了练习书法、绘画、著书立说之外,他还投身于新闻教学和精神文明建设之中,继续为陕西一些模范精英人物树碑立传,还应邀担任了华西大学的顾问,并出任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为教育扶贫尽心尽力他采写的报告文学《人生如歌记著名音乐家赵季平》《“芝麻官”的博大胸怀》在人民日报海外版整版刊登后,分别被《新华文摘》和《中国报告文学》转载他的书法作品“五龙宫”被镌刻在西岳华山上,他的书画作品还参加西安晚报12-30了海峡两岸名家书画展和省美协主办的新春书画展
孟西安到人民日报工作后,始终关注着古城西安的发展他对西安的一草一木和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都注入了深情他为人民日报和人民日报海外版撰写或组织了约上千篇报道西安的新闻稿件其中,他采写的通讯《重振汉唐长安雄风》,通过“谈古论今话重任”“说长道短活改革”“谈天说地话科技”“说东道西话开放”,较为全面地介绍了西安市的历史沿革和发展优势;他采写的《西部亮丽的风景线记西安市精神文明“八大工程”》,人民日报头版头题并分上下两篇刊出,是人民日报历年来报道城市篇幅最大的一次报道,中宣部认为此报道在同类报道中“高出一筹”2003年他采写的《西安:努力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在人民日报头版西安晚报登报声明头题发表后,受到交口称赞在这篇稿件中,他首次提出了把“西安精神”概括为:“重振汉唐雄风、再开丝绸之路,构筑现代文明,打造世界名城”,这四句话还获得了西安精神征集赛的大奖2003年,孟西安将发表在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的稿件汇集成《西部亮丽的风景线九十年代人民日报上的西安》一书出版
“涉深水缚蛟龙,登高山采灵芝”
核心提示
“我出生于古城西安,所以我的名字叫‘西安’,”孟西安满怀深情地说,“是西安这块热土养育了我,也是西安晚报培养了我我是从西安走出的一名普通记者”
“沉下去,才能抓‘活鱼’!”这是孟西安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信奉“涉深水缚蛟龙,登高山采灵芝”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与曹宏亮合作采写、由他执笔的铜川印台区西安晚报彩色照片惠家沟村党支部书记郭秀明的事迹的长篇通讯《用生命播洒阳光》这篇通讯是他深入铜川惠家沟,用了十多天采写完稿见报的他10天中没有脱衣服睡过觉,每天夜里采访到凌晨两三点,其他新闻单位都回城写稿去了,但他仍留在铜川,吃住在惠家沟通讯在2001年4月24日至25日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被评为全国报告文学特等奖后来,在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辑丁振海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他和作家莫伸合作,把郭秀明的形象搬上了电视荧屏电视连续剧《郭秀明》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后,好评如潮,收视率创同期农村题材的电视剧之最,先后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影视“飞天奖”“神农杯奖”、中组部党员教育“红星”一等奖和陕西优秀电视剧奖,由西安晚报副刊编辑他作词的歌曲《阳光之歌》《那里的黄土不变金》等,荣获全国音乐“金钟”奖提名和陕西“五个一”工程奖不少观众看完电视剧后落了泪,专家评论:“政治上站住了,站稳了;艺术上成功了,让人落泪了”
有着近六十年历史的西安日报社,为国内新闻界输送过一批知名编辑记者从这里走到中央新闻单位的就有:新华社记者张愈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崔正来、中央电视台记者郄海燕、中国日报记者职任重、中国妇女报的朱谦等等活跃在各地方媒体的也比比皆是,如:深圳特区的吴俊、郭西京,海南的刘德安,北京《瞭望东方周刊》的孙春龙(微博)等等在这众多的优秀新闻工作者中,《人民日报》记者孟西安,堪称是一个杰出的代表
2008年8月14日,刚到陕西工作不久的省委书记09年元月西安晚报赵乐际到人民日报驻陕西记者站考察看望时说:“我是陕西人,时刻关心着陕西的发展,孟西安同志是位勤奋的记者,我是从他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大量新闻稿件中,看到了陕西,获得了陕西发展的许多信息”随后,他在新华社的讲话中,又一次点名表扬了孟西安他是人民日报的“高产记者”,有一年仅在人民日报发表的头版头题稿件就达8篇
“记者要做书写当代《史记》的司马迁”
皮肤白癜风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北京哪个医院对白癜风治疗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