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安忍,陕西省文化厅公共文化处原处长,戏剧评论家。一直从事文艺理论研究和艺术评论工作,曾在《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陕西日报》、《西安晚报》、《文化艺术报》、《当代戏剧》、,《艺术界》以及文化部《艺术通讯》等多家报刊,发表大量理论评论文章,批评庸俗化创作倾向,呼唤回归艺术本体,倡导弘扬艺术精神。出版有戏剧评论集《从人性出发》、《烦乱的雨丝》等。
由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创作排演的秦腔现代戏《易俗社》,是一台壮怀激烈鼓舞人心的好戏。剧中人物在特定情景中饱含深情的演唱,禁不住使人一阵阵耳热心酸。田汉先生曾说,易俗社与莫斯科大剧院,以及法国芭蕾舞剧团,可以并称为世界上三大古剧院,意指它们诞生较早,历史悠久。看了《易俗社》这个戏,我忽然觉得,易俗社作为一个表演艺术团体,古老固然珍贵,可更为可贵的,是易俗社一代代伶人那革故布新的精神,领风气之先的信念持守,紧跟时代,追求自由进步的精魂。
以易俗社的历史为题材,创排一台戏,难度可想而知。众多的文化名人,是不可能都写的;那么该写谁,写什么,恐怕更不合适,因为写谁都不会写出一个易俗社来。对此,主创人员表现出他们避繁就简的艺术智慧。一个表演艺术团体,说到底,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无非就是写戏,排戏,演戏。但是,写什么,排什么,演什么,讲究就大了,学问就多了。该剧正是紧紧抓住易俗社追随时代,革故鼎新的精神,塑造了关震易、林梦芸、高玉轩、陈甘亭等易俗伶人的感人形象,从而使该剧呈现出惊世骇俗的战斗风格,放射出不同凡响的艺术光芒。该剧时间跨度长达40余年,时代在变迁,生活在变化,但易俗社的社胆社魂始终未变,领时代风尚的风骨未变,追求光明憧憬自由的精魂未变。建社伊始,排演新戏,移风易俗,启迪民智;日寇入侵,《山河破碎》、《还我河山》,鼓舞士气;尤其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兵谏竟然是在易俗社的演出掩护下实施的。这一切,无一又都不是在与生死悠关的强烈冲突中进行的。易俗之路,真不容易。该剧尽管没有正面涉及诸如高培之、李同轩、孙仁玉、范紫东等人的动人事迹,但是,作品通过日常艺术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现实斗争精神,却是他们共同所有的。作品虽然没有作为一台戏通常所见的那种完整的故事,但撷取易俗社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生活片段,所体现的精神意蕴却是非常聚焦非常完整的。易俗社不改初衷,追求精神的自由和解放,还体现在对女主人公林梦芸这一女性形象的成功塑造上。她是为富不仁的林四爷的女儿。按说,她的人生,应该走的是穿金戴银的贵族小姐之路。可是,她却毅然决然地背叛了家庭,成为立志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新青年。她敢爱敢恨,大胆泼辣,追求自我解放,显然与长期观看易俗社的戏剧演出有关。那位高社长,不止一次无奈地暗示易俗社的一个规矩:不收女演员。她却不顾女儿身,崇拜名角,痴迷秦腔,练功不辍。她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成为易俗社的一名演员,正是易俗社精魂的具体体现。她精神的不断提升,境界的不断拓展,离不开易俗社这所艺术学校的熏陶。是易俗社改变了她的人生。在她的身上,不仅仅继承的是易俗社的秦腔艺术,更继承的是易俗社的社魂社胆。西安事变那天晚上,由于兵谏行动是在易俗社演出的掩护下进行的,这就使得此次演出有了特殊的政治意义。恰在此时,主演竟然病倒了。紧急关头,林梦芸临时救场,一声“梁红玉来也”,不由使人潸然泪下。饰演林梦芸的是曾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演员惠敏莉,她以精湛的演技,将林梦芸这一后起之秀在成熟瞬间的细腻情感,表达得层次分明,错落有致。林梦芸的脱颖而出,一时竟使人想到许多人,师傅刘天俗,哥哥关震易,社监高玉轩,教练陈甘亭,通过这些人,进而还会使人联想到易俗社诸多文化名人。作品对于林梦芸情感概念的完整描绘,是别具匠心的。易俗社的历史上未必实有其人,但她却真实地反映了易俗社的历史。她是易俗社的女儿。
把易俗社的人和事,放在风云激荡的历史背景下来讲述,展现《易俗社》丰厚的精神意蕴,是该剧在艺术呈现上的一大特色。如何将时代生活融入戏中,成为戏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必须解决好的一个课题。该剧从剧情实际出发,运用多媒体大屏幕,交代了大量必不可少的历史生活,正是为了舞台上的简约和空灵。多媒体不仅交代了复杂的时代背景,而且大大深化了舞台表演的内容。譬如,易俗社在野外持守整整五年,吃用难以为继,在极端困难之际,舞台上呈现了中条山战役八百壮士高唱秦腔英勇杀敌的场面,就对演员在困顿中勃发,在艰难中奋起,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作品还采取了由当事人分段讲述与舞台演出相结合的方式,也起到了引导观众对易俗社这一艺术团体认识不断深化的特殊效果。舞台美术设计,是舞台中的易俗小剧场,古香古色的围墙,活动自如,既利于演员表演,又营造了特定情境。作为戏中戏,该剧对于传统戏中某些剧情如《战金山》等的着意选择,也丰富了作品内涵,强化了作品的丰厚韵味。《易俗社》是一台颇具现实意义的戏,一台适时且值得珍视的戏。它通过散点式的艺术结构,塑造伶人形象,不仅使人了解了易俗社员,认识了易俗社员,更重要的是,在中央关于繁荣戏曲的一系列精神下达之后,它引发了我们对于戏曲艺术团体的诸多思考。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说,戏剧所表达的“一定要是对人类具有普遍意义的旨趣,或是要在本民族中广泛流行的一种有实体性的情致做基础。”这就是说,戏剧必须有它高尚的精神追求。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表演艺术团体如何守望现实主义艺术传统,完成时代赋予自己的神圣使命,《易俗社》这个戏,无疑对我们具有深刻的启示。
愿易俗伶人风骨永存,时代精魂常在!
哪家医院治白癜风较好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治疗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