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西举院巷北依明清贡院,南通贡院门,西接牌楼巷,是秀才参加会试的必经之路。在贡院衰落后,原本肃静的西举院巷却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逐渐繁荣起来。
巷子兴起于清末民初
今西举院巷整体呈倒丁字形,它西起北马道巷,东至早慈巷南口,医院家属院。古代每逢会试,贡院附近就住满了赶考的秀才,进考场前,这些读书人必经贡院正门前广场,也就是贡院门。贡院占地很广,今西举院巷大部分即位于其正门外、南墙下,是当时贡院门的一部分,所以当时西举院巷整条街道也被泛称为“贡院门”或“举院门”。
明清时期,因为临近贡院考场正门的缘故,西举院巷一带十分肃静,其南侧住户寥寥,其北侧既不住人,也没有其他单位。科举制度废除后,贡院逐渐失去作用。后来民国政府将贡院西半部分改为省建设厅,街道重心随之西移,“西举院巷”的叫法由此产生。随着民国省建设厅的成立,巷子南侧的住户逐渐增多,其中兴起了一些大户,如武魁黄家、文化人曹家、在省上做官的岳家、地多院大的王家等。现年86岁的东举院巷老住户郭东胜回忆说,儿时每逢过年,他就要随长辈来西举院巷挨家挨户地拜年。对于后生而言,拜年可以丰富社会经验,对于长辈们来说,去西举院巷拜年更是积攒人脉的好机会。
(西举院巷路边的槐树遮天蔽地)
机关里面唱大戏
民国时期的省建设厅坐北朝南,有一个非常气派的大门,门前矗立着两只威武的石狮子,旁边还有军人站岗。每到上班时间,西举院巷就有政府的小汽车往来,其中偶尔还夹杂着几辆客运汽车。郭东胜说这类客车被刷成绿色,有点像邮车,其侧面是两排小窗户,里面搁着长板凳,一次能拉三四十号人。客车属于公路管理局,此局设在省建设厅内,配有车队与汽车修理厂,其主要职能是管辖西安到兰州、宁夏的客运。
郭东胜曾进入省建设厅大院,他记得里面是一排排平房,设有很多科室,空地上停放着三四台修筑西兰公路留下的压路机。郭东胜家里是平民,如何能踏入戒备森严的省建设厅呢?原来在省建设厅深处有一座七八间宽的大礼堂,其中设有大舞台,偶尔会有戏班在此唱戏,届时建设厅的门卫稍事放松,甚至允许幼童进出。
政府机关里怎会有戏班唱戏?郭东胜解释道,民国时期有几个“重大纪念日”,如10月10日“双十节”、12月12日“民族复兴节”、10月31日蒋介石生日等,届时全国上下都要举行各类活动以示“庆祝”。此类“庆祝”说白了就是开会、吃喝、唱大戏。当时建设厅大礼堂就是国民政府“庆祝节日”的重要场所。
(西举院巷北口干休所附近曾有“交际厅”)
每次“庆祝活动”开始前,省上的军政要员们要在礼堂内“开会”,散会后,大多数官员就乘车离开了。这些人一走,在礼堂外等候多时的国民党军人便列队入厅,全体就座后舞台上梆子一响,大戏上演。街道上的孩子们进得了大院,却被挡在礼堂门口,没法子只得爬上窗户口朝里张望。郭东胜说,能在这唱戏的都是名角,他看到有唱旦角的李正敏、宋尚华,有唱小生的苏育民等,不胜枚举。
洋牧师给孩子们发糖
民国时期,建国公园西南边有一座纵深极长的院落,其正门开在西大街上,正对着骆驼巷,后门在西举院巷,这里面是天主教会。
郭东胜说天主教会里有一座大礼堂,相当于教堂,里面整齐地排着凳子。天热时一些住户来礼堂纳凉,牧师一见有人进来,就开始向他们宣读《圣经》。这些牧师里有中国人,也有西方人。一些居民们管这些西方传教士叫“洋和尚”。据说这些洋牧师会说一些汉语,能跟居民交流。
郭东胜记得儿时每到圣诞节,洋牧师们就在教堂门前立起小小的松树,也就是圣诞树。他们还给来玩的孩子分发糖果。糖是玻璃纸包的水果糖,酸酸甜甜很好吃,可郭东胜却一直没能尝到,“因为家里人信佛,大人不让我去教会,更不让拿教会给的糖”。
医院
民国省建设厅西侧是西举院巷王家的菜地,据说这里产的芹菜、萝卜十分特别,纤维很细,嚼起来爽脆可口,不塞牙,不费劲。解放后菜地归公社管理,仍称“王家菜园”。上世纪50年代初王家菜医院,医院称为“八院”。后来王家菜园也被划入“八院”。年,在“八院”的基医院。
(西举院巷路边的儿童公园西大门)
百年时光里,贡院、民国省建设厅、土产门市部相继消失,医院就是西举院巷最著名的单位。(摘自《西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