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晚报

您现在的位置: 西安晚报_晚报理念 > 晚报特点 > 秦川乡土还依旧,世间再无陈笔翁

秦川乡土还依旧,世间再无陈笔翁

发布时间:2018-5-25 4:36:57   点击数:

好好活着!活着就要记住,人生最痛苦最绝望的那一刻是最难熬的一刻,但不是生命结束的最后一刻;熬过去挣过去就会开始一个重要的转折开始一个新的辉煌历程;心软一下熬不过去就死了,死了一切就都完了。好好活着,活着就有希望。

——陈忠实

年,陈忠实出生在黄土高原。夏日三伏,天气燥热,他刚出生全身就起满了痱子。他的母亲常把这与他坎坷遭遇联系起来:“你落生的时辰太焦躁,那天能遇着下雨就好了。”

后来,文学成了他的雨。

年4月29日早晨7:40左右,陈忠实先生因患舌癌在西安去世,享年73岁。

这部气势恢宏的长篇小说,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的白鹿村为缩影,通过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表现了从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化。

?

白鹿原的春夏秋冬、草木荣枯,陈忠实都再熟悉不过,但计划写作之初,他还是整天埋头于资料馆查阅县志资料。他避开喧嚣的城市,独自一人蹲在乡下小屋里写作。

被问到天天查资料“到底想弄啥”,他说:“我想给我死的时候,有一本垫棺做枕的书。”

白鹿原上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小说成功地塑造了白嘉轩、鹿子霖、鹿三、朱先生这些具有深刻历史文化内涵的典型形象,成功地塑造出黑娃、白孝文、田小娥、鹿兆鹏、鹿兆海、白灵等年轻一代性格各异、追求不同、极具时代代表性的人物形象。有人说,这部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陈忠实先生与师大

知名文艺评论家、我校文学院畅广元教授谈到,陈忠实先生作为中国当代文学领域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长篇小说《白鹿原》是当代文学的一座高峰,对陕西文学乃至全国文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一大批青年作家都从陈忠实的创作中受到了教育,并且聆听过陈忠实先生的直接指导。陕西青年作家,可以说是在陈忠实的教育指导下成长起来的。陈忠实在当代文学上的贡献就在于他的长篇小说《白鹿原》,这部小说,形象化、艺术地总结了中国二十世纪前半世纪的历史,提出了重大的社会问题,并且回答了这些问题。这部书不仅在我们当代,而且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陈忠实先生和陕西高校的联系都是比较广泛的,与陕西师范大学的联系也非常紧密。他曾多次在陕西师范大学做过报告。而且师大文学院的许多老师,特别是现当代文学的老师都对陈忠实的文学道路做过认真地思考和研究。陕师大好几届同学都不仅聆听过他的讲座,而且认真捧读过他的作品,包括我校研究生的硕士论文都对他有过研究。所以陈忠实与陕西师范大学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

陈忠实先生做客我校长安大讲堂

我校文学院还成立了陈忠实研究中心,中心充分发挥我校科研与教学优势,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陕西文学及陕西文化研究与教学基地,推动陕西文学和陕西文化的学术研究。

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举行“陈忠实的文学世界”新书发布活动。“陈忠实的文学世界”新书发布活动以纪念《白鹿原》出版20周年为背景,以出版总社推出《陈忠实解读陕西人》《陈忠实的文学人生》《陈忠实画传》《白鹿原文学原型考释》系列图书为契机,邀请到包括陈忠实先生在内的六位作者讲述新书创作历程,畅谈过往岁月与人生感悟。

我校学人追思陈忠实先生

畅广元教授:

忠实作为一个普通的人来看,做人很认真,而且对自己要求很严格,生活简朴,但是对自己生命价值的意义相当自觉。他认为文学就是他毕生要奉献的事业,这事业是为人类创造精神价值的。这是陈忠实对于文学的看法。

陈忠实不仅如此,而且他在自己的创作道路中,他对自己的创作是有所规划的,从写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到最后写出长篇小说,他是一步一步,有步骤,有计划地对自己生命的一个安排。他长期定居在农村,对农民,特别是陕西关中地区的农民生活、农民命运、和农民走过的人生道路都是非常熟悉的,他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对陕西关中地区二十世纪前五十年,做了艺术地、形象化地总结,因此他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很高的。

陕西作家协会副主席、我校文学院朱鸿老师专门撰联:

痛哭陈老师仙逝

小说大境艺术峭峰文学史上必留盛名推贤进士逊言正行长安城里一等君子

我校新传院南长森老师:

上午来到办公室,听同事说陈忠实走了”。我很?异!大作家陈忠实走了,想凡大学毕业生都读过载入当代文学史的《白鹿原》白鹿原,耳闻能详。当时播音、编导专业考试,我还以《白鹿原》为考试内容。痛悼大作家,熟读该书永铭志!

我校新传院刘路老师:

我与忠实的友谊己连绵了近四十年。那大约是七十年代末陕西作协的一次聚会上,我们俩笫一次见面。其时他己发表了很多有影响的作品,而我是初出茅庐的在校大学生。会议休息时,我们在一起聊。当我说起我下乡时在农村打过土坯时,他的眼睛一下瞪大了。什么也没有说,只是紧紧地把我的手握了很久。

师大学子悼念陈忠实先生

延伸阅读

陈忠实:我的人生路

艺术人生——陈忠实:寻找白鹿原

我生长在一个世代农耕的家庭,听说我的一位老爷(父亲的爷爷)曾经是私塾先生,而父亲已经是一个纯粹的农民,是村子里头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打算盘也能提起毛笔写字的农民。

我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入学,直到年高中毕业回乡,之后作过乡村学校的民办教师、乡(公社)和区的干部,整整十六年。我对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有些了解,是这段生活给予我的。

直到年秋天,我调入西安郊区文化馆。我再三地审视自己判断自己,还是决定离开基层行政部门转入文化单位,去读书去反省以便皈依文学。年冬天,我调到省作协专业创作组。

在取得对时间的完全支配权之后,我几乎同时决定,干脆归老家,彻底清静下来,去读书,去回嚼二十年里在乡村基层工作的生活积蓄,去写属于自己的小说。我的经历大致如此。

我在小学阶段没有接触过文学作品,尚不知世有“作家”和“小说”。上初中时我阅读的头一本小说是《三里湾》,这也是我平生阅读的第一本小说。

赵树理对我来说是陌生的,而三里湾的农民和农村生活对我来说却是再熟识不过的。这本书把我有关农村的生活记忆复活了,也是我第一次验证了自己关于乡村关于农民的印象和体验,如同看到自己和熟识的乡邻旧生活的照片。

这种复活和验证在幼稚的心灵引起的惊讶、欣喜和浮动是带有本性的。我随之把赵树理已经出版的小说全部借来阅读了。

这时候的赵树理在我心目中已经是中国最伟大的作家;我人生历程中所发生的第一次崇拜就在这时候,他是赵树理。

也就在阅读赵树理小说的浓厚兴趣里,我写下了平生的第一篇小说《桃园风波》,是在初中二年级的一次自选题作文课上写下的。

我这一生的全部有幸和不幸,就是从阅读《三里湾》和这篇小说的写作开始的。

随着阅读范围的扩大,我的兴趣就不仅仅局限于验证自己的生活印象了。一本本优秀的文学作品,在我眼前展开了一幅幅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画卷……

所有这些震撼人心的书籍,使我的眼睛摆脱开家乡灞河川道那条狭窄的天地,了解到在这小小的黄土高原的夹缝之外,还有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我的精神里似乎注入了一种强烈的激素,跃跃欲成一番事业了。

父亲自幼对我的教诲,比如说人要忠诚老实啦,人要本分啦,勤俭啦,就不再具有权威的力量。我尊重人的这些美德的规范,却更崇尚一种义无反顾的进取精神,一种为事业、为理想而奋斗的坚忍不拔和无所畏惧的品质。

父亲对我的要求很实际,要我念点书,识得字儿,算个数儿不叫人哄了就行了,他劝我做个农民,回乡种庄稼,他觉得由我来继续以农为本的农业是最合适的。

开始我听信的话,后来就觉得可笑了,让我挖一辈子土粪而只求得一碗饱饭,我的一生的年华就算虚度了。

我不能过像阿尔青(保尔的哥哥)那样只求温饱而无理想追求的猪一样的生活。大约在高中二年级的时候,我想搞文学创作的理想就基本形成了。

而我面对的现实是:高考落第。

我们村子里第一个高中毕业生回乡当农民,很使一些供给孩子读书的人心里绽了劲儿。我的压力又添了许多,成为一个念书无用的活标本。

回到乡间,除了当农民种庄稼,似乎别无选择。在这种别无选择的状况下,我选择了一条文学创作的路,这实际上无异于冒险。

我阅读过中外一些作家成长道路的文章,给我的总体感觉是,在文学上有重要建树的人当中,幸运儿比不幸的人要少得多。要想比常人多有建树,多有成就,首先要比常人付出多倍的劳动,要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辛甚至是痛苦的折磨。

有了这种从旁人身上得到的生活经验,我比较切实在确定了自己的道路,消除了过去太多的轻易获得成功的侥幸心理,这就是静下心来,努力自修,或者说自我奋斗。

我给自己定下了一条规程,自学四年,练习基本功,争取四年后发表第一篇作品,就算在“我的大学”领到毕业证了。结果呢?我经过两年的奋斗就发表作品了。

当然,我忍受过许多在我的孩子这一代人难以理解的艰难和痛苦,包括饥饿以及比鼓励要更多的嘲讽,甚至意料不到的折磨与打击。

为了避免太多的讽刺和嘲笑对我平白无故带来的心理上的伤害,我使自己的学习处于秘密状态,与一般不搞文学的人绝口不谈文学创作的事,每被问及,只是淡然回避,或转移话题。即使的我父亲也不例外。

我很自信,又很自卑,几乎没有勇气拜访求教那些艺术家。像柳青这位我十分尊敬的作家,在他生前,我也一直没有勇气去拜访,尽管如我是他的崇拜者。

我在爱上文学的同时期,就知道了人类存在着天才的极大差别。这个天才搅和得我十分矛盾而又痛苦,每一次接到退稿信的第一反应,就是越来越清楚地确信自己属于非天才类型。

尤其想到刘绍棠戴着红领巾时就蜚声文坛的难以理解的事实,我甚至悲哀起来了。我用鲁迅先生“天才即勤奋”的哲理与自己头脑中那个威胁极大的天才的魔影相抗衡,而终于坚持不辍。

如果鲁迅先生不是欺骗,我愿意付出世界上最勤奋的人所能付出的全部苦心和苦力,以弥补先天的不足。

我发表的第一篇习作是散文《夜过流沙沟》,年初刊载于《西安晚报》副刊上。第一篇作品的发表,首先使我从自卑的痛苦折磨中站立起来,自信第一次击败了自卑。

我仍然相信我不会成为大手笔,但作为追求,我第一次可以向社会发表我的哪怕是十分微不足道的声音了。

我确信契诃夫的话:“大狗小狗都要叫,就按上帝给它的嗓子叫好了。”我不敢确信自己会是一个大“狗”,但起码是一个“狗”了!反正我开始叫了!

年我连续发表了五六篇散文,虽然明白离一个作家的距离仍然十分遥远,可是信心却无疑地更加坚定了。

年7月。太白县招待所。《延河》编辑部召开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前排左起:京夫,蒋金彦,邹志安,贾平凹。后排左起:路遥,徐岳,陈忠实,王蓬,王晓新。

年,中国文学艺术的冻土地带开始解冻了。经过了七灾八难,我总算在进入中年之际,有幸遇到了令人舒畅的文学艺术的春天。初做作家梦的时候,把作家的创作活动想象得很神圣,很神秘,也想象得很浪漫。

及至我也过起以创作为专业的生活以后,却体味到一种始料不及的情绪:寂寞。长年累月忍受这种寂寞。有时甚至想,当初怎么就死心塌地地选择了这种职业?而现在又别无选择的余地了。

忍受寂寞吧!只能忍受,不忍受将会前功尽弃,一事无成。忍受就是与自身的懒怠作斗争,一次一次狠下心把诱惑人的美事排开。

当然,寂寞并不是永久不散的阴霾,它不断地会被撕破或冲散,完成一部新作之后的欢欣,会使备受寂寞的心得到最恰当的慰藉,似乎再多的寂寞也不算得什么了。

尤其是在生活中受到冲击,有了颇以为新鲜的理解,感受到一种生活的哲理的时候,强烈的不可压抑的要求表现的欲念,就会把以前曾经忍受过的痛苦和寂寞全部忘记,心中洋溢着一种热情:坐下来,赶紧写……

小屋里就我一个人。稿纸摊开了,我正在写作中的那部小说里的人物,幽灵似地飘忽而至,拥进房间。我可以看见他们熟悉的面孔,发现她今天换了一件新衣,发式也变了,可以闻到他身上那股刺鼻的旱烟味儿。

我和他们亲密无间,情同手足。他们向我诉叙自己的不幸和有幸,欢乐和悲哀,得意和挫折,笑啊哭啊唱啊。我的不足十平方米的小屋,是一个想象中的世界。

这个世界具有现实世界里我所见过的一切,然而又与现实世界完全绝缘。我进入这个世界里,就把现实世界的一切忘记了,一切都不复存在,四季不分,宠辱皆忘了。

我和我的世界里的人物在一起,追踪他们的脚步,倾听他们的诉说,分离他们的欢乐,甚至为他们的痛心而伤心落泪。这是使人忘却自己的一个奇妙的世界。

这个世界只能容纳我和他们,而容不得现实世界里的任何人插足。一旦某一位熟人或生人走进来,他们全都惊慌地逃匿起来,影星儿不见了。直到来人离去,他们复又围来,甚至抱怨我和他聊得太久了,我也急得什么似的……

我在进入44岁这一年时很清晰地听到了生命的警钟。我突然强烈地意识到50岁这年龄大关的恐惧,如果我只能写写发发那些中短篇,到死时肯定连一本可以当枕头的书也没有,50岁以后的日子不敢想象将怎么过。

恰在此时由《蓝袍先生》的写作而引发的关于这个民族命运的大命题的思考日趋激烈,同时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创作理想,必须充分地利用和珍惜50岁前这五六年的黄金般的生命区段,把这个大命题的思考完成,而且必须在艺术上大跨度地超越自己。

当我在草拟本上写下《白鹿原》的第一行字的时候,整个心里感觉已经进入我的父辈爷辈老老老老爷辈生活过的这座古塬的沉重的历史烟云之中了。

这是年4月1日。在我即将跨上50岁的这一年的冬天,也就是年的深冬,《白鹿原》上三代人的生的欢乐和死的悲凉都进入最后的归宿。我这四年里穿行过古塬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的烟云,终于要回到现实的我了

(本文部分材料选自:麦子熟了







































治好白癜风要多少钱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儿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ytshn43.com/wbtd/9930.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