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春节,中国大地上锣鼓喧天,传统的年味便在阵阵鼓声中浓郁起来。位于杨凌示范区杨陵区杨陵街道办上川口村,也在每年的元旦前后忙碌起来,素有西北地区锣鼓第一村美誉的上川口村,村民自己生产的锣鼓,远销全国各地。
制作锣鼓需经过20多道工序
走进上川口村,道路两旁一摞摞“田”字型的木堆和废木料,堆放在路边,风吹日晒,让很多外地来人的不明所以,像是农村烧火用的木柴,又像是别有用处的木料,这也是上川口村独特的村景之一。再往村子里面走,一个个锣鼓招牌渐渐醒目起来。60多岁的朱展旭是村里的一名老木匠,他做木工已经有30多个年头了。12月22日上午,朱展旭和几个村民正在木材加工间忙碌着。做鼓有20多道工序,朱展旭的这道工序是最脏最累的,整天和木头、锯末打交道,年轻人基本都不愿意干。制作鼓板不仅是个粗活,还是个细活。锯木头锯板,再在板子画出线条,之后才能上锯锯鼓板。鼓板锯好后,要晾晒3个月,这便出现了进村时的独特村景,鼓板垒一摞摞“田”字型,用的时候,将干透的鼓板放入烤炉内,一个星期后便能烘干上色。“烘干是保证鼓的声音,现在用得最多的木料是杨木,以前椿木、柳木都用,木料不同,价钱也不一样。”朱展旭说。烘干后的鼓板边缘经过抛光放在鼓腔模具中,用白乳胶粘在一起,晾晒24小时就可以进行齐腔口处理。之后将泡好的牛皮蒙在做好的鼓腔上,用拉绳上紧,确认牛皮的力度已达顶点后钉上鼓钉。最后一步便是对腔面抛光、打磨,最后油漆处理,一个成品鼓就制作完成。上川口村党支部书记刘琦介绍,上川口村的锣鼓加工距今已经有多年的历史了,20世纪末,这一传统手工业在上川口村的发展达到了历史上的最好时期,个体私营作坊遍布全村,一度出现了“女人会烧火,男人精铸铜,老人善做鼓,青年跑经营”的红火场面。“算不算中国锣鼓第一村不好说,但一定是西北锣鼓第一村,西北五省目前使用的锣鼓9成均产自村子。”“传统的手工艺后继少人”“上川口村的锣鼓名声久远,但之前的家庭作坊离主干道比较远,交通不便,锣鼓无法运输,小作坊便搬迁到杨武路上,发展成厂子企业,如今也有了锣鼓产业园名,工艺上也改进了不少,做鼓的工人依旧是附近村子村民。”上川口村的锣鼓制作者刘联国说。年,上川口村村民历时天,制作成直径为3.68米,高为1.98米的“天下第一鼓”,送给有“天下第一村”美誉的江苏省汉阴市华西村。年,香港回归10周年庆典也使用了该村制作的特大鼓,可以说上川口村制作的鼓在全国各地都擂响过。“近几年,鼓的销量还是增加的,而且出售的地方也越来越远,国外的都有。村子一年鼓的销量约在10~20万个,这说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鼓的价格也在上涨,主要是人工成本增加。”刘联国说,“但做鼓的人还是在减少,主要是耗时长,工序多,而且从业者参差不齐,缺乏有效的行业监管机制,导致恶性竞争,不少从业者转向了其他行业。”上川口村制作的鼓有白茬鼓、红鼓、双曲双龙彩鼓、花瓶鼓、堂鼓、腰鼓等20多种,因做鼓工艺又脏又累,制作者年龄都在50岁左右,很少见到年轻人,虽然是远近闻名的锣鼓村,但锣鼓文化发展得却并不是很好,村民说,村里鼓做得好,但是敲得好的人却没有几个,不少人感叹,“传统的手工艺后继少人。”(刘军伟)编辑:王月华敏责任编辑:锋哲
北京哪间白癜风医院好北京看白癜风最好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