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曙光市长在潍坊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潍坊市要“深度对接国家战略,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
所谓“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关于丝绸之路的源头,学术界意见不一。陆上丝绸之路的源头,有西安或洛阳“单中心说”,还有除西安和洛阳之外的成都、广州等“多中心说”。海上丝绸之路的源头更是众说纷纭。青州是古九州之一,曾经创造过灿烂的文明。借助青州地区出土的大量与丝绸之路有关的文物,结合传世文献,足以证明青州地区不但是陆上丝绸之路的源头,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枢纽。
桑蚕养殖技术青州始自商
青州为古九州之一,森林植被以桑属种类居多,其桑蚕养殖和丝绸生产出现在商代。周代,山东的桑蚕产量与质量遥居全国之首。春秋齐桓公积极扶持桑蚕生产。《齐民要术》中的“齐民”,普遍被认为是青州及其周边人民。
贾思勰
苏埠屯出土商代“亚丑”铜钺(局部)
管仲
青州古城历史悠久元以前为政治中心
青州之名,始见《尚书·禹贡》:“海岱惟青州”,为古九州之一。上古为东夷之地。至夏商间,先后为爽鸠氏、季崱氏、逄伯陵氏所据。周初封吕尚为齐侯,地始归于齐。秦统一天下,置齐郡。西汉武帝元封五年(前年)设青州刺史部,驻广县,称青州城。
东汉至三国间,青州城为东方之重镇。西晋怀帝永嘉五年(年)曹嶷弃广县,筑广固,为青州刺史治。
东晋安帝隆安三年(年)慕容德陷广固,定为南燕国都。义熙六年(年)刘裕灭南燕,夷广固,筑东阳城,置北青州刺史治于此。
北魏献文帝皇兴三年(年)拔东阳城,仍为青州刺史治。孝明帝熙平二年(年)增筑东阳城南郭,即南阳城。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年)迁益都县治于东阳城,移青州刺史治于南阳城。
隋为青州总管府治,后改为北海郡治。唐初复为青州总管府治,后又改为北海郡治。
宋为京东东路路治。金为山东东路益都总管府治。元为山东东西道宣慰司治。
明清时期,为青州府治。民国时期,撤消青州府,益都县直属山东省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称益都县。年改称青州市。
由此不难看出,元代之前,青州一直是山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森林植被桑属居多齐国鼓励植桑养蚕
青州位于山东中东部丘岭、半丘岭地区,这里四季分明,根据对本地区木本植物孢粉的考古调查,这里两汉之前的森林植被以阔叶树为主,树种则以栗属、榆属、桑属、枫香属、胡桃属为主,尤以桑属种类居多,利于桑虫的饲养和生长。
青州地区的桑蚕养殖和丝绸生产早在商代已经出现。年春,青州市(原益都县)苏埠屯商代墓葬中出土了几件晶莹剔透、形态逼真的玉蚕,其形体更像被缫过丝的蚕蛹。同时出土的青铜器上,也的确粘附着不少丝织品的痕迹。
《孟子·梁惠王》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孟子·尽心上》载:“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周代,原产于青州山区的株体高大的原桑经过嫁接改良,已经被培育成适合平原栽培的低矮的地桑,又叫鲁桑。植桑养蚕技术的发展,使桑蚕生产成为这一时期山东地区的重要产业,其产量与质量遥居全国之首。
对于桑蚕生产,齐国更是在政策上给予了最优惠的扶持,管仲曾建议齐桓公大力提倡农桑。《管子·山权数》载:“民之通于桑蚕,使蚕不疾病者,皆置之黄金一斤,直食(粮食)八石。”就是对此的直接记载。
养桑业重要起源地多学者认为是青州
《太平广记》载:“齐桓公墓有水银池,金蚕数千,箔、珠、襦、玉匣、缯彩,不可胜数。”又云“晋曹嶷为青州刺史,愍帝建兴中,发齐桓公及管仲冢,尸并不朽,缯帛万匹,珍宝巨万。”据传位于青州城西的二王冢即姜齐桓公小白与景公杵臼之墓。
直至唐中期以前,中国的经济重心一直在北方,山东的农桑生产长期处于领先位置。北魏时齐郡益都县人贾思勰(今寿光人,曾任青州太守,时称高阳太守),著有《齐民要术》一书,这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农业生产技术著作,全书92篇,分为10卷,约11万字,包括农艺、园艺(蔬菜和果树的栽培)、林木、畜牧(家禽、家畜的饲养)、养鱼和农产品制造(如酿造、食品加工)及其他农业、手工业等;其中,农艺和园艺占了重要篇幅。在国内外影响巨大。学界普遍认为:书题所谓“齐民”,就是指青州及其周边的人民。
学者齐涛在《丝绸之路探源》一书中提出:古代山东(古青州)是蚕桑业的重要起源地这一点已成定论,法国学者布尔努瓦、日本学者吉成武美、布目顺郎以及中国的一部分学者都持这一观点。
我国台湾学者邹景衡指出:世界上桑树的分布大致限于北半球,其中以白桑最为普遍。此桑为山东(古青州)原产,有桑才有桑蚕,有桑蚕而后有丝,有丝便能引起人们的野饲桑蚕,进而驯化,跟着产生了蚕业。
染炼技术高超春秋已成规模
《考工记》记载了齐地染炼工艺的高超及其明确的分工,丝织品自然丰富。青州西辛战国墓发掘出土的青铜器、漆器上都有丝织物的痕迹。谭坊镇香山汉墓陪葬坑中的陶人俑、马俑身上描绘的是极为考究的丝织品。
香山汉墓出土的彩绘马佣
《考工记》
香山汉墓出土的彩绘人佣
与临淄隔河相望丝绸产品花样多
姜太公封齐之初,即对丝织业高度重视,提出“劝其女工,极技巧”的基本国策,齐国成为我国最早的丝织业中心。到战国时期,齐都临淄已经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会。《史记·苏秦列传》载:“临淄之中七万户……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而扬。”青州与临淄隔河相望,属于齐国腹地,其富足亦可想而知。
当时,淄河以东及以南的弥河、潍河流域的丘岭、半丘岭地区,因种植谷物产量极低,而被大面积开垦为桑山、桑园、桑田。民间丝织品的大规模生产,带动了产品的花样翻新,丝绸产品已经有罗、帛、纱、缦、绢、绮、纨、缟、锦等不同品种,对于这种集种植、养殖、生产、加工一条龙的流水化产业链,《汉书·食货志》有着这样的记载:
冬,民既入,妇人同巷,相从夜绩,女工一夜得四十五日。必相从者,所以省费燎火,同巧拙而合习俗也。
多部古书有记载春秋染炼工艺高
《考工记》一书是春秋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根据其相关记载,这一时期,在青州地区,从事丝织行业的人,已掌握了高超的染炼技术。从染炼工艺来看,已专职设“(máng)人”负责煮炼丝帛;设“染人”负责对丝织品染色。设“画绩”负责装饰绢帛上的花纹图案的加工。如“炼丝”工序有:“以兑水沤其丝,七日,去地尺暴之。昼暴诸日,夜宿诸井,七日七夜,则谓水炼。”而“炼帛”,“则以栏为灰,渥淳其帛,实诸泽器,淫之以蜃,清其灰尘而盝(lù)之”。
因为丝织品的丰富,在贵族阶层,就连战马和台榭都披挂上了丝绸做的盛装。《战国策·齐策四》:“君之厩马百乘,无不被绣衣而食菽粟者”;《晏子春秋·外篇上八》载:“景公赏赐及后宫,文绣被台榭”。“君之玩物,衣以文绣”。
《国语·齐语》载:“昔吾先君襄公……而唯女是崇,六妃九嫔,陈妾数百,食必粱肉,衣必文绣”。“文绣”是指刺绣异彩花纹的丝织品或衣服。结合《晏子春秋·谏下十五》:“公衣黼(fǔ)黻(fú)之衣,素绣之裳,一衣而五彩具焉”。“黼黻”也是一种文绣制品。现在青州地区乡间俚语常用的“黼黻”一词,是指颜色质地杂乱相间的布料,是其本义的引申意,可以看做齐地丝绸文化在今天的青州地区尚具影响的一个民俗例证。
两大古墓葬现身青州文物丝织品彩绘考究
年,青州西辛战国墓发掘出土的青铜器、漆器上都有丝织物的痕迹。虽然该墓葬早年被盗掘严重,主墓室棺椁尽空,但外椁底部发现一遗漏的边箱,出土的青铜器、金器、银器、玉器都十分精美,被评为年全国重大考古发现。
年,青州市谭坊镇香山汉墓清理大型的陪葬坑一处,出土文物余件,其中陶俑余件,均饰彩绘。陶人俑、马俑身上所描绘的,应当是极为考究的丝织品。据初步考证,该墓葬应为西汉初期淄川国的王墓,其封地就在今天青州北部。
北京哪家医院看白癜风最好北京最好白癜风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