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路遥
李自立
路遥,已经离开这个世界二十多个年头了,可他说的话,始终在我心头萦绕着,“生活,就要时刻准备着承受磨难。”还有“生活不能依靠别人来安排,要自己争取和奋斗。”多实在,多给力的文字,我一直记着这两句话。这两句话,就像一面旗帜,插在我人生的起点,始终在召唤着我坚强、召唤我去拼搏、去煎熬、去争取属于我自己的世界和生活。我一直照着两条指着的路要求自己,去努力争取,努力走着自己的人生历程。
“人的生命力,是在痛苦的煎熬中强大起来的。”那是八六年,我读高二。我也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话语,是在广播里,在同学中。特别周围的几位桌友,很多次的讨论路遥及他的作品,在他们中间,互相传阅着一本《当代青年作家佳作欣赏》,我趁课间时间,也参与到他们中间,和同桌邻桌聊起路遥,说起了他的作品。我很渴望读到他的作品,渴望去了解作家路遥的一切。可那时候的我,根本没钱买这本书,虽然三四元钱,那时候三四元钱对我来说,就连那种想法我觉得都是奢侈的,我把这想法告诉了我的邻桌杨红,好心的她,想办法为我借来了这本书,我不顾死命地昼夜加班加点,阅读作家的这篇人生励志作品。我如数家珍,虽然文章只有十四章,可我读到第二章我就读不下去了。小说描写的是六十年代农村贫困子弟马建强在城市求学时与饥饿作斗争的故事,主人公马建强在失去母亲、连饭都吃不上的困境中,在老师和同学吴亚玲等人的帮助下,战胜了饥饿、完成学业,而且表现出正直无私、坚毅不屈、自尊自爱、乐于助人的美德。在那样一种困难的时刻,在那样一个年轻人身上,焕发出一种人性的光芒。我读不下去的原因很简单,路遥根本写的不是马建强,写的是我。马建强就是失去了母亲,吃不上饭,这算什么,而我比马建强更加变本加厉。我从门前沟里掉下去摔断了腿,腿伤刚恢复、接着满头黄水疮、黄水疮好了,又失去一只手,失去手的痛苦中没解脱出来,又得了肝脓肿,等把村上秋粮款花光了,肝脓肿还没完全康复,可怜的父亲又半身不遂,父亲拄着拐棍刚能下床行走,母亲又撒手人寰,离开我们而去,父亲直接告诉大伯,把我读书的事停了,要不是大伯苦口婆心的做父亲的工作,我简直都不敢想像自己的未来。考初中考到县重点中学,家里没钱,我转学回乡中学读初中,在乡中学我又不争气的得了慢性肾炎,又花去家里本来不富裕的一笔钱,父亲带着我们姊妹四个们真是受尽了煎熬,吃尽了苦头,等考上高中了,又是县中学,我是在父亲一脸不情愿的情况下,自己去报了名,那时候七元八角钱的学费,我想尽了一切办法,费尽了周折。我边看着这篇作品,一边回忆着这些陈年往事。我从来没想到过,读小说能把人读哭了,可我真的哭了,哭着看完这篇作品,我哭得很伤心,很难过。特别读到马建强城郊找着树皮、酸枣、野菜,在学校后山坡上地里翻找到洋芋的欣喜,在窑洞里烧烤洋芋时的那种饥饿带来的欲望,吴亚玲偷着给他送去粮票和钱的那种兴奋情节,我就想着父亲领着幼小的弟弟在侍郎湖边的大山上,大雪地里,父亲赶着两头牛在拼命地开荒,弟弟在茫茫雪地里显得那样的瘦小,雪花还是那样的肆无忌惮。还有,父亲赶着牛在县城的紫薇山上给县城周边人家种麦子,借空闲给我送来吃的,他给予我的希望和期盼,我心里最清楚。同学胡超明送给我的衣服,史慧琴给我送在手里的粮票,胡亚玲给我送去的白面饼子,邻桌送去的粽子笔墨纸张等等.......再看看自己书包里发霉的玉米面饼子,这书我越发地看不下去了,我哭了,我哭得很难过,很伤心。第二天早读,杨红问我道:“你觉得路遥写的咋样?”我眼睛闪到一边,胡乱的敷衍着她,“写得好,写的不错。”我不敢正视这本书,不敢回想看书的过程,我不敢让同学看破我的心思,我极力维护着自己的小尊严。她又问道“你眼睛咋那样红?你哭来着?”我道:“熬夜看完的,你说眼睛能不红嘛?”我再没敢继续和她谈下去,就故意装起认真来了。可怜聪颖的大妹妹,刚上学前班,因为母亲离世辍学了,她承担起了一切家务劳动,干完活,就抱着家里唯一电器收音机,听陕西广播电台的《平凡的世界》,她记忆力特别好,她听完一段就给我讲一段,妹妹听电台的,我就听妹妹的,她能记住里边的每一句话,讲的很动听,很感人。我听着这些故事,从里边捡主要话语记笔记,就这样我们兄妹借着一个破旧的收音机,听完了中国当代作家,一个陕北世代农民家庭出生的大作家的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作品恢宏的气势,史诗般的品格,把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写的淋漓尽致,可歌可泣。
我的高中生活虽然苟且偷生,但是我的心里很阳光。我读了好多名人名著,我结识了好多莘莘学子,我遇见了好多关心我,爱护我的同学们。光阴荏苒,时间如梭,终于要毕业了,终于用自己的稿费拿到了自己的毕业照片,这次没有为毕业照流泪,没有哭泣。好多同学高兴的如雀跃一般,我倒是发起愁来,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从高二最后一学期,由于长期营养不良,思想包袱太大,我成绩直线下降,我怎么去面对可怜的父亲和弟妹,我怎么去报答他们,我的理想渐行渐远,心里的五味瓶终于打翻,思想激烈地斗争,不该发生的终于发生。回家后,几乎要疯癫的我,烧掉了自己的第一本“黑账本”诗集(用黑麦草纸写的,因为给任何人没看过,我一直称她黑账本。),烧掉了我两万多字的第一部处女作《苟且偷生的世界》文稿,烧掉了毕业前后,同学们给我寄来的一百多封信笺,我埋葬了自己陕西师大中文系的作家梦想。我曾经读过佛经,想着逃避出家,都没能实现。最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淡忘了,我也似乎从思想上放弃了。我娶妻生子,加入打工的行列,为生计而忙禄。我干过好多职业,吃够好多苦。我当过麦客,我当过装卸工,我买过粉蒸肉,我当过石油工人,我种过地,我造过纸,我学过机修工,我学过焊工,我当过筑路工,我也掏过厕所等等......这期间的辛酸只有我自己知道。九二年十一月十七日,这个对我来说,记忆尤深的的日子。西安团结西路装卸队的冬季,凌晨,卸完车洗完澡,从邮递员给装卸队领导送来的西安晚报上看到一条惊人的噩耗,路遥去世了,因肝病早逝,年仅42岁。42岁,对于一个作家来说,黄金年龄,他带着他的梦想,离开了他亲爱的女儿和他的亲人悄悄地走了。一位诗人这样写道:“笔墨耗尽心头血,文章欲成千古杰。病身虽死情不死,断笔可绝志未绝。两行清泪为君洒,一简残书且自嗟。路遥孤魂随风去梅花暗绽破寒劫。”说的多好的文字。也曾经看到过作家陈忠实这样写道“我们不得不接受这样的理想,无论这个理想多么残酷以致至今仍不能被理智所接纳,这就是:一颗璀璨的星从中国文学的天宇陨落了!一颗智慧的头颅中止了异常活跃异常深入也异常苦楚的思想。这是路遥。”是啊,我们不得不承认和接受这个不争的事实,陕西文学界的三套车已经有两人撒手人寰。可他们的精神依然鼓励着我们这些后人,让我们的步子更稳健,信念更坚定。
路遥说的一点没错,“人的生命力,就是在痛苦的煎熬中强大起来的。”现在再去读作家的这些经典话语,再去回忆往事,那样地励志,那样的地人振奋。确实,痛苦的煎熬,岂止是困苦和灾难,今天再想想,他们虽然去了,可他们就是我们的精神的财富,激励人前进的动力。路遥,他去了,他这面文学界的旗帜,引领着多少文学大军一路走来,他的理想,是当今多少劳苦大众的理想,路遥的理想,就是文学的理想,文学的理想就是为劳苦大众。在陕北的黄土高坡上,我们就应当像他一样,深吸一口气,为百姓而大声高呼,让山川河流给我们一个长长的回音。
明天是路遥去世纪念日,最后,我还是想用路遥的一句话结束,“生活不能依靠别人来安排,要自己争取和奋斗。”让我们这些陕西的文学爱好者,不,全中华民族的文学爱好者和创作者,不辜负路遥的期望,为全民族的理想,为劳苦大众理想,用自己手中的笔呼唤民族文学的春天,美好生活的春天。以告慰作家路遥长眠地下的英灵。
写于年11月16日晚四点循化路遥纪念馆摄影师:王军生
生活就要剖析心灵的深处
李自立
今天清晨,打开手机,收到第一条 朋友,你到过陕北吗?你到过革命圣地延安吗?我去了,而且吴起往事,记忆幽深,久久难以忘怀。
九五年初春,过罢正月十五,乡亲们踏上了务工的路途,我由于家事已经两年没出工了,于是在西安找了份工作,给建筑工地打扫卫生。老板说打扫一套单元房十五元,我觉得这钱很好挣,等土头土脸地一天活干完,老板又说打扫一天十五元,遇见奸商这样玩心计,我直接郁闷死了。想起九二年离开装卸队时,老领导说的一句话:“到了西安有事,就给老哥打电话。”于是,我联系了上了老领导,让他帮我找份工作。他刚见面就很爽快地答应了,让我回工地洗了个澡,带上随身衣物,随他去延安吴起上班。
提起吴起,我从书上知道一点,有点印象,要真说起吴起这个人和地名,还真两眼墨黑,一无所知。
我和单位的两位领导,还有一个工程师,坐着飞奔的切诺基吉普车,沿着西铜高速一路向北,领导们一上路浑然大睡。而没出过远门的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睁大了眼睛左右盼顾,看着沿路的风景。中午到了耀州,趁着午饭时间,我们溜达一圈耀州古城。耀州古城墙规模恢弘,气势磅礴,石城固本,四成连体,危楼栉比,石牌耸立,晨钟暮鼓,气势巍峨,折射出大州气息。药王山石刻、碑石横街,文字隽永。“北山锁钥”的耀州,自古以来是渭北高原的名城,历史悠久。下站很快就到黄陵,站在乔山脚下,远远看着那郁郁葱葱的柏林,遥望始祖长眠于此,油然而生一种敬仰和缅怀之意,让人想起几句诗“雨洗山偏净,风吹月未阑。光分千里碧,影落一池寒。只向云中觅,谁从水底看。高崖非采石,醉后捉为难。”边走边看,脑子里不断地幻想着革命圣地延安,红军长征落脚点吴起。下午三点抵达延安宝塔山下,延安宝塔,原名“岭山寺塔”,始建于唐代宗大历年间(年--年),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现存宝塔为宋仁宗庆历年间(--年)重修,金世宗大定九年(年)和明万利三十六年(年)重修。塔高44米,塔基周长36.8米,为八角九级阁楼式砖塔。宝塔底层辟有南北两个拱门,北门额书“俯视红尘”,南门额书,“高超碧落”。北门内有阶梯,可沿梯登临塔顶。中共中央和毛主席进驻延安,在这里战斗生活了十三个春秋。杨家岭、枣园不眠的灯火,孕育了一个崭新的民族精神。这座延安古塔也成为引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航标灯。趁着逗留机会,我东西张望,初春的延安城,春寒料峭,街道里头上撸着白色羊肚子毛巾的大叔大哥,感觉和书上、电影、电视里一样的亲切。抬头再望,巍巍宝塔依然屹立,精神不减当年,中国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红色根据地,中华民族这颗东方明珠,在这里冉冉升起。由于赶路,没敢久留。过了延安,到了枣园革命纪念馆,那些朴素的窑洞,独具陕北风格,那门窗,那院子里的大树,处处风景都披上了传奇的色彩。傍晚,车子上了志丹山脉,这里洛河环绕,石岩裸露、峭壁飞崖、地势险要、真可谓洛上奇峰,大家一边爬山,一边聊起当年先烈在这山山水水留下的脚印。听同事们聊传奇故事,我一脸好奇,只有专心聆听,他们指着,这山沟里总理打过仗。那个梁上,彭老总和国民党部队相遇,一家山上,一家山下,人马不敢喘气,听着都玄乎。在陕北这样的故事不计其数,可每个故事听起来都很新鲜。夜幕降临,山水披上了一层青纱帐,思绪随着山水飘逸,看着山峦,听着洛水潺潺,望车窗外天上繁星,无不陶醉。
为了解伟人的抗战足迹,一到吴起,趁着买生活用品,顺便去趟书店,买本由王稼祥前辈写的回忆录,《毛泽东失踪的前前后后58天》,通读了几遍,这本书至今静静地躺在我的书架上,成为吴起之行的纪念。
吴起县,当年叫吴旗,当地有个顺口溜“早穿棉衣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就是吴起真实写照,早晚温差特大。吴起位于延安西北部,西北邻定边县,东南接志丹县,东北邻靖边县,西南邻甘肃省华池县。年,清朝在靖边县首次设立吴起镇。相传战国名将吴起曾在此驻兵戍边,为纪念吴起而命名。年10月19日,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此会师,结束长征。年,设立吴起县,后改名吴旗县。年10月19日,正式更名为吴起县。吴起境内建有吴起广场,广场中心树有吴起雕像,这是后事。
古人吴起,是一名文武全才的将领,军事上拥有卓越统帅能力、先进军事思想,他料敌合变、爱兵如子,吴起在军事方面的成就,历朝历代享有极高的赞誉。此外,吴起作为一名政治家、改革家,通过改革使魏、楚两国富国强兵,在政治上的贡献也得到广泛赞誉。但是吴起贪恋功名,为取得成功不择手段。杀妻求将、为子不孝和好色的人格缺陷为这位文武全才的将领增加了人生污点,也成为文人墨客诟病的对象。此外,对于吴起执法严格、不近人情,用兵杀伐无度,造成横尸野、生灵涂炭的行为多有非议。就连大唐诗人白居易也曾写道:“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孟子、范雎、韩非、刘向、班固、曹操等历朝各代均有评价,褒贬不一。当然,我最敬佩的是郭沫若老学究对吴起的评价,"吴起在中国历史上是永不会磨灭的人物,秦以前作为兵学家是与孙武并称,作为政治家与商鞅并称的。
在吴起的西北有一个叫铁边城的小镇,这里曾经是西夏边陲小镇,因为西夏国公主赫连铁在此屯兵驻兵戍边,因此而得名,铁边城据史料记载始建于西夏(年),初名定边城,铁边城只是其中之一,西夏国首领赫连勃勃有三个女儿,漂亮的女儿们不爱红装爱武装,为了替父亲担忧,大女儿赫连铁驻守铁边城,其他两个女儿分别驻守琵琶城和山丹城。这三个姑娘中,大女儿赫连铁不但武艺高强,而且,熟谙音律,琴棋书画、能歌善舞,无所不能,在三个女儿的密切配合下,齐心御敌守城,外敌虽然屡屡侵犯,终没能得逞,所以,成为当地美传。铁边城不仅仅是传说,自汉朝以来,唐、宋、金、明,历朝各代都有驻兵戍边,历经千年战火洗礼的铁边城,可以想象当时的繁荣昌盛。女王驻守铁边城期间,当地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女王死后,便被埋葬在铁边城内,世代受当地人尊崇,现有遗址保存——女王坟。铁边城在战乱年代和文革期间曾遭破坏,但似乎有女王护佑,唯独“女王坟”却未曾被盗。据说现在已经重新修复,成为当地一大旅游景点,今天的吴起也打起了红色旅游这张牌。
吴起县其实规模并不宏大,典型的黄土高原沟壑地带。主要以黄绵土、白土、红胶土和黑垆土为主。为了生产方便,过去乡亲们居住都沿川道两岸,靠山修建窑洞居住,居住很零散。说起吴起的窑洞,可是陕北的一大风景线,当地百姓修筑窑洞都是依山而建,选择土质比较坚硬修筑窑洞比较牢固,坐北向南采光较好,首先挖出窑面,再在窑面上一排挖出拱形窑口,窑口面不是太大,约三到四米,窑洞深约六到八米,挖成窑洞后安上门窗,门窗经过能工巧匠精心制作,雕刻有各种花纹,窗棂做成各种花型,很是别致,再贴上吴起当地各种手工剪纸,里边筑起土坯炕或者石板炕,凉晒三两月就算完工。看看吴起的窑洞,就觉得老先人智慧绝对不亚于现代科技,夏天外边太阳再毒,晒不透窑顶,冬天野外风寒料峭,不管天气多么恶略,屋内一片温馨,一直能保持十几度的温度,真是冬暖夏凉接地气。什么电热扇,暖气,空调,根本用不上,也不用愁电费,窑内的土炕或者石板炕和锅台连起来,如果做饭,炕也就热起来了。居住里边可真舒适,人还不生洋病。现在的高楼大夏简直无法媲美。经济好点的人家请上石匠,精心加工石头,刻上花纹,用石条箍窑洞更漂亮,跟平房几乎没有什么两样,屋里边住人,窑洞顶上一层厚厚的黄土,碾压密实,夏天可以打场,冬天可以堆放柴火。院子里栽上几棵老榆树,夏天可以乘凉。院子大点的,还可以种菜,想吃什么就种什么,这些事城里人想都别想,比起陕北吴起的窑洞,城里买的的单元房简直就是给自己买了一个囚笼。每次看到城里的单元房房,家里的平方,我总会想起吴起居住窑洞的时日,想起黄米干饭,洋芋不拉子,洋芋擦擦饭,想起吴起的件件往事。
吴起的土地,大部分分布在川道沿河两岸,算是上等地。山顶和半山腰里土地,种起来很费力气,一般都种了洋芋、胡麻、谷子之类的。为了方便收割,沿川道河流两岸,都种玉米、烤烟,西瓜、豌豆、荞麦之类,吴起的洋芋又大又白,而且不生虫。小麦有的地方能种,有的地方由于气候原因,不适宜种植。大米小麦主要从银川和内地运进。印象最深的,就是荞麦、西瓜、豌豆,每年一到春夏,满川道的荞麦,红杆绿叶小红花,极目四望,一片花的海洋,减苗时,减下来的嫩荞麦叶子,淘洗干净,太阳底下晒干,可以和地软菜包包子。等荞麦花开,遍地成了一个红绿相间的地毯,引得四方蜂农来放蜂,千万蜜蜂辛勤劳作,荞麦地里,一片热闹繁忙伴着蜜蜂采花的嗡嗡音乐,一片田园风光。勤劳的蜜蜂一个礼拜的辛勤劳动,蜂农就可以摇一桶蜂蜜,真可谓甜蜜工作。当然,这些仅仅过过眼福而已,如果等荞麦熟了,吴起的荞面,是名吃一绝,磨出的面粉,根本不像老家记忆里的荞面又黑又发青,如果不提醒你是荞面,你根本无法认出是荞麦面,雪白色亮。吴起街道买个活络机子,和好面,烧开水,做成活络,再来一碗吴起的羊肉汤,美味爽口,既营养又过了嘴瘾。记得那时候,最爱吃的就是荞面活络,一碗才两元钱,陕北老乡待人实诚,碗大份量足,既便宜又可口,一碗管饱。谁都知道,荞麦面可以做凉粉,吴起的荞面凉粉可是出了名的。干活累了,地头圪蹴下来,吃一碗浇汁凉粉,真是爽快,浑身得劲。提起吴起美食,不计其数,吴起的绵羊肉,只要煮肉,四邻飘香。吴起绵羊,因食当地独有的地椒草,(学名百里香),因此羊肉鲜嫩而不膻,肥美而不腻,低脂肪高蛋白,风味独特,回味悠长,成为吴起特产,闻名遐迩。在吴起没有雾霾,一年四季蓝天白云,没有污染,一切都是原生态,黄土高坡上的软草,适合绵羊饲料。软草不高多细草,草地里生长有很多野地椒、甘草、柴胡、黄芩等,绵羊吃了,营养丰富。所以,吴起的绵羊肉一直是抢手货,煮羊肉不需要太多的调料,煮出来味鲜肉嫩,色泽鲜艳,营养暖胃,一点都不腥膻,想起来口水难收。吴起美食岂止这些,荞面、油饼、杏、川道西瓜、洋芋擦擦,洋芋不拉子。。。。。。如今想起来,真想再去品尝吴起当地名吃。享受舌尖吴起之美。
更重要的是吴起的传奇色彩,我因为工作原因,顺路经常去吴起县城。巍峨的胜利山(过去叫平台山)下,建有吴起革命纪念馆,在那里有毛泽东主席和张闻天的故居,更有长眠地下的二百多名革命烈士。站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纪念碑前,我的脑海里一幕幕,就像过电影,久久难以平静。最让我敬佩的是,毛主席到了吴起,他说过的一句话:“我说陕北是两点,一个落脚点,一个出发点。”多么经典的一句话,中国红色革命经过五次反围剿浴血奋战,爬雪山,过草地,历时三百六十七天,先辈们用自己的双脚,整整丈量了二万五千里路程,沿途忍受饥饿,受尽冷冻严寒,写就了历史上有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写就了历史的光辉诗篇,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落脚点。在这里,曾经召开过吴起镇会议,会议向全世界宣告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完成。提出以吴起镇为中心,整顿部队,壮大部队力量,安排计划了红军当前中心工作。吴起,成了当时的中国红色革命的战略转移点。她既是红军的落脚点,又是陕北苏区粉碎敌人新围剿,开展西北苏维埃运动,开展神圣的民族革命运动的一个新起点。这些伟大壮举,在中国历史上翻开了新的一页。吴起老百姓每当提起中央红军,提起毛主席,总是滔滔不绝,三天三夜都有说不完的话,兴奋地劲头有增无减,激励人心,让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
当时,我先在白豹乡油井上班,那时我才二十八岁,那里老乡都叫我小李子,因为爱看书,工作闲暇,那些个陕北说书的窑洞场面,总能看到我的身影,起初的陕北说书都是些黄段子,后来新中国解放了,说书段子大多改编的是关于翻身见太阳,赞美家乡大美河山、传统历史名段,说书最有名的就是传说中的韩启祥师傅,韩启祥在延安百姓口里传的可谓神乎其神,据当地人说,他给毛主席和中央领导说过书,他从陕北延安把书说到了北京。听说是一个瞎子,但很有名气。我当时在吴起,就听邻居许家老四的丈人说过几场书,主要说的是杨家将里的故事,都是传统本子,虽然没有传说里的韩启祥有名,但听起来也很有味道,这陕北说书也是陕北百姓农闲,饭后茶余的娱乐名目之一,几个人围一个圈,有一把三弦,略懂音律知识,再搞来几个锣鼓之类的打击乐,就是书场子了。许老四的丈人还曾经让我给他改本子,关于杨家将,我就看过几场秦腔戏和几本连环画,对杨家的传奇故事,那有陕北人知道的多,加上自己的文字水平,根本就拿不出手。即使让我听人家说书,由于方言的关系,偶尔也是含糊其词,似懂非懂,别说改角本,最终委婉地谢绝了,没能满足大爷的愿望。现在想想,自己是多么的渺小微弱,但时不时去听一两场,来打发时间,还是乐此不疲,觉得很有地方特色,别具风格。如果有机会再去听陕北说书,那真是人生一种美的享受。
在油田上班,我的主要工作就是记录油井当天的出油量,负责油井所产原油的发货装车,在吴起,不管是山顶,还是川道,你都会见到一座座、一排排的油井,抽油机一天二十四小时不停地在工作,油罐车一串串,源源不断地把原油送往各大炼油厂,为国家工农业生产在添砖加瓦。看着这光秃秃的黄土高坡上的一排排抽油机,看着这运油车卷起的滚滚尘扬,想想国家建设的矫健步伐,吴起老区做出的卓越的贡献功德无量,让我对吴起的一草一木无不起敬赞叹。
每一天干完活没多大事,我主要时间看书,再剩下的,就是跟当地老乡一起聊天,听他们唱信天游,坐到人群里去听陕北说书。陕北人唱信天游,用三个字形容再合适不过了,那就是“原生态”。粗放、豪迈,寓情于景。面对大山,个个都能唱出自己的心声,现在舞台上看到的、听到的阿宝、王二妮唱的声音,为了大众化,都是加工过的东西,根本有天壤之别。吴起老乡,对人实诚热情。在我工作过的地方,吴起人可算真诚第一。朴素无华的他们,平时很好客,只要你到家里去,遇到饭点,不吃好喝好真是不让走的。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曾经有一位山沟里的老教师,年龄那时候大约六十岁左右,虽然年龄不算大,可头上已经布满银发,身体很瘦弱,脸上爬满了岁月痕迹,一脸的沧桑。时常赶集从我门上过,我就看着他每次翻山很累,每到我的驻地,已经累得气喘吁吁,我就打招呼让他缓缓,喘口气再走。因为还要翻越一架大山。他一到,我就急忙给他让座倒水喝,谁知道他就为这,心里过意不去,有一天赶集路过,顺便用自家的毛驴给我捎来了一袋子又白有大的洋芋,说是从自己家地窖里挑的最好的洋芋。并从自己棉袄兜里给我掏出来一套封面发黄的《古文观止》上下册,他说自己虽然是教师,小学毕业,文化水平不高,古文言文读不懂,很费劲,这套书是一位无名的老革命,在部队紧张转移时留在他家的,一直等到了九五年,再也没等到那个寄放书的人,估计是牺牲了。他看不懂用不上,这两本书如果再没人读真可惜了,可真辜负了留书人的一片心意。他考虑再三,从我同事那里也打听过了,已经观察很久,我喜欢读书,而且读的都是名著。所以,这两本书就决定送给我了。当我接过这两本书,心里忽然一阵的沉重,那岂止是两本书的份量,不但觉着手里沉重,而且觉着内心更是万般地沉重。。。。。。时至今日,那套《古文观止》还放在我的书架上。到今天,我连那套书的的一半文章都没读熟,思想起来,可真是惭愧有加,觉得自己辜负了他们的期望。不仅仅是愧对那位老先生,更多的是愧对那位无名的老革命,更愧对于吴起老乡寄予我的希望……
回想起吴起的日子,吴起的往事,历历在目。和蔼可亲的老区老乡,还有那里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那传奇而又动人心魄的故事,那常年哗哗奔流的延河,魏巍屹立的红色革命导航标宝塔,所有革命先烈走过的羊肠小路,行行足迹。我的内心久久难以平静,久久难以放下自己的心事。
真的好想,好想再回一次延安,再回一次吴起,去看看那里的乡亲,那里的山山水水,那里的一草一木,品尝那里的米酒,吃那里的荞面活络,重温过去流金岁月……
成稿于年10月20日夜12点循化大循公路
作者简介
李自立----笔名李晔,祖籍陕西,年生于陕西咸阳,居于青海。从事高速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爱好广泛,爱好写作、诗朗诵、书法、秦腔、音乐。工作闲暇从事写作。以散文诗词为主。二十岁开始,在陕西彬县广播电视台从事业余通讯员工作。作品散在中华文艺黑龙江丹江文学、古文化联盟、微文化联盟、等各大白癜风的发病原因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