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晚报

您现在的位置: 西安晚报_晚报理念 > 晚报特点 > 龙窝读书会NO3立秋的色彩周至苍峪

龙窝读书会NO3立秋的色彩周至苍峪

发布时间:2017-6-2 12:51:36   点击数:

来自—8—9《西安晚报》第7版文化新闻报道一一

本报讯(记者高亚平)8月8日,正值立秋时节,由贾平凹文学艺术馆、户县龙窝读书会联合举办的傅强散文集《立秋的色彩》首发式在周至县苍峪“把根留住”民俗馆举行,来自我市的50多位书友,共同品读了这位著名工艺美术师的新作。

今年59岁的傅强先生,系中国工艺美术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生导师、国际陶艺家学会理事。其早年毕业于西安美院工艺美术系,后一直从事版画、油画、金属雕塑、陶艺、文学、环境艺术和建筑室内设计创作,在这些领域,多有建树。近年来,以其为首创作出的富平陶艺村、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回归生命本真的建筑作品,引领了中国建筑设计界新风尚,享誉国内。

《立秋的色彩》是傅强近几年散文创作的结集,该书由陕西美术出版社出版,其装帧古朴典雅,文章多以自我的角度审视人与物,文笔清新,画面感强。在昨日的首发式上,书友们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把根留住”民俗馆》东道主刘祎先生语:当立秋前的最后阳光照着苍峪沟的时候,葫芦石榴都笑了,槐子花落了,葡萄叶也慢慢变黄。苍峪沟的艾草却始终在佛堂静静守护。鸟叫,蝉鸣,立秋的日子到了。

博士后王昊也盼着立秋,盼着见傅强老师。在立秋前一日,分享一下她眼中的《立秋的色彩》。

人生:设计还是接受今天很荣幸能够参加傅强老师的新书发布会,也很荣幸可以站在这里和各位分享傅强老师新书的一些个感受。由于专业是学习古典文学的,说实在我是很少看鲜活的人写的东西的,我阅读的范围总是那些在人生上已经完成盖棺定论的文人们。我觉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的,面对面或者借助某些通讯和交友工具进行面对面;另外一种是间接的,阅读文字是一种很重要的方式。对于傅强老师,虽然我还是存在一定可能性能够和他直接进行交流的,但很遗憾我仅仅见过傅老师一面,目前还没说上一句话,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缘分吧。不过半个月前,我和同伴在户县进行田野考察的时候很荣幸收到刘老师和赵总送我的傅老师的新书《立秋的色彩》,还邀请我来参加这本新书的发布会,这样我意外得到了和傅老师间接交流的一个机会,这似乎是不是又可以印证上帝为你关了一扇门,但也为你打开一扇窗呢?......看傅老师的这些散文,我最大的感受也就是这是一个当下的自我,在这个自我之中,有他的兴奋、有他的欢悦,也有他的无奈和无能为力,慢慢读着,这些个体情感在文中丰盈着,跃动着,也有着那么一些个肆无忌惮,在这天地之间就写上一个大大的我字就好了,我就站在这个我中白了头发,也了了人生。傅老师在散文中忠实着自己的表达,虽然我们难得看到一个很完整的故事,但我们却因为作者的这份真诚所有所感触,也许我们相同着一些,也很不相同着一些,但这些都没有什么,因为无论如何我们是可以在这样的文字中进行着交流的,正如这个世界上关于人生,本身存在着那么多种选择,繁如四万八千法门一般多,但那些真诚的生命就像夜空中闪烁的星星一样,即使相隔遥远,还是可以引得你驻足仰望。阅读着傅老师的文集,我想到了这个标题,人生可以选择接受,接受当下的这个自己,即使这个时候的自己离着那些不朽十万八千里,可这就是一个真实的自己啊,在这个世界上,首先能让你感到珍贵的也是这个自己,人从认识自己开始,才能好好认识别人,认识世界,人也是从尊重自己开始,慢慢学会尊重别人,尊重多元性。尊重自己并不是一种放任,正如傅老师在这本书中也对于自己有了这样那样反思性的内省和批判,正是因为这种接受,才能对自己有了不断升华基础、源泉和动力。就像一棵树,我的人生不需要知道生命到底会成长成什么样子,树会有多高,他是不是一直都如此屹立吗,会一直繁盛吗,你只要坦然面对这棵树就好了,不需要事先画出一棵树,想出一棵树,琢磨着用一个三不朽来固定自己,只要这样的坦然面对阳光,面对风雪,面对雷暴,让他努力生长和绽放,不问前程,完成这一次独一无二的生命......

(以上文图来源于刘佳惜、刘祎先生







































北京中科医院曝光
云南白癜风正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ytshn43.com/wbtd/7679.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