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华散文网、华夏博学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主办,世界诗人大会中国办事处协办的第三届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颁奖典礼,7月23日上午在北京京西宾馆举行。华商报记者李正善的散文《乡党安胡塞》荣获最佳散文奖。
本届邀请赛征稿历时3个月,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和港澳台地区及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瑞士、马来西亚、德国、韩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位作家的作品。参赛作品大多主题突出,内容健康,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其中有的已发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艺术报》、《中国作家》、《读者》、《星星诗刊》、《美文》、《北京文学》、《散文诗世界》等。
华商报记者李正善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多年来在繁忙紧张的新闻工作之余笔耕不辍,创作出了许多小说、诗歌、散文作品。他根据年跟随陕西咸阳丝绸之路驼队慰问团到哈萨克斯坦慰问驼队队员时采访的素材创作的散文《乡党安胡塞》,以朴实生动的文字,描写了陕西长安籍的哈萨克斯坦东干协会会长、中国海外交流协会理事、新丝绸之路文化经济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安胡塞为了发展哈中友好关系、开创新丝绸之路所做的努力和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所做的贡献,刻画了他质朴、勤勉、善良、机智的关中男子汉的形象,讴歌了海外华人对祖国和故乡的眷恋和思念。
由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人民日报》原文艺部主任石英;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北京军区政治部原创作室主任石祥;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原副院长孙武臣;北京大学中文系原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卢永璘;中国诗歌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会长曾凡华;《中国文化报》副刊部主编、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红孩;中国文联出版社文学编辑室主任、著名诗人洪烛;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世界诗人大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秘书长北塔;中华散文网总编辑、中国散文学会副秘书长邵建国等专家学者组成的评委会,对进入终评的作品进行了评比,从其中评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等。李正善的散文《乡党安胡塞》被评委会评选为专业组一等奖。
颁奖典礼现场,全国政协教科文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原党组副书记、中国散文学会会长王巨才等评委专家在一等奖作品中评选出8首最佳诗歌和7篇最佳散文。李正善的散文《乡党安胡塞》被评为最佳散文。
颁奖典礼上,王巨才等勉励作家们不忘初心,再接再励,创作出更多有生活、有温度、有情怀、有骨气的文学作品。
年12月,李正善创作的散文《流淌,或者飞扬——大禹渡畅想》获得“中华情”全国诗歌散文联赛最佳散文奖。
华商报记者薛望
附原文:
乡党安胡塞
李正善
一
当——当——当——
驼队悠悠,驼铃声声。
来自中国陕西的峰骆驼和8驾马车组成的驼队踏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州塔拉兹市街道时,夕阳的余晖为这座古老的城市披上了锦绣衣裳。这个场景,仿佛一幅巨大的油画。
陕西省“泾阳茯茶·丝绸之路文化之旅”大型跨国文化交流驼队,从泾阳县出发沿着古丝绸之路一路西行,经过一年跋涉历经多公里之后,于年10月6日下午6时许抵达哈萨克斯坦塔拉兹市。
两国官员在江布尔州专门为迎接驼队建设的古堡城墙下见面。站在州长、市长和中国客人之间翻译的,就是安胡塞。安胡塞口才流利,而让我奇怪的是安胡塞翻译时,向对方介绍时讲的是俄语,对我们翻译时说的不是普通话,而是一口地道的陕西话。
安胡塞中等个头,六十岁左右,虽是满头华发,双眼却炯炯有神,古铜的面色就像我们关中平原的任何一位父老乡亲,只是一身深蓝色西装、红底白道的领带和一双皮鞋,才让他有别于我们关中农村的汉子。
等见面议程完毕,我忍不住低声问他是哪里人,他双眼眯成一条线笑着回答:“就是陕西的,老家在长安县。你阿达儿的?”
“哈。真的?那咱是乡党。我也是长安县的。”
据安胡塞讲,自己第一次回中国是年,寻了十年根之后,终于在西安市长安县(现长安区)王曲镇找到了自己的亲人——已经八十二岁的一位本家姑姑。当他看到爷爷、兄弟和自己的名字出现在老人拿出的家谱上时,他激动万分热泪盈眶。
在去往哈萨克斯坦的飞机上,听翻译介绍安胡塞的身份是哈萨克斯坦东干协会会长、中国海外交流协会理事、新丝绸之路文化经济国际交流协会会长。他受过高等教育,在前苏联时期担任集体农庄主席。哈萨克斯坦独立以后,除了经商,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发展中哈友谊和东干人协会的工作上。他还是哈萨克斯坦全国民族大会的成员,在哈萨克斯坦,特别是在东干人中有很高的威望。
没想到,在这距离西安数千公里异国他乡的古老城市,几句地道长安话,一下子让我和安胡塞穿越时空一见如故,真像失散了几十年之后终于见面的亲人。
得知我是“丝绸之路文化之旅”经贸慰问团的随行记者,安胡塞也有些激动,“那乡党你是个‘写家子’,要好好儿给咱写一哈。这儿的人一直都把咱陕西驼队到来当作传说中的故事,今儿个终于梦想成真,这伙人高兴扎咧。”
第二天,驼队在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州塔拉兹市开展巡游活动,引起沿途市民竞相追赶围观。市民们或挥手喊着“你好”。安胡塞和我们几个走在驼队前边,沿街多位胸佩勋章的老人纷纷走上前来,和他握手、拥抱、寒暄,之后他们在骆驼前合影留念。
驼队到达主会场公园门口,近万人将道路围得水泄不通。安胡塞站在公园门口喷泉广场前,手持话筒,向市民们介绍了陕西泾阳茯茶驼队从一年前出发到抵达塔拉兹的故事。大太阳下他满脸汗水,但一口流利的俄语将故事讲得很带劲儿,一次次引起市民欢呼。
二
两天后在“陕西村”见到安胡塞先生时,他已经不是西装革履的打扮,而是身穿一袭白色的中国对襟衫,头戴一顶白帽子,看上去就和西安坊上的回民大叔们一模一样。他告诉我,平时有公务时就到州上和市上忙,忙完了就回“陕西村”住在乡下的家里。
安胡塞介绍说,许多人以为“陕西村”就是一个村,实际上“陕西村”是包括营盘、新渠等4乡7个村7万多东干(陕西方言里的东岸子的谐音)人居住地的统称。
安胡塞和营盘村几位老者带着我们首先参观了营盘村的民族博物馆。博物馆展出的近千件展品,木制的犁铧、铁锨、铁叉等农具,还有大量的服饰等,与关中地区农民曾经或现在使用的都差异不大。他捧起一个直径约三四十厘米、上面钉了多个铁卡子的大瓷碗介绍,“这就是咱们当年带过来的大老碗。”
在带领我们参观了他家的房屋和屋后的果园后,他安排十几名客人在他垒有土炕的客厅坐定,用地道的关中臊子面和席面招待贵客。“这些韭菜咧芹菜咧辣子咧,都是过去从老家带来的种子……”老安指着菜肴,如数家珍。
吃完臊子面,开始吃席面。这些席面完全传承的是长安为主的关中传统菜品,其中包括关中农村常见的炸鸡块、炸鱼、甜饭、丸子等菜品。席间,安胡塞指着忙前忙后端碟子递碗的妻子笑眯眯地说:“这么多好吃的,都是这老婆子跟娃们做哈的”,逗得远道而来的乡党们哈哈大笑。
琳琅满目的美味小吃,特别是地道的关中臊子面,让离开家乡多日的客人们仿佛回到了家里,心中顿生一股暖流。
三
为了活跃气氛,安胡塞还为我们背诵了“陕西村”写家索尊实写的《给中国》:“虽然中国我没去,也没见过。可是时常在心里,我可思想。你的俊美我听了,打爷跟前。说是那头他生了,百年之前。好像绿岭摆着呢,高山树林。冰山明明闪着呢,景景照红。长江黄河流着呢,打西往东。一切活物饮着呢,河里水清。水清滩里落着呢,老坝跟前。在水里头浮着呢,雀声叫唤。跟前莲花开着呢,开得喜色。麻雀花上落着呢,不想要飞。历史书上也听过,中国很早。可是最后花开了,鲜花味道。就像春天撒开了,花的气色。一切民族闻见了,她的香味。”
背诵完毕,掌声和喝彩声响起。笑得眯了双眼的安胡塞双手合十作揖,对大家表示感谢。
正吃饭时,门外进来了一名小伙儿。安胡塞介绍,这小伙儿姓戴,也是西安来的,正在“陕西村”搞蔬菜大棚。
除了像接待亲戚一样地接待来自祖国的贵客,从年开始,安胡塞就有意识地组织当地名青年,分别到陕师大、西北大学、兰州民族学院等高校学习汉语等专业课程。“我告诉年轻人,我们离开西安走得太远了,走了一万里路才走到这里。但那边是咱的老家,你们不能没有根,不能忘了自己的语言文化。没有这些,你就寻不见自己了。”
安胡塞说,这里距离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诞生地碎叶城遗址只有20多公里,他计划建一个李白博物馆公园,让更多的中国人来看看陕西村,吸引更多的中国人来此开展商贸旅游文化交流活动。
我想,如果真是这样,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陕西乡党来到哈萨克,来到“陕西村”,体味异乡遇故知的感觉吧。
作者简介:
李正善,陕西长安人。年毕业于西北大学青年作家班,文学学士。陕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中国诗歌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供职华商报社,主任记者。
诗文散见于《中国青年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其中数篇被《读者》、《青年文摘》、《南方周末》等转载、获奖,并入选《时代文萃》等多种文集和高中语文教材。
皮肤病治疗最好的药皮肤病治疗最好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