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网络时代,传媒手段各式各样,西安城里的年轻人和一些年轻作家爱在网络上读书、写书、了解各种资讯但在贾平凹看来,报纸和报社的功能依然不可替代,自己就爱读《西安晚报》,喜欢通过报纸了解国内外大事和民生民情,许多新闻经过报社编辑的加工甄别,不但重大新闻不漏,准确度、可信度也会更高
贾平凹鼓励道:文学这事,搞专业的少,一旦变成专业了也未必是好事大家工作忙,写小说也许没精力,但写散文肯定有时间报社编辑、记者积累的社会生活材料,接触社会的各个阶层,社会阅历丰富,这些都对写作非常有用“总说‘等闲了再写,等退休再写’那些话都是哄人呢,关西安晚报数子键是要挤时间!再一个是对文学的热爱,只要爱就觉得快乐,不爱就觉得受罪大家趁年轻的时候多写,不一定非要当大作家,只要能丰富自己内心,让自己活得充实就是享受”
他是中国当代闻名海内外的作家,他在读者心中有着非凡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他笔下数百万精妙而朴实的文字,滋养着一代又一代文学青年的心灵——他是作家贾平凹上世纪70年代末,《西安晚报》第一次将贾平凹的散文变成了铅字,给当年的文学青年提供了崭露头角的机会昨日上午,贾平凹坐在自家条凳上回忆起了与报社的情缘,他对记者说:“《西安晚报》是我起根发苗的地方”
作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贾平凹欣慰的是,《西安晚报》这些年来对陕西文坛及作家的报道十分重视,对于文坛的一些重大西安晚报电子版20090117期活动、作家的重要创作,不惜版面,并多次开辟专栏进行连续报道“陕西是文化大省,陕西文坛需要这样有责任感的报纸,特别是在纯文学面临生存压力时”
“现在四五十岁以上的人还是爱看报纸我知道报纸上的文字有不少也来源于网络,但网络上五花八门的消息太杂,人们没有精力辨别,搞不清哪条是真哪条是假,经过核实后报纸转发、摘登,读者会得到更加全面准确的消息”贾平凹认为,年轻人喜欢玩手机上网,上年纪的人喜欢读书看报,这也不是说谁保守落后、谁先进时髦,这些都完全出于个人习惯“我想年轻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阅历的增多,还是会喜欢上手不释卷的阅读感觉等年纪到了他们就爱读报了,看报不伤眼睛”
记者 职茵
“我跟编辑张月赓的关系慢慢西安晚报订阅电话地越来越好,后来在文艺部办公室里还认识了郭树兴等编辑总之,我在晚报认识的人很多,即便是大家因为忙而疏于走动,但在感情上都非常亲”此后数十年来,贾平凹有时也在《西安晚报》上发表文章,“我跟每一拨编辑、领导都很熟悉可以说,报社叫干啥咱就干啥,去年《西安晚报》与我主编的《美文》杂志搞‘中国报人散文奖’颁奖活动,大家在一起合作得非常愉快”
贾平凹认为,晚报的文化气息浓郁,跟报社领导对文化版块的重视有直接关系,加上编辑、记者精耕细作,这块天地就呈现出独特的风景“年纪大了,我现在很少在活动中当主持人,就是出席活动也讲话少,但晚报和美文搞‘中国报人散文奖”颁奖,晚报叫我当主持人,我就得上”
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文章西安晚报官方网站变成铅字,贾平凹激动地连忙跑到街上去买报纸,“我以前都是在学校的黑板报上,或者是校报上发表文章,能在报纸上发表文章确实兴奋得很”也就是这次投稿,一下子拉近了贾平凹和报社文艺部之间的关系
从《西安晚报》走出过许多作家,不少人也与贾平凹较熟他说:“其实有好多作家都在报社工作严格来说,我也是个当编辑的,我这一辈子的工作都是编辑”
说起跟晚报的情谊,贾平凹清晰地记得2008年11月记者节前夕,《西安晚报》文化部的编辑、记者集体到“贾府”过节、吃羊肉泡馍的趣事,当时他的《秦腔》刚刚摘获茅盾文学奖“晚报记者工作很辛苦,我得向他们祝福节日他们个个都是快枪手,常常是我接受采访完没多久,人家稿子就写好了,而且把你想表达的都写进西安晚报专刊去了,不虚夸、不炒作、很平实,这就是晚报的风格因此我一有新闻,第一时间就想到晚报的记者”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古炉》举行首发式时,他特别提醒主办方在活动背景板上打上“西安晚报独家媒体支持”的字样,“跟晚报合作心里踏实”
以文学圈为例,不少作者获得读者认可的唯一途径就是在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再找出版社出版作品,贾平凹说:“许多有些年纪的人还都在延续着这条路”
与晚报感情很深
在贾平凹眼中,《西安晚报》一直被读者信任和尊重“凡是《西安晚报》上刊登的消息,大家都觉得值得去相信尤其是在纸媒相当发达的年代,在《西安晚报》上批评个谁或是表扬个谁,那可都是了不得的大事情”
网络时代仍爱看报
平实就是晚报风格
上世纪70年代末,西安晚报征联贾平凹第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章就刊登在《西安晚报》上那是一篇很短的散文,能发表出来非常不容易,贾平凹在当时文艺部编辑张月赓的帮助下,不知改了多少遍,那篇小散文才最终见报
女性手臂白癜风日常怎样保健青少年如何预防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