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时间的面孔》从发表到出版(上)
文︱杨柳岸
北方的四月,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年的四月,安黎开始了他的长篇小说《时间的面孔》的写作。他是用电脑来写作这部长篇小说的,几年前他就开始用电脑来写作了,但用电脑来写这么宏大的作品,对他还是第一次。安黎说他这次写作是“敲敲打打”。距他上一次写长篇小说《小人物》,时间上已经过去了十一年。也就是说,他有十一年没有写长篇小说了,这对于一个小说家来说,是很不正常的。
经过十个月的写作,安黎于年春节后完成了这部三十万字的小说,将其寄到了《钟山》杂志。《钟山》杂志的副主编贾梦玮先生建议安黎,将这部小说的压缩为十五万字之内,以达到一本杂志能够容纳的范围。于是安黎把这部小说的前半部分交给了《钟山》,好在虽是把一部小说拦腰斩成两半,但前半部分故事完整,讲述一个从美国归来的游子,怀有赤子之心,立志改变自己落后家乡的故事。主人公带来了投资商,村民搬迁,住进了别墅.但因为企业污染,又因为用人不当,企业倒闭,村庄被毁.住在别墅里的村民也因为没有长久的生计打算而陷入困境.小说在阐述这么一个道理:许多人都有改变自己家乡的冲动,但故乡真正得以改变的时候,其实故乡已经不存在了.
安黎的朋友张杰的文章记录了长篇小说《时间的面孔》发表后在西安媒体上的反响:
“年12月27日,一个温暖的冬日,西安一家畅销报纸上,作家安黎的大幅照片吸引了我。他的长篇新作《时间的面孔》在大型文学期刊《钟山》杂志刊出。《钟山》杂志,长篇小说一年出版A、B两卷,B卷今年共发了三部长篇作品,安黎的作品位列其中。”
实际上,当时西安的许多报纸,如《陕西日报》,《西安晚报》,《三秦都市报》,《教师报》,《阳光报》,《西安商报》等,都对此事作了报导。特别是《华商报》刊发了大半个版而且的访谈录:“安黎:作为知识分子的写作”,同时配发作者简介与安黎的“文学个体户的自白”——
记者:您的作品依然选择了陕西的作家较为钟爱的农村题材,这类题材比较顺手吗?
安黎:这个题材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我的一位朋友从美国到中国农村一个小镇投资失败了,他的经历使我找到了写作长篇的基点。书里的主人公是一个在黄土高坡出生的汉子,他在国外多年,怀揣着丰厚的美金,回到阔别日久的家乡招商引资,但观念的差异让他并不能和乡亲们融为一体,陈旧的官僚体制成为他前进的拦路虎,他很快就成了众矢之的,最终走上绝路。这个题材想要表达的不完全是农村的故事,而是一种巨大的差异,巨大的差异带来的对比和冲撞,对比和冲撞之下的生与死、希望与绝望。这本书一共30多万字,后来为了配合《钟山》删除了一部分,其实全书最终出版以后,讲述农村和城市的分量应该是差不多的。
记者:巨大的差异产生的结果是什么?
安黎:当代西方文学与19世纪狄更斯那个年代作家所要表达的,有根本意义上的区别。狄更斯那个年代的作家,更多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最好白癜风有哪些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