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晚报

您现在的位置: 西安晚报_晚报理念 > 晚报特点 > 梨园往事师魂永驻心田忆杜波老师二

梨园往事师魂永驻心田忆杜波老师二

发布时间:2018-4-16 6:20:55   点击数:

照片左起杜波、韩刚、赵乙、白星、张峰

时间像滑冰一样的溜过。眨眼间,杜波老师离开我们已经十一年了。十一年来,有时在夜深人静时,有时在工余闲暇时,我常常会想起他对我的帮助、支持和指导,想着、想着泪水竟夺眶而出。

老师杜波,笔名方黎、夏沙、燕梓。生于年2月,卒于年10月,享年82岁。年考入山西民族革命大学,毕业后任绥远《奋斗日报》编辑。年秋,远赴西安,任力行新闻社记者。年任西安《黄河晚报》总编,在共产党地下组织支持下他呼吁和平,反对内战;年春进入太岳解放区从事文学创作和地方戏剧研究,先后任晋南专区蒲剧团副团长、临汾蒲剧院艺术室主任、《蒲剧艺术》编辑部主任等职。一生勤奋笔耕,艰苦创作,改编和创作的剧目有28本之多。其中上世纪50年代唱红的剧作有《意中缘》,60年代唱红的剧作有《白沟河》,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唱红的剧作有《麟骨床》,他还编写了电影戏剧剧本《烟花泪》,被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成戏曲艺术片,在全国公开放映。退休后,他潜心研究蒲剧表演艺术和剧目,仍然孜孜不倦,笔耕不辍,发表的论著有:《王秀兰舞台表演艺术初探》《阎派艺术的形成及特色》《编剧艺术散论》《蒲州梆子剧目考论》等。不难看出他是一位德高望重、具有创作实力的剧作家和研究蒲剧艺术的学者。

55年前,因为母亲得病吐血、家庭生活不能为继,不满17岁的我,便参加了工作,被分配到晋南戏剧协会当了资料员。上班的第一天,剧协张秘书为我分配的工作便是为杜波老师抄稿。那时,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戏曲艺术片(蒲剧)《窦娥冤》刚刚公开发行。为了帮助观众看好这部影片,《山西日报》文艺部约剧协写一篇评论文章,这篇文章就是由杜波老师起草的。我抄完后,连同原稿一起交给张秘书。谁知张秘书只看了一眼,就发起火来了。他生气的指着我说:“看你写的这是什么字,大小不匀,还挺潦草,剧协那能养得起你这么个人!”我被吓得“呜呜”地哭起来。没想到杜波老师听到哭声,赶忙从隔壁跑了过来,拿起我抄的稿子,看了看,然后劝张秘书说:“老张,娃还小哩,能抄成这个样子就不错了。我们像他这么大年岁,写的字就有多好呢?”张秘书不说话了,火气顿时云消雾散。杜波老师拍了拍我的头说:“娃,别哭了,字写的我完全能认清。”接着,他又告诉张秘书说:“我把抄稿和原稿都拿过去,再改一遍,然后让静芳(打字员)打印五份,一份送文化局崔局长,一份送赵副局长,一份留给你看,让这娃再给地委宣传部郭部长送上一份,一份留给我,等大家看完后,我再根据大家的意见改写一遍,最后再给《山西日报》朱鸣同志,你看行不行?”张秘书点点头说:“行,就这么办。”接着,杜老师把我叫到他住的房子里,耐心地开导我说:“今天张秘书批评你,虽然有些严厉,但他也是为了公事,你一定要想开,可不要对他有什么成见。”我说:“成见倒不会有,只是我觉得干不了资料员这个工作,不如调到剧团,打个杂儿,卖个戏票儿…….”杜老师立即打断我的话说:“那事儿比资料员更难干。资料员的任务,主要是帮助业务干部抄抄写写、收集和查找他们需要的资料,这事并不复杂。只要你认真熟悉资料,刻苦练习写字,不用多久,定会有进步的。”他看见我还是愁眉苦脸,不大喜欢,又不厌其烦地继续说:“娃,你还很年轻,前途很远大,资料工作有助你增长知识,实现理想,这是组织上对你的照顾,你可再不要说什么调动工作的事了,应该努力把资料工作干好。”听了他的一席话,我的心胸豁然开朗,脸上的愁容也舒展开来。从此,我一边认真查找资料,一边刻苦练字。半年时间,我抄的稿子还受到张秘书的称道呢。

年秋天,晋南青年蒲剧团在我的家乡公社所在地——三管庄演出,此时,我已调出剧协有两年多的时间了。那时,看戏还是凭票入场。青年团是个优秀演员荟萃的剧团,看戏的人很多,常有挤破戏园,挤掉观众鞋子,衣服的事情发生。当时,戏票是很难买到的。据我母亲告诉我说,她让我小姑买了几次都没有买到。她为这事很伤脑筋。然而,就在这时,青年剧团的一个“老汉”。从三管庄到黄家庄往返步行了五华里给我母亲送去了四张戏票。我母亲很高兴、,连忙掏出钱付款,那老汉却说:“你娃在剧协工作过,这是剧团送给你的,不要钱。请你早点去,占个好座位。”我母亲信以为真,只好把钱收回。那天晚上,我母亲带着我大姑、小姑,领着我姐大饱了一次眼福。后来,我回到了家乡,当我母亲说起临汾剧团一个老汉给她送戏票的事,我怎么也想不起这个“老汉”是谁。回到临汾后,去青年剧团一打问,才知道这是杜老师自己出钱送的。我连忙赶到他家送钱,他却摇头摆手说什么也不要,我执意要给,他坚决不收,并说,年青年团赴京演出时,你和秦仰峰,一个刻蜡版一个油印剧本,整整忙活了大半个月,现在剧团到你家门口演出,难道说不应该送几张戏票吗?我说:“为青年团干活,那是公事,怎么能让你来破费呢?”他说:“公事私事都是事,请你以后再不要提这档子事了。”杜波老师就是这样一位永远记着别人做过的哪怕是一点点好事,并以牺牲个人利益来回报别人,这是何等高尚的品德!事隔五十余年,今天回忆起来,仍令人潸然泪下!

粉碎“四人帮”以后,蒲剧的传统剧目在逐渐恢复过程中,出现了青黄不接的问题。于是,培养青年演员就成为当时迫上眉睫的大事。如何有效培养戏曲接班人?全国各地有关办刊都在研究和探讨这个问题。此时《山西日报》文艺部约我写篇这方面的文章。经与临汾蒲剧院赵乙院长商量后,认为应该抓好三个环节:一是首先要从各行当各角色的戏曲程式抓起,而是要从各老艺人的绝技抓起,如帽翅功、椅子功等,三是要从唱、做、念、打四个方面突出抓好蒲剧慷慨激昂的特点。这篇题为《繁荣和发展蒲剧艺术的重要一环》的文章,在太原写完后,我便顺手交给省报文艺部。哪知,经韩钟昆主任审阅后,认为这篇文章的框架、议理还可以,但由于联系实际举例不够而显得单薄。因此,劝我下功夫再修改一遍。回到临汾后,我把这意见向赵乙院长反映后,他直爽地对我说:“文章要求得越细,越难修改,你在这方面知识不够,功夫不深,要让你改,还不知改到何年何月?等到你改好后,早过时了。”因此,他建议我送给杜波老师修改。果不其然,只一会功夫,杜波老师就加了好几个例子,对文字也作了很好的修饰。原稿约两千字左右,经他改动后加长了四分之一。实际上这篇文章是我和杜老师合写的。我在抄稿时,加上了他的名字。他看完抄稿后,用笔抹掉了自己的名字,并再三嘱咐我说:“这篇文章的构思、内容是你写的,我只是粗略地改了改,顶多起到一个编辑的作用。一个编辑把自己的名字加到别人的文章上,这是什么性质的问题?我想你应该知道。所以,你千万不要再加上我的名字……”

杜波老师这些语重心长的话,像重锤一样敲击着我的心扉,我竟被他这种无私的精神、诚恳厚道的态度,深深地震撼了!我平生第一次感到,在这个世界上,震撼一个人,并不一定非要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不可,把一份平凡的别人做不完满的事情,帮助别人做到极致,这不仅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我想,这也许就是杜波老师一生唯美不浊,文品源于人品的缘故吧!

这篇文章在《山西日报》发表后,受到一些读者的点赞,也鼓舞了我进一步写好戏剧评论的劲头。接着,我又写了《谈蒲剧艺术的风格》、《评蒲剧“麟骨床”的改编》、《蒲剧与“麟骨床”》、《且说广胜寺元代戏剧壁画》等文章,先后刊登在《山西日报》、《山西农民报》、《工人日报》、台湾《中央日报》等报刊上,受到社会上不少人士的







































治白癜风最佳医院选择
公益爱心援助定点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ytshn43.com/wbtd/9491.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